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建立蜀漢成就,最終兵敗夷陵,究其原因,是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劉備三顧茅廬找到諸葛亮,諸葛亮就給他獻上了《隆中對》。劉備聽了以後認可了這個戰略規劃,並把它作為劉備集團的戰略方針。
《隆中對》的戰略方針簡要的說就是:取荊益,聯合孫權,兩路北伐。這個方針有合理可行的方面,它使得劉備獲得了成功。但是,它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使得劉備最終失敗。
它合理的地方,就是先獲取荊益,建立穩固的根據地。這個方針使得劉備先和孫權聯合,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然後奪取荊州江南四郡,站穩腳跟。透過擴大自己的實力,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然後透過外交手段,借得南郡,接著入川,奪取了益州。至此,劉備的事業達到了頂峰。
但是,隨之而來的一系列事件,暴露出《隆中對》裡不合理的一面。不合理的一面就是,在制訂《隆中對》的時候,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孫權集團的訴求。
孫權和劉備一樣,也有建立牢固可靠的根據地的戰略要求。這樣,雙方的矛盾焦點就聚焦在了荊州一隅上。圍繞這荊州的歸屬,雙方的矛盾不斷激化。
按照實際情況來說,劉備既然已經取得了益州,並把大本營設在了益州,荊州對他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這個時候,應該放棄荊州,還給孫權。而自己把關羽主力調入益州,合力北伐關中。
這樣,孫權不會敗盟,而自己也集中了兵力,北伐的成功性大增,很可能會拿下關中。接下來曹操身死,天下已經沒有劉備和關羽的對手,統一天下的機會就在眼前。
可惜劉備死死抱著《隆中對》不合理的兩路北伐的規劃,根本不理睬孫權的訴求,還急忙稱王,引發孫權的恐懼。這一切,都造成了孫權的敗盟。最後,不但丟掉了荊州,還喪失了關羽的性命,以及荊州的主力。
接下來,在曹操死後,劉備又要按照《隆中對》的老路走下去,發動了夷陵之戰。這次戰役就算勝利了,也只是奪取一塊保不住的領土。面對孫權和曹丕兩面夾擊,沒有戰略縱深,沒有地利險阻,保住就很難,更不要說北伐了。
因此,劉備就這樣一步步走上歧途。最終斷送了蜀漢統一天下的希望,也斷送了自己的生命。
多虧了諸葛亮白帝城接受託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使得蜀漢政權得以延續下去。
劉備在取得第一階段的成功後,沒有按照實際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戰略,這是他失敗的最大原因。這與他的戰略水平低是有著直接的關係的。如果能夠果斷放棄荊州,他反而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劉備建立蜀漢成就,最終兵敗夷陵,究其原因,是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劉備三顧茅廬找到諸葛亮,諸葛亮就給他獻上了《隆中對》。劉備聽了以後認可了這個戰略規劃,並把它作為劉備集團的戰略方針。
《隆中對》的戰略方針簡要的說就是:取荊益,聯合孫權,兩路北伐。這個方針有合理可行的方面,它使得劉備獲得了成功。但是,它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使得劉備最終失敗。
它合理的地方,就是先獲取荊益,建立穩固的根據地。這個方針使得劉備先和孫權聯合,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然後奪取荊州江南四郡,站穩腳跟。透過擴大自己的實力,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然後透過外交手段,借得南郡,接著入川,奪取了益州。至此,劉備的事業達到了頂峰。
但是,隨之而來的一系列事件,暴露出《隆中對》裡不合理的一面。不合理的一面就是,在制訂《隆中對》的時候,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孫權集團的訴求。
孫權和劉備一樣,也有建立牢固可靠的根據地的戰略要求。這樣,雙方的矛盾焦點就聚焦在了荊州一隅上。圍繞這荊州的歸屬,雙方的矛盾不斷激化。
按照實際情況來說,劉備既然已經取得了益州,並把大本營設在了益州,荊州對他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這個時候,應該放棄荊州,還給孫權。而自己把關羽主力調入益州,合力北伐關中。
這樣,孫權不會敗盟,而自己也集中了兵力,北伐的成功性大增,很可能會拿下關中。接下來曹操身死,天下已經沒有劉備和關羽的對手,統一天下的機會就在眼前。
可惜劉備死死抱著《隆中對》不合理的兩路北伐的規劃,根本不理睬孫權的訴求,還急忙稱王,引發孫權的恐懼。這一切,都造成了孫權的敗盟。最後,不但丟掉了荊州,還喪失了關羽的性命,以及荊州的主力。
接下來,在曹操死後,劉備又要按照《隆中對》的老路走下去,發動了夷陵之戰。這次戰役就算勝利了,也只是奪取一塊保不住的領土。面對孫權和曹丕兩面夾擊,沒有戰略縱深,沒有地利險阻,保住就很難,更不要說北伐了。
因此,劉備就這樣一步步走上歧途。最終斷送了蜀漢統一天下的希望,也斷送了自己的生命。
多虧了諸葛亮白帝城接受託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使得蜀漢政權得以延續下去。
劉備在取得第一階段的成功後,沒有按照實際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戰略,這是他失敗的最大原因。這與他的戰略水平低是有著直接的關係的。如果能夠果斷放棄荊州,他反而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可惜,歷史沒有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