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yjxwyx

    緙絲鼻祖

    名揚世界的“定州緙絲”

    歷史考證記載,河北是古代絲綢之路絲紡織技藝最輝煌的地區,盛唐時期河北為絲綢之路貢賦的絲紡織品全國第一。河北人文學者梁勇經過多年的研究認定,在古代絲綢之路上,11世紀世界上最富庶的東方大國宋朝供給世界最富麗、最精絕的絲紡織品就是“定州緙絲”。

    那麼,什麼是定州緙絲呢?這東西有多大價值呢?

    定州緙絲,是中國古代絲織工藝中最受人珍愛的精品,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享有崇高的美譽,被稱為“織中之聖”。它是一種以蠶絲為原料,採用“通經斷緯”的技法織成的雙面平紋織物,技法有平緙、摜緙、勾緙、搭梭、結、三藍緙法、水墨緙法等,工藝非常繁雜,完成一件緙絲作品,短則需要半年時間,長則需兩三年,再加上不可複製,因此民間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又因為經得起摸、擦、揉、搓、洗,所以又有著“千年不壞藝術織品”之盛譽。

    緙絲的前身是“緙毛”,這種起源於西域少數民族的毛織品,自漢至隋唐傳至中原內地,逐漸發展為絲織品“緙絲”。

    緙絲,又名:“刻絲“,定州有著不解之緣。據20世紀六、七十年代“漢中山王”墓考古發現,定州在漢代就有毛、絲、麻平紋織物。隨著桑蠶技術的普及,到了隋唐時期,定州成為全國著名的絲綢集中產地,特別是綾、絹獨樹一幟,這為緙絲藝術品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據《定州市志》記載,“定州緙絲,始創於宋代,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絲質手工藝。它能織出各種圖畫文字,後因南宋王朝建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傳藝也隨人遷徙南方”。《中國全史》中也指出:“緙絲是中國絲織工藝中最受人珍愛的品種,宋代是緙絲的盛期,以定州生產最為著名。”

    北宋時期,處於巔峰的定州絲織手工業,開始出現獨立的機坊、櫃戶。還出現了僱傭工徒的機坊、染肆等,無論服飾、裝裱、佛教用品,還是人物風景、花草蟲魚、翎毛走獸、名人書法、寫意花鳥山水等,織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也正是在這時,緙絲技藝成型,聞名於世。

    在宋遼時期,特別是“檀淵之盟”後,定州孟莊(今孟家莊村)“線子集”確實是當時中原與北 方少數民族“茶馬互市”、南北物資交流繁榮之地。文獻記載:北宋絲織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定州緙絲“以宣和時期製作最盛”。以臨摹名人書畫佳作為上品的緙絲藝術品,透過“絲綢之路”走出國門,名揚世界。至今,在歐美國家的博物館裡,中國緙絲藝術品仍作為“東方藝術的瑰寶”陳列著。

    北宋滅亡之後,定州藝人舉家南遷蘇州,成為蘇州緙絲的鼻祖。據《定州市志》記載,“定州緙絲,始創於宋代,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絲質手工藝。它能織出各種圖畫文字,後因南宋王朝建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傳藝也隨人遷徙南方”。

    在南遷之前,定州緙絲以沈子蕃名氣最大。沈子蕃是定州孟家莊人,他從小學藝,緙絲技藝非常高超,被稱為“緙聖”。他的緙絲作品以書畫為粉本,織物高雅古樸,圖案生動傳神。公元1127年,受聖諭南下,就任“織造監察御史”,專門管理官辦“緙絲坊”、“織造院”,促進了江南織造業的發展。在孟家莊村的沈子蕃文化廣場,還立有他的雕像。“失去沈子蕃的孟家莊,也失去了與緙絲的聯絡。”隨後,互市不在,戰亂常有。加之金、元朝統治者不重視織造業的發展,民間緙絲業逐漸衰敗,傳藝人極少,再後來,緙絲這一民間獨特藝術就漸漸失傳了。

    在那以後的數百年間,無論在孟家莊,還是在定州,知道緙絲的人都很少。直到一次考古發掘。

    1969年5月,在定州市靜志寺塔基地宮,六百餘件珍貴文物出土,很多文物外面包裹著絲織品的殘片。經過考證,這些都是宋代的定州緙絲。當時的評價是―――“織品花葉紛陳,佈局緊密,質地優良,色澤鮮豔,立體感很強”。

    這次緙絲的重現,激起了定州人研究緙絲的興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什麼馬什麼(成語)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