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V瘋言瘋語
-
2 # 一二史話
可能性很小。第一,曾國藩不具備稱帝條件;第二,曾國藩稱帝沒有道德支撐;第三,清政府已經把曾國藩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在之前的回答中,我們知道曾國藩本就無心稱帝。(在之前的回答中,我已經分析過曾國藩為何不稱帝,想了解的同學可以點選頭像查看回答)這裡,我們不考慮這個因素,單純討論下:如果曾國藩稱帝,會不會成功。
第一、從湘軍內部角度來看曾國藩的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後已經達到了三十萬,而這三十萬人中由曾氏直接指揮的只有十二萬,且內部派系十分複雜:左宗棠的四萬早已獨立;江中義和席寶田的一萬撥給了已經與曾國藩鬧翻的沈葆楨;鮑超,周寬世的兩萬餘人也赴援江西。曾國藩的嫡系部隊實際上只有曾國荃的五萬之眾。
(湘軍)
在金陵攻克之前,湘軍內部將領:彭玉麟,沈葆楨,李鴻章,左宗棠,劉蓉,劉長佑,楊嶽斌,劉坤一等人均已位至督撫。身居高位,完全沒有動力造反。這些人中,只有彭玉麟稱得上曾氏死黨。而且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與多位將領不和。要這些督撫為曾國藩賣命,可能性不大。
湘軍在攻克金陵後,迅速墮落,戰鬥力直線下降。金陵破城不過十天,湘軍士兵就開始在街頭火拼,還互相掠奪,時有傷亡。曾國藩在致信李鴻章時就說,湘軍是強弩之末,要多裁速裁。這樣的湘軍去打仗,豈不是兒戲?
左宗棠和李鴻章兩大重將不會支援曾國藩。左宗棠和曾國藩曾多有間隙,金陵攻克後,兩人幾乎不再來往。而李鴻章雖為曾國藩舉薦,但是絕不會忠心於曾國藩,而是會投機為之。可以推測,曾國藩只要造反不順,李鴻章定會站在朝廷一邊對付曾國藩。
(晚清三傑)
可以看到,光是湘軍內部的問題,就已經讓曾國藩焦頭爛額,更別提率領湘軍造反了。
第二、從政治角度來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太平天國為何失敗,曾國藩為何成功,有很大的道德原因。
(太平天國)
馬克思對太平天國評價是“除了改朝換代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慌比給予清政府的驚慌還要厲害。”可見太平天國覆滅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民心。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打著維護道德的旗幟,以保衛清朝和忠君愛國相號召,因而取得了士人階層和部分民眾的支援。若此時曾國藩造反,那麼他在道德上首先處於劣勢,不會得民心。
咸豐十年,曾國藩為擴大湘軍,在湖南設東征局。由於重複抽釐,致使商賈疲睏,民怨沸騰,受到了各階層紳民的攻擊和反對。曾國藩只好表示攻克金陵後將東征局裁撤。攻克後,曾國藩又拖了一年才開始請奏裁撤,而當時因為楊嶽斌在甘肅鎮壓起義,結果將東征局改成西征局,導致湖南厘金長期未被廢除,湖南人對曾國藩的怨氣可想而知。
湘軍攻陷金陵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湘軍將領帶頭搶奪金銀,據說曾國荃獲資數千萬回家。曾國荃手下有個將領甚至因姦淫過度致死。湘軍所作所為,為全國所痛恨,時人稱曾國藩和曾國荃為:“曾剃頭”,“曾屠戶”。
由上述分析可見,曾國藩如果造反,不但道德上名不正言不順,而且極難得到民眾的支援。
第三、從清廷布局角度來看清廷在湘軍攻破金陵前,悉數將湘軍的重要將領都提拔為督撫。清廷透過拉攏和扶植這些將領,以平衡了湘軍內部的政治勢力。同時清廷有意偏袒其他將領,打壓曾氏兄弟,從而利用湘軍內部將曾國藩牽制住。
八旗雖已腐朽,但僧格林沁的騎兵部隊戰鬥力極強。清廷將僧格林沁的部隊部署在皖,鄂交界處,虎視南京,就是要監視曾國藩,若有異動,可直接進行圍剿。
(僧格林沁騎兵部隊)
由以上三點可見,曾國藩若反清稱帝,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慶幸的是曾國藩沒有這樣做,反而是主動裁軍。這樣不但對維護國家統一,抵禦外敵侵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曾國藩換得了千古佳名。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曾國藩稱帝是沒有成功可能的!
我主要從主觀和客觀兩點闡述我的觀點!分享出來與大家一同探討!
主觀原因:曾國藩是不想當皇帝的!
曾國藩出身寒微農家,能夠當上朝廷大員,完全出自滿族皇室集團的提拔,對清政府是心存感激的。同時,曾國藩是一個堅守理學的信徒,很難做出始亂終棄的事情,他信奉儒道,推崇“仁愛”,他也不能讓自己的一己之私披上戰亂殺戮的罵名。更重要的是,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曾國藩已經體弱多病,何況他本人不善於帶兵打仗,戰鬥全靠他的弟弟曾國荃指揮,如果他稱帝,以後難免會落入他弟弟的後代手中,得不償失呀。
客觀原因:清政府也不太相信曾國藩!
湘軍的組建初衷是“維護儒道、保家衛國”,如果曾國藩“稱帝”,難保湘軍不會譁變生事,一心精忠報國的將士極有可能起而反之,畢竟這是一支清政府的軍隊。同時,曾格林沁手中也有一支強力的部隊鎮守湖北安徽,並且政府派兵鎮守長江上游,如果湘軍謀反,就算數量上佔有優勢,也很有可能被分散剿滅。同時湘軍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一旦舉兵,很有可能四分五裂,並有極大可能被孤立,左宗棠就很有可能率先討伐。
綜上所述,曾國藩本身是不想稱帝的,加之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人員不齊整,也是不敢也不能稱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