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梧淨天擇

    做夢,本質上是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靈魂的反省。

    大部分的夢境都可以從剛剛過去的24-48小時內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蹤跡,不僅提供機會讓我們自我溝通,反省錯誤的行為方式,還引導我們挖掘潛在的天賦,幫助解決現實中的難題。

    不僅如此,做夢還有多種重要的功能:

    一、做夢有助於消除不愉快的記憶

    雖然做夢與情緒之間的關係很難捉摸,但是做夢可以看作一種自我療傷。

    美國科學家開展了一項研究,讓受試者先觀看觸發情緒波動的影象,再進入夢鄉;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掃描了他們的腦電波發現,做夢期間,控制情緒的大腦區域活動降低,而且第二天,影象引起的情緒波動明顯減弱。

    說明做夢可以消除痛苦記憶,減弱不愉快的經歷對情緒的影響。

    二、夢境記憶能力反映大腦功能

    第一、人每晚做夢3-7次,能回憶起來的最多1次;不是沒做夢,而是記不住;

    第二、大腦中負責記憶夢境的區域位於顳頂葉交界處,將夢境內容用特殊語言編碼後儲存起來;該區域發生病變,會導致無法回憶做夢內容;該區域的功能強弱,跟人的記憶力存在相關性;

    第三、某些腦中風患者喪失了夢境記憶能力。

    說明做夢的記憶中心,是大腦功能完整性的重要部分。

    三、夢境不一別擔心,同一夢境需警惕

    如果連續幾天夢見相同的情景,可能是身體某個部位出問題發出的警告。

    中醫對於這方面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夢診醫案”,根據多次夢見被惡鬼襲擊、口吐鮮血,而預測此人命不久矣;後來《黃帝內經》對此進行了整理,闡述了夢境與疾病的關係;西醫也發現同一夢境與疾病存在相關性。

    舉幾個例子:

    【1】夢見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可能是呼吸系統出了問題,比如呼吸暫停綜合徵;

    【2】夢見手部麻木,無法動彈,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

    從出生的那天起,人就開始做夢,做夢的時間約佔總睡眠時間的20%;不管夢境是人類潛意識的解讀,還是神經系統的副產物,都不應該過分緊張,理性判斷並保持心情開朗,才是健康的應對方式。

  • 2 # 終極解夢

    研究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做夢,自感無夢、少夢或多夢跟醒來時所處睡眠階段和個人心理狀況以及對夢的關注度和記憶力有關。因為睡眠是大腦有關神經結構和遞質抑制的結果。所以在抑制的初期淺睡階段和抑制的末期異相睡眠階段,很多人都有夢的體驗。只能是大腦睡眠機制有限抑制腦細胞活躍性的必然結果,可以說做夢是清醒與睡眠之外的第三種意識朦朧狀態。

    由於我們人類和其它溫血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已經進化出了相當完善的大腦邊緣系統和不同等級又各具特色的大腦新皮層,在生存競爭中逐步生成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和記憶,甚至逐漸有了自我意識,在增進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過程中,相對於昆蟲等各種無脊椎動物本能的機械的生存方式,高等動物還產生了更多的親情互動,社會分工,學習模仿,智慧謀取,趨利避害,甚至喜怒哀樂和未卜先知等意識參與行為。大腦神經系統勢必要嘗試更多的神經聯結和遞質傳送,因此在睡眠中就需要有一定的修復和有序化的時間和過程,於是便相對有了淺睡眠,也就有了夢。

    但是我們為何會做夢呢?還因為我們的大腦具有先天的做夢內視系統。在清醒時,我們使用兩隻眼睛看世界,必須藉助主要視覺皮質區的第一步分析轉換才能看到複雜的景物。但在快動眼睡眠狀態下卻不一樣,我們不再使用通常的眼睛“看”景物,而是直接從下皮質區合成視覺模式開始,也就是有關腦組織將來自身體和大腦各部位的神經衝動,送達丘腦下部。然後,這些訊號隨著神經進入視網膜,視網膜上便出現虛擬的影象,同時,影象以神經衝動的形式繼續傳入大腦的視覺皮層,讓我們“看到”了夢。

