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強強的日常

    當下,粉絲已經成為一種新型宗教的信徒,偶像的言行就是教義,偶像教育粉絲的故事在坊間不斷流傳,講得越多傳得越久,裡面的哲學意蘊就變得越深厚,儼然聖經佛典故事的翻版。

    成為偶像需要什麼呢?所謂“盛世美顏”就夠了。

    美劇《年輕的教皇》(The Young Pope)似乎也是這樣理解天主教教皇的,默多克帝國統治下的天空一臺聯手尺度放得很開的HBO和channel+,推出憑藉盛世美顏統治宗教國度梵蒂岡的美國教皇連尼·貝拉爾多。一度因謝頂和肚腩與里奧納多·迪卡普里奧、基努·李維斯並列三大感慨歲月辣手摧花之三大素材的裘·德洛脫離了素材庫,任導演保羅·索倫蒂諾展示側顏和正臉的美,宜動宜靜。

    虛構出的宗教偶像連尼·貝拉爾多在梵蒂岡這個既龐大又渺小的舞臺上主要演出的是政治,天主教上層如何權衡各方利益同時又在背後耍耍小手段,不被內部承認的教皇是如何在不利局面下襬平對手並尋求聯盟的,宗教不再是上帝和人之間的事,摻和著政治、經濟和個人的私心,梵蒂岡無疑是微縮版的維斯特洛大陸,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連尼要努力玩好這局權力的遊戲。

    連尼影射著梵蒂岡第一位來自美國的教皇——庇護十三世的影子,庇護十三世路西安·普爾弗克瑪在爭議聲中成為教皇時已是耄耋之年,電視劇是不會這麼演的,八十歲的教皇選演員或許可以從那些錚錚的戲骨中挑選,或許魅力不減,卻不如年輕的教皇更能吸引觀眾。

    年輕的教皇搭配輔佐他的老修女,互動之間還有一絲母子般的溫情和愉悅在裡面,宛如宗教油畫常見題材中的聖母和上帝。換成老年教皇和年輕修女,這幅畫面恐怕就要變味了。

    電視劇的導演保羅·索倫蒂諾曾執導同年斬獲金球獎與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的《絕美之城》,包括《年輕氣盛》和這部十集電視劇《年輕的教皇》仍舊延續著導演對“絕美”的追求。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是可以處處入畫的,梵蒂岡直到一九二九年才透過庇護十一世與墨索里尼簽訂的《拉特蘭條約》脫離義大利獨立出去,基因仍然是屬於義大利的,自然也要有油畫般的美。

    雙子座的保羅·索倫蒂諾成為繼Taurus導演韋斯·安德森後第二位追求處女座精神的非處女座導演,運用冷暖色對比突出主體,構圖也要符合視覺審美的和諧比例,如果虛擬的教皇在說理方面難以讓人服氣,那麼就用純粹的、非理性的美來征服你。

    保羅·索倫蒂諾在片頭展示了大量宗教題材油畫,焦爾達諾的《牧羊人的崇拜》、佩魯基諾的《基督交給聖彼得天國的鑰匙》等諸多著名的宗教畫作鋪就了教皇通往權力的荊棘路。

    作為一部義大利人執導、英華人主演的美劇,《年輕的教皇》仍然延續了美劇對於權力集團的不信任,掌握行政權力的政府充滿陰謀,掌握宗教權力的天主教會也充滿陰謀。在陰謀論的預設下,即便撇開庇護十三世出任教皇的歷史背景不談,連尼仍然可以在虛構的空間中按照美劇的預設大搞政治、玩弄權術。

    由於梵蒂岡依賴義大利納粹勢力獲得獨立的黑歷史,美國在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和梵蒂岡的關係十分若即若離。戰後格局改變,梵蒂岡一方面需要撇清自己與納粹的關係,一方面需要獲得美國的支援以維持自身的獨立,而美國則需要梵蒂岡引導天主教信徒、引導新教信徒免於導向蘇聯陣營,隨著冷戰加劇,梵蒂岡的態度對於美國日趨重要,到一九八三年,美國才和梵蒂岡正式確立外交關係,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前,是美國與梵蒂岡外交的蜜月期。

    一九九一年十月,美華人路西安·普爾弗克瑪成為庇護十三世,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美國不再需要梵蒂岡的支援,態度逐漸冷淡,圍繞著這位美國教皇的爭議和美國對梵蒂岡的態度不無關係。

    連尼在政經宗教界縱橫捭闔,與其說是庇護十三世經歷的精華版,不如說是美國在世界政治中的縮影,連尼就是美國——連尼抽菸、不講理、說髒話,但連尼自己和觀眾都知道他是一位好教皇。

  • 2 # 青春為敢闖者致敬a

    看到第一季結局就會感嘆,這個不信上帝的男人才是最虔誠的信徒。十小時的索倫蒂諾式長電影,終於告一段落。

    如果給第一季單獨起個名字的話,應該就是這個了。That baby pope has gone,with his birth parents and spiritual parents.下一季大概就是他熟練地玩轉教廷與梵蒂岡城,大刀闊斧開始改革吧。懂得為什麼會有人講震撼,不是大開大合的那一種,也不是重新整理三觀的那一種,就只是很安靜的美著,微笑著,最後震撼到認真對待它的觀眾。不評論感覺對不起,評論再多也概括不了,總之,享受一個安靜的週末或夜晚時,選擇這部劇沒錯。

    萊尼是一個防禦性格的人,將隱秘藏於心中而不是房間的縫隙,內心深處相信只有自己才會找到生存和救贖之路,既不將希望寄託於看似親密的朋友,也不寄託於上帝。

    因此在樓頂“上帝的房間”前懺悔中,他吐露自己不相信上帝會拯救他。上帝的房間其實是他那急躁報復不願妥協的內心。

    我猜他在成為教皇之前,曾不斷地在順從和謀求獨立的夾縫中生存併成長,導師Spencer保守並且控制慾很強,sister Mary恐怕也對他寄予厚望並要求甚高。片中有一個細節很有趣,Mary在迎接萊尼時要他不要叫她ma,而在迎接Andrew時則要求他不要叫她sister,也許這個對比揭露出兩人性格迥異之因的冰山一角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越來越繁榮的電影市場,該不該參與電影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