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683983722771

    媽媽不要太擔心,首先,我想說,孩子剛入園不愛和別人玩,完全沒什麼問題!

    要知道,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是分階段的——

    2~3 歲的寶寶,雖然已經會同周圍的人展開一些互動,但更多的時候,他們做的事情是玩“平行遊戲”。

    啥叫“平行遊戲”?

    就是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孩子只知道自個玩自個的,不去主動找別人。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除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外,基本不會注意其他人。

    不過,除了瞭解和熟悉寶寶社交能力的發展階段,想讓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更好,這兩件事家長可一定要注意——

    別大包大攬,好心容易變壞事

    這個場景你一定很熟悉:

    一位媽媽帶孩子出去,朋友見了問孩子,“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啦?”

    孩子沒馬上回答,這時候媽媽就急了,連催帶找補的全幫孩子回答了:“快告訴阿姨,你叫 XX ”、“媽媽不是教過你嗎?你今年 X 歲了。”……

    別人問孩子問題,媽媽吧啦吧啦直接給答完了,孩子連開口的機會都沒了, TA 能怎麼辦,TA 也很無奈啊!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明明是孩子展示社交能力的好機會,家長非要衝上前“包辦”搞破壞。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想,反正爸爸媽媽可以替我說替我做,我為什麼還要自己說自己做呢?

    慢慢地,TA 也不願再跟陌生人包括陌生小朋友交流了。

    所以,想讓孩子開口,就先要給他一些耐心。

    給孩子提供過度保護

    “不許碰”、“不要亂跑”,你是不是經常會對孩子喊這些話?

    不光你,很多家長都這樣,每每孩子想要去嘗試一件事時,他們總是以危險為由粗暴阻止。

    可這種過度保護,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探索外界=危險,變得害羞、膽小甚至畏縮。

    更糟糕的是,家長的過度保護還會滋生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與人交往時表現出任性、自大、不肯聽取別人意見、不信任別人等種種行為。

    久而久之,孩子在群體中就會被孤立起來,錯失許多交朋友的機會。

    孩子的獨立能力、自理能力是從小培養的。就像前邊說的,孩子不愛跟小朋友玩,是因為 TA 還小,這個時候,千萬不要逼 TA 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幫孩子融入集體,你可以這麼做

    想要寶貝成為社交小達人,比較好的一個辦法,是去到孩子的社交環境中,親身示範給他看。

    有一位媽媽,就是這麼引導孩子的——

    這位媽媽的孩子名叫天天,剛入園的時候也處在“平行遊戲”階段。從來不關心周圍發生的事、別人在玩什麼,只顧著自個玩。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天天媽媽帶他去小區樓下散步的時候,就會刻意做一些小的安排。

    比如有一天,她從包裡邊拿出天天的遙控小汽車玩了起來。

    沒多久,身邊就圍滿了一堆小孩,紛紛要求加入進來“給我,給我,我也想玩。”

    這樣果然引起了天天的注意,他湊到媽媽身邊宣誓主權:“這是我的小汽車!”

    圍上來的小朋友,很快便將注意力轉向了他,搶著說,“可以給我玩一下嗎?”

    這情形,第一次見的天天有點懵,但看得出來他很享受被人圍著的感覺。

    這個時候,天天媽媽就跟小朋友們說,“我們一起來玩給小汽車洗澡的遊戲吧,天天第一個來。”

    這樣,天天很自然地參與到了群體遊戲中,開始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一塊玩了。

    你看,只要你肯花心思,有時候一個小遊戲就能開啟孩子的社交之路。

    當然,家長親自示範如何做社交,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比方說最好能持續做一段時間,不要看成效不明顯就自己先打了退堂鼓;開始的時候最好每天見到的是同一批孩子,這樣 TA 就不用再花時間去適應陌生朋友了。

    當孩子願意主動跟別人交流,形成自己的社交正規化後,TA 便會樂此不疲地把學到的新技能“複製出去”。

    孩子每個重要的第一步,都離不開家長的耐心引導和示範,不是嗎?

