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澤古龍

    首先魚的智商相對於人來說並不高,行為更多的趨向於原始本能,逆流而上可以滿足濾食性的魚類的食物問題,而濾食性的又會成為其他魚的食物。還有一種是自身安全,在逆流中,更有可能逃離危險。死魚這個就不用說了吧,都死了,跟你扔個塑膠袋進去是一樣的

  • 2 # 人生必坦蕩

    活魚逆流而上是一種生物本能。一是透過逆流容易獲取食物;二是需要游到上游產卵,魚卵的在順流而下過程中孵化。

    死魚順流而下則是因為沒有生命特徵,再也沒有逆流而上的能力了。

    逆流而上,也可以說是魚還有追求,所追求的東西就在上游,所以魚會突破各種困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順流而下,則是魚已經沒有了追求、沒有活著的意義了,也就隨波逐流了。

    逆流而上,順流而下,也是一種做人的生態態度。人有追求、有目標就會突破各種困難,逆流而上;人沒有追求、感覺人生沒有了意義就會隨波逐流,行屍走肉了。

  • 3 # 82614187

    活魚或多或少也會想外面的世界那麼大,它們想去看看吧。逆流而上不僅可以獲得上游的食物,尋找安全的地方繁衍下一代,而且能鍛鍊身體,讓自己有體力應對掠食性魚類的捕殺,使得種群更好的延續,死魚是沒有想法與生命的,只能隨波逐流,最後一無所有,正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別活在自己的舒適區,外面的世界更大,更精彩,能領略精彩,就該有克服途中困難的勇氣與能力,終會一躍入龍門

  • 4 # 心理之友攜手走

    生活中,逆流而上不難,隨波逐流也容易,最困難的是區分開,什麼時候需要“逆流而上”,什麼時候需要“隨波逐流”。

    記得前幾年去青海自由玩,專門去看了青海湖湟魚洄游保護區。穿過高原上的剛察藏族自治縣縣城,停在一座河流橋頭,河流上游是一處階梯式水壩,河水大不,能沿著河床走近,水壩是一層層臺階,游到這裡的湟魚,爭先恐後奮力向上躍去,逆流而上後,再到達上游更遠更高處。

    逆流而上,總是令人敬佩,讓人讚歎。

    作為自然界現象,“活魚總會逆流而上”,這體現的是生命活力,傳遞的是生命能量,活著就要折騰。否則,“死魚總是隨波逐流”,在水流中隨水漂泊,到了岸上就是鹹魚。

    其實,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說的正是我們自己:活著就應逆流而上,朝氣蓬勃,心死才會隨波逐流,哀莫大於此。

    有個故事,或者說是常識,人掉進激流中,能夠隨波逐流,就容易衝到岸邊獲救,倒是那些本能的努力撲騰者,一番折騰後筋疲力盡,最後玩完。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人文世界裡,我們既要逆流而上,又要隨波逐流。

    詩經裡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心中牽掛著戀人,有著堅定目標,逆流而上,山高水長,渾然不怕,這就是我們生活象徵。

    對於年輕人來說,老祖宗有忠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告誡的正是闖蕩江湖人生路,不要輕易說放棄,要有不服輸勁頭,所謂逆流而上,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畢竟太過舒服的日子不叫生活,我們只要活動就在克服地球重力。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是逆流而上的行程,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但是,歲月流逝又非常現實,如同馮唐所說,“不可避免的事兒是,一夜之間,活著活著就老了,我們老成了中年。在少年時代,我們看書,我們行路,我們做事,我們請教老流氓們,我們儘量避免成一個二逼的少年。

    中年人不再事事爭先,不再側重外界追求,開始學著與人為善,試著與自己和解,心態努力平和起來,這就是看起來的“隨波逐流”。但是人畢竟不是鹹魚,無論年齡幾何,內心依舊在“逆流而上”,只是“逆流”的多是興趣所在,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自覺有趣的東西。

    其實,這個可以用人格結構理論給出解釋,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構成,本我追求快樂,不顧一切的即時滿足本能衝動與喜好,超我則充當道德警察,用嚴厲的社會規則約束自己,最後問題的解決就落到自我身上,按照現實環境的適應性要求,儘可能妥善的處理衝突。

    換句話說,不論“逆流而上”還是“隨波逐流”,都是人格組成部分彼此妥協的結果,是衝突後的和諧,有動有靜,有得有失,一文一武,一張一弛,正是自我成熟與強大的表達。

    當然,正如那段著名祈禱詞所說,“請賜我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請賜我平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請賜我智慧,區分哪些是能改變哪些是不能改變的。

    生活中,逆流而上不難,隨波逐流也容易,最困難的是區分開,什麼時候需要“逆流而上”,什麼時候需要“隨波逐流”。

    而這,才是自我成長的目的,也正是生活的意義所在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兒童安全座椅介面怎麼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