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厚土高天識君
安祿山的謀反,蓄謀已久,不存在逼迫謀反之說。
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掌控十幾萬邊防軍的指揮權,這些邊軍大多數是遊牧的少數民族與少數漢人組成,是安祿山的發跡資本,數歷邊防保衛戰,驍勇善戰,各級將領對安祿山忠心耿耿,唯命是從,安祿山許以大富大貴的夢想,帶領這些覬覦富貴之心的胡人,以清君側為由開始造反。
攻佔長安後,安祿山粉墨登場,自稱大燕皇帝,大肆封賞將領兵弁,有功之臣,屠殺皇族,不受偽職之臣。一時長安城烏煙瘴氣,一片狼藉。
當上皇帝的安祿山,身體肥胖,生惡瘡毒痍|以致雙目失明,因健康問題,長子安慶緒疑安祿山寵幼兒,有傳位之意。買通內侍李獵兒,弒父奪杈,安祿山的死,造成內部裂變,部將史思明被推首領之席,繼續反唐。這就遺禍八年的“安史之亂”。
-
3 # 朝雨塵
唐玄宗天寶年間(755―762),歷時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是由反叛者安祿山與史思明發起的一場背叛唐朝,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政治叛亂。
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這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當時唐朝的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皇上只顧自己縱情聲色,奸臣當道,中央的軍事力量已經腐朽。而邊防節度史的勢力過大,強大的地方勢力致使了一些節度使即安祿山和史思明滋生了想當皇帝的野心。
原本就有造反之心的安祿山表面上對玄宗忠誠無二,暗中已做謀反準備。隨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加深,尤其是宰相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的爭權奪利 ,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唐天寶755年,安祿山糾結叛軍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發動了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叛亂。
-
4 # 沈淪
安祿山顯然是被逼反的:一是他造反很倉促(三分之一軍隊未參與,朔方軍進攻其後方很輕鬆);二是他打下長安後就啥也沒幹、混吃等死了。當然,他站隊站錯後顯然有自保的準備(比如組建了八千義子軍,但其中騎兵才兩三千),顯然他自己也沒想到會有那麼大的戰果。
-
5 # 旭明奮力
唐朝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大一統王朝,說起唐朝的強盛,那是離不開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徵,善於納諫,把唐朝一步步地推向了繁榮的頂端,最後唐朝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和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世界各國都很嚮往唐朝,日本還前後十三次派遣唐使到唐朝來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別的方面,甚至於連唐朝的服飾日本也是學習了去,今天日本的和服就是仿照唐朝時的樣式製作的。
但是後來唐朝逐漸地開始了走下坡路,特別是到了唐玄宗後,雖然前期有了比較繁榮的盛世,但是後來卻非常地寵信楊貴妃,安祿山還認楊貴妃為乾媽,這讓唐明皇更加的相信安祿山,把軍事大權交給了安祿山,安祿山於是成為了范陽節度使,管著十幾個州的軍權財權和官員的任命權,簡直就是一個土皇帝。偏偏安祿山又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想著自己當上皇帝,於是起兵反唐,唐朝開始時節節敗退,後來唐玄宗還在馬嵬坡賜死了楊貴妃,這才制止了將士們的憤怒。
等到安史之亂被徹底地平定後,唐朝已經是國力衰退到了極點,再也無法重新輝煌,只是成為了一個歷史上的美好回憶罷了。
-
6 # 方士的知識樂園
是為了更上一步,人生都是有追求的。
原本,唐對待這種邊疆大將,是調入長安中樞,給予文職予以重任。一方面去除兵權,一方面用長安富貴,以及朝堂位置來滿足其更進一步的追求。
但是楊國忠為了避免大將入長安影響他的相權和位置,他遊說李隆基改了國策。邊防將領不得再回歸長安。
於是乎邊防大將,如果成為節度使後,想要繼續上升,就只有造反這一條路了。
回覆列表
談不上為了保命,你實力大了,擁有18萬大軍,手下將領都聽你的,天天跟你說,老大,反了吧,到時候你就是皇帝,我們而開國功臣了,你說你能不心動?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說,“你們想榮華富貴,逼著我做皇帝。。。”,很多人一看,覺得扯淡,什麼叫你們想榮華富貴,逼我做皇帝啊,明明你自己就想做皇帝,實際呢?也不是不可能,趙匡胤造反了,其他人就是王侯將相了,是開國功臣了。
再看曾國藩,太平天國還沒平定,就有人慫恿他做皇帝了,曾國荃都帶著將領們去勸進,只是最後曾國藩知道必然失敗,忍住了。
安祿山也是,身兼三鎮節度使,傭兵十八萬,且長期擁軍,軍中皆嫡系,因為需要抵禦外敵,玄宗給了他很大權力,地方文官系統都是他的下屬,這樣的安祿山,是三鎮的王了,你說,一個諸侯王想造反了,不是很正常嗎?
祿山懼,欲還范陽,召嚴莊、高尚責曰:“我起,而曹謂萬全。今四方兵日盛,自關以西,不跬步進,爾謀何在,尚見我為?”.....:田幹真自潼關來,勸祿山曰:“自古興王,戰皆有勝負,乃成大業,無一舉而得者。今四方兵雖多,非我敵也。有如事不成,吾擁數萬眾,尚可橫行天下,為十年計.......?”祿山喜,.....乃內尚等,與飲宴,祿山自歌,君臣如初。當然,如果說他一點危機感沒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他之所以身兼三鎮節度使,除了抵禦外敵和制衡河西、隴右、朔方三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制衡太子,防止李亨坐大,想提前接班,所以,安祿山是玄宗的鷹犬,沒少得罪太子。
從這裡考慮,如果玄宗駕崩,李亨繼位,安祿山是很難安穩著陸的,當然,也不是不可能善終。
因為對朝廷來說,他這樣手握重兵的將領,或者說是軍閥(本身就是軍閥,滿足軍閥的所有條件),朝廷都是輕拿輕放的,生怕他不高興了,怎麼會逼反他呢?
他造反最大的原因就是權力大了,成為了軍閥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手下武將又都是自己提拔的,跟自己利益捆綁在一起了,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