  • 2 # 使用者7683983722771

    媽媽不要太擔心,首先,我想說,孩子剛入園不愛和別人玩,完全沒什麼問題!

    要知道,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是分階段的——

    2~3 歲的寶寶,雖然已經會同周圍的人展開一些互動,但更多的時候,他們做的事情是玩“平行遊戲”。

    啥叫“平行遊戲”?

    就是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孩子只知道自個玩自個的,不去主動找別人。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除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外,基本不會注意其他人。

    不過,除了瞭解和熟悉寶寶社交能力的發展階段,想讓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更好,這兩件事家長可一定要注意——

    別大包大攬,好心容易變壞事

    這個場景你一定很熟悉:

    一位媽媽帶孩子出去,朋友見了問孩子,“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啦?”

    孩子沒馬上回答,這時候媽媽就急了,連催帶找補的全幫孩子回答了:“快告訴阿姨,你叫 XX ”、“媽媽不是教過你嗎?你今年 X 歲了。”……

    別人問孩子問題,媽媽吧啦吧啦直接給答完了,孩子連開口的機會都沒了, TA 能怎麼辦,TA 也很無奈啊!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明明是孩子展示社交能力的好機會,家長非要衝上前“包辦”搞破壞。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想,反正爸爸媽媽可以替我說替我做,我為什麼還要自己說自己做呢?

    慢慢地,TA 也不願再跟陌生人包括陌生小朋友交流了。

    所以,想讓孩子開口,就先要給他一些耐心。

    給孩子提供過度保護

    “不許碰”、“不要亂跑”,你是不是經常會對孩子喊這些話?

    不光你,很多家長都這樣,每每孩子想要去嘗試一件事時,他們總是以危險為由粗暴阻止。

    可這種過度保護,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探索外界=危險,變得害羞、膽小甚至畏縮。

    更糟糕的是,家長的過度保護還會滋生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與人交往時表現出任性、自大、不肯聽取別人意見、不信任別人等種種行為。

    久而久之,孩子在群體中就會被孤立起來,錯失許多交朋友的機會。

    孩子的獨立能力、自理能力是從小培養的。就像前邊說的,孩子不愛跟小朋友玩,是因為 TA 還小,這個時候,千萬不要逼 TA 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幫孩子融入集體,你可以這麼做

    想要寶貝成為社交小達人,比較好的一個辦法,是去到孩子的社交環境中,親身示範給他看。

    有一位媽媽,就是這麼引導孩子的——

    這位媽媽的孩子名叫天天,剛入園的時候也處在“平行遊戲”階段。從來不關心周圍發生的事、別人在玩什麼,只顧著自個玩。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天天媽媽帶他去小區樓下散步的時候,就會刻意做一些小的安排。

    比如有一天,她從包裡邊拿出天天的遙控小汽車玩了起來。

    沒多久,身邊就圍滿了一堆小孩,紛紛要求加入進來“給我,給我,我也想玩。”

    這樣果然引起了天天的注意,他湊到媽媽身邊宣誓主權:“這是我的小汽車!”

    圍上來的小朋友,很快便將注意力轉向了他,搶著說,“可以給我玩一下嗎?”

    這情形,第一次見的天天有點懵,但看得出來他很享受被人圍著的感覺。

    這個時候,天天媽媽就跟小朋友們說,“我們一起來玩給小汽車洗澡的遊戲吧,天天第一個來。”

    這樣,天天很自然地參與到了群體遊戲中,開始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一塊玩了。

    你看,只要你肯花心思,有時候一個小遊戲就能開啟孩子的社交之路。

    當然,家長親自示範如何做社交,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比方說最好能持續做一段時間,不要看成效不明顯就自己先打了退堂鼓;開始的時候最好每天見到的是同一批孩子,這樣 TA 就不用再花時間去適應陌生朋友了。

    當孩子願意主動跟別人交流,形成自己的社交正規化後,TA 便會樂此不疲地把學到的新技能“複製出去”。

    孩子每個重要的第一步,都離不開家長的耐心引導和示範,不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霧霾來了,白癜風患者應該如何預防白斑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