    睡眠中的眼動現象是做夢的重要標誌,是我們的眼球在“觀看”夢景的外在表現。在睡眠第一階段幾分鐘的淺睡期,眼動多是慢速的,跟白日打盹類似,有短暫的夢景呈現,在睡眠的最後階段即快速眼動期間,我們常常有千奇百怪、長短不一、攝心動魄的夢境產生。此時我們大腦的原始部分腦幹和邊緣系統發生著激烈的神經電活動,前者負責控制人體的基本生存功能,如呼吸、心率、消化、視聽反射、調節肌肉活動等等,而後者與記憶、學習、情緒、動機和內臟活動都有關係。證明此時我們的交感神經活動佔優勢,是植物神經活動增強的表現。然而我們的身體,通常處於高度癱瘓狀態,類似中風病人,直到我們醒來。這是由於腦幹分泌的甘氨酸運用脈搏抵達運動神經元裡的結果。在整個慢波睡眠中,以副交感神經活動佔優勢,可能引起心率減慢,血壓降低,胃腸活動增加,全身肌肉鬆弛,缺乏張力和活力,但是可能出於某種情況因為甘氨酸分泌和抑制作用不夠,會讓很多人出現夢驚、夢遊、抖腿、翻身等現象。

    快眼動睡眠階段也是深度睡眠的末端部分,由於受到生物鐘控制,我們機體的生長和修復機制必須在夜晚進行。經過副交感神經活動佔優勢的休養生息式深度睡眠後,自主神經系統首先開啟身體覺醒模式,透過丘腦和下丘腦將有關神經衝動傳遞到大腦皮層相關區域,可能是丘腦受有關激素抑制而引起感覺扭曲,讓我們能在夢中體會另一個奇怪無比的世界。

  • 3 # 淺淺碎碎的流年

    我基本每個晚上都做夢。而且大部分醒來回憶起來都特別清楚。

    可能是因為大腦皮層比較活躍吧!想的比較多,所以才有"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句話。

    夢只是人沉睡後人體系統一系列休眠後大腦皮層某些區域的神經還特別活躍,它把你所有經歷的過的事,想象的,真的,假的,聽到的話,看過的新聞電影所有等等你有可能接受的資訊,無規則邏輯的排列在一起,就成了夢,有時候也可能反應內心的嚮往和渴求。

  • 4 # 精神科專家梅醫生

    我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世界上想象力最豐富,最讓人捉摸不透的,應該就是沒一個人的夢境。

    因為夢境的天馬行空,極具想象力,我們甚至把人誇誇其談,形容不可能做到的事,與現實不符的人或事就稱之為做白日夢。

    從古至今,無論從什麼方面,人們對夢境的研究都是沒有中斷過的,而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那本週公解夢了吧,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始終不懂,那就是人為什麼會做夢呢?

    目前關於做夢主要有兩種解釋。

    一是認為做夢體現了人的潛意識,尤其是被壓抑的慾望,而且不管自己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的。

    夢的內容不會直接體現這些令人困擾的慾望,因為這些慾望在睡眠時可能仍然會被自身的過濾功能所遮掩,因此夢有時候才會有奇怪難解的故事。

    而另外一種觀點則是認為做夢僅僅是腦在夜間運轉產生的副產品。

    人做夢是為了釋放對大腦的控制權,做夢時等於放棄了大腦的控制,生體內部的各個器官才開始有效的整理腦內的資訊,也就是你的記憶碎片。

    所以導致在夢境中我們所看得見的景物大多數拼湊而成,夢的情節也是東一段西一段橋接上去的,某種含義來說是沒有什麼邏輯性的。

    此時,白天經歷過、見過或想過的事情很容易就會再現在我們夢裡。白天所獲知的內容不是整體地被“複製貼上”進入夢中,而是像一塊一塊的磚一樣,碎片化地進入我們的夢裡。

    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和健康心靈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人在夢中是以大腦右半球活動佔優勢,清醒以後後則以左側大腦半球佔優勢,夢境與清醒狀態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

    所以,做夢是協調人體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感語錄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