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原叫沬鄉,又改為沬邑。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後改沬邑為朝歌,公元前1075年,帝辛即位後仍襲朝歌為都。雖然朝歌是商朝晚期都城,但朝歌性質屬於行都(或輔都),商朝首都還是安陽殷墟。朝歌古城位於淇縣城北的淇縣古城遺存,原為古沬邑所在地。商朝後期,武丁由西亳遷沬,建立沬都,是為武丁城。《史記正義》記載“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後武丁遷北蒙,沬都廢置。其後武乙遷沬,文丁又都之;帝乙遷沬,紂又都之。後來殷紂王就武丁城擴而大之,並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為朝歌。商王帝辛時期的都成東有淇河為險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這道城垣南至淇縣的常屯村,北至淇縣的淇水關,南北五十餘里。第二道城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縣工業路東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縣難關一帶。第三道城即宮城,位於今淇縣三海村和西壇村一帶。《淇縣誌》中所說的“淇邑北門出,西過紂王城”指的就是紂王的二道城。紂王的內城即宮城遺址在當地至今仍然稱為紂王宮。紂王宮左有宗廟,右有社稷壇,是殷紂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縣西壇村就是因村裡有紂王的社稷壇而得名。至今遺存的古城垣,部分城牆猶高約10米,頂寬約130米,基厚約150米,城垣東西寬4裡,南北長6裡,城周20裡,總面積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壯觀,體現了詩經記載“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武王伐紂,牧野一戰,紂亡國滅,600年社稷毀於一旦。但戰爭並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戰爭結束後,周武王以紂京師封紂子武庚為諸侯,以續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宮室裡。後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宮殿被焚,百姓被擄,頑民被遷,從此朝歌成為廢墟。
朝歌原叫沬鄉,又改為沬邑。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後改沬邑為朝歌,公元前1075年,帝辛即位後仍襲朝歌為都。雖然朝歌是商朝晚期都城,但朝歌性質屬於行都(或輔都),商朝首都還是安陽殷墟。朝歌古城位於淇縣城北的淇縣古城遺存,原為古沬邑所在地。商朝後期,武丁由西亳遷沬,建立沬都,是為武丁城。《史記正義》記載“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後武丁遷北蒙,沬都廢置。其後武乙遷沬,文丁又都之;帝乙遷沬,紂又都之。後來殷紂王就武丁城擴而大之,並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為朝歌。商王帝辛時期的都成東有淇河為險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這道城垣南至淇縣的常屯村,北至淇縣的淇水關,南北五十餘里。第二道城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縣工業路東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縣難關一帶。第三道城即宮城,位於今淇縣三海村和西壇村一帶。《淇縣誌》中所說的“淇邑北門出,西過紂王城”指的就是紂王的二道城。紂王的內城即宮城遺址在當地至今仍然稱為紂王宮。紂王宮左有宗廟,右有社稷壇,是殷紂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縣西壇村就是因村裡有紂王的社稷壇而得名。至今遺存的古城垣,部分城牆猶高約10米,頂寬約130米,基厚約150米,城垣東西寬4裡,南北長6裡,城周20裡,總面積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壯觀,體現了詩經記載“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武王伐紂,牧野一戰,紂亡國滅,600年社稷毀於一旦。但戰爭並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戰爭結束後,周武王以紂京師封紂子武庚為諸侯,以續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宮室裡。後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宮殿被焚,百姓被擄,頑民被遷,從此朝歌成為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