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9000年前冰河末期,芬蘭人的祖先從烏拉爾山遷居至此地,未有形成國家。1157年後芬蘭地成為瑞典固有領土。
1208年瑞徵俄失敗,芬蘭開始受到俄國影響。但直至1809年,瑞在瑞俄戰爭失敗後,才最終將芬蘭割讓給俄,芬成為俄的大公國,1812年遷都赫爾辛基。1917年12月6日宣佈獨立,曾試圖立王國,但最終於1919年成立共和國。
1940年芬在芬蘇戰爭(冬戰)戰敗後,被迫向蘇割讓東部領土。二戰期間,1941—1944年德國進攻蘇聯,芬參與對蘇戰爭(續戰)。1944年2月,芬作為戰敗國與蘇聯等國簽了巴黎和約。
芬蘭未加入北約(NATO)。1955年加入北歐理事會(NC)。1986年加入歐貿聯(EFTA)。1995年退出歐貿聯,轉投歐共體—歐盟(EU)。1999年創始加入歐元區。
地理:
位於北歐。西南臨波羅的海,海岸線長1100千米。全境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多丘陵平原。境內有6萬多個湖泊,內陸水域佔領土面積的9%,著名的大湖為塞馬湖、奧盧湖、伊納裡湖等,主要河流有凱米河、奧盧河等。地處高緯,1/3國土在北極圈內,屬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2月平均氣溫-14~-6℃,7月平均氣溫13~18℃,年降水量400~600毫米。
政治:
KINA.cc
·國家元首:總統塔裡婭·哈洛寧(Tarja Halonen,女,社民黨人),2000年3月1日就任。
·憲法:1919年7 月17日頒佈生效。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議會和共和國總統共同行使;總統是國家元首,擁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統帥三軍等實權,每六年選舉一次。1999年芬議會透過新憲法,名稱由《政府組織法》改為《憲法》。新憲法加強了議會和政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減了總統部分權力。
·議會:一院制,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由選民直接選舉的200 名議員組成,任期4 年。主要職能是立法、監督政府、監督財政。本屆議會於1999年3月選舉產生。社民黨51席、中間黨48席、聯合黨46席、左翼聯盟20席、瑞典族人民黨12席、11席、聯盟10席、基本芬蘭人黨1席、改革小組1席。議長麗塔·沃蘇凱寧(Riitta Uosukainen女,聯合黨 ),1994年3月30日就任,已連任二屆。
·政府:本屆政府是1999年4月15日由社民黨、聯合黨、左翼聯盟、瑞典族人民黨和五黨聯合組成。總理:帕沃·利波寧(Paavo Lipponen,社民黨)、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薩烏里·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聯合黨)、外長埃爾基·托米奧亞(Erkki Tuomioja,社民黨)…
·司法機構:最高司法機關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長和23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長和25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政府機構和省、市(縣)機構的行政案件。起訴機關是各級檢察院。另設有國家法律監察官,有權出席內閣會議,監督總統、內閣和政府各部門的決定是否符合憲法規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的院長、法官以及最高檢察長均由總統任命。
經濟:
20世紀80年代,芬蘭經濟以年平均增長3.7%的速度持續發展。90年代初,芬經濟出現嚴重衰退。1993年經濟開始復甦,1994年以來經濟總體上發展良好。芬政府90年代初完成經濟結構調整,增大知識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重視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和資訊科技,在宏觀上繼續執行緊縮財政、鼓勵投資、削減社會福利、降低所得稅、加快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序、改善就業的政策,使芬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2000年人均GDP:24,080美元,排世界第18位,屬中等發達國家。
經濟增長率:5.6% 通貨膨脹率:3.4% 失業率:9.8%(2000)
經濟增長率:4.0% 通貨膨脹率:1.4% 失業率:10.2%(1999)
交通:
·鐵路:5,865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2,234公里。
·公路:77,796公里,其中有路面公路49,7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4公里。
·水路:6,675公里。
·管道:原油0公里;石油0公里;天然氣580公里。
·機場:159個,其中有路面機場69個,其中主跑道3,047米以上機場3個。
·首都赫爾辛基有地鐵和有軌電車。
新聞出版:
1999年,全國共有報紙220種,其中每週發行4-7期的日報56種;各種雜誌、期刊5129種。發行量最大的報刊是《赫爾辛基新聞》。
有5家通訊社,其中最大的是芬蘭通訊社,簡稱芬通社。國家電視臺,芬蘭廣播公司(Finn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YLE)於1926年成立。
約9000年前冰河末期,芬蘭人的祖先從烏拉爾山遷居至此地,未有形成國家。1157年後芬蘭地成為瑞典固有領土。
1208年瑞徵俄失敗,芬蘭開始受到俄國影響。但直至1809年,瑞在瑞俄戰爭失敗後,才最終將芬蘭割讓給俄,芬成為俄的大公國,1812年遷都赫爾辛基。1917年12月6日宣佈獨立,曾試圖立王國,但最終於1919年成立共和國。
1940年芬在芬蘇戰爭(冬戰)戰敗後,被迫向蘇割讓東部領土。二戰期間,1941—1944年德國進攻蘇聯,芬參與對蘇戰爭(續戰)。1944年2月,芬作為戰敗國與蘇聯等國簽了巴黎和約。
芬蘭未加入北約(NATO)。1955年加入北歐理事會(NC)。1986年加入歐貿聯(EFTA)。1995年退出歐貿聯,轉投歐共體—歐盟(EU)。1999年創始加入歐元區。
地理:
位於北歐。西南臨波羅的海,海岸線長1100千米。全境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多丘陵平原。境內有6萬多個湖泊,內陸水域佔領土面積的9%,著名的大湖為塞馬湖、奧盧湖、伊納裡湖等,主要河流有凱米河、奧盧河等。地處高緯,1/3國土在北極圈內,屬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2月平均氣溫-14~-6℃,7月平均氣溫13~18℃,年降水量400~600毫米。
政治:
KINA.cc
·國家元首:總統塔裡婭·哈洛寧(Tarja Halonen,女,社民黨人),2000年3月1日就任。
·憲法:1919年7 月17日頒佈生效。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議會和共和國總統共同行使;總統是國家元首,擁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統帥三軍等實權,每六年選舉一次。1999年芬議會透過新憲法,名稱由《政府組織法》改為《憲法》。新憲法加強了議會和政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減了總統部分權力。
·議會:一院制,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由選民直接選舉的200 名議員組成,任期4 年。主要職能是立法、監督政府、監督財政。本屆議會於1999年3月選舉產生。社民黨51席、中間黨48席、聯合黨46席、左翼聯盟20席、瑞典族人民黨12席、11席、聯盟10席、基本芬蘭人黨1席、改革小組1席。議長麗塔·沃蘇凱寧(Riitta Uosukainen女,聯合黨 ),1994年3月30日就任,已連任二屆。
·政府:本屆政府是1999年4月15日由社民黨、聯合黨、左翼聯盟、瑞典族人民黨和五黨聯合組成。總理:帕沃·利波寧(Paavo Lipponen,社民黨)、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薩烏里·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聯合黨)、外長埃爾基·托米奧亞(Erkki Tuomioja,社民黨)…
·司法機構:最高司法機關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長和23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長和25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政府機構和省、市(縣)機構的行政案件。起訴機關是各級檢察院。另設有國家法律監察官,有權出席內閣會議,監督總統、內閣和政府各部門的決定是否符合憲法規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的院長、法官以及最高檢察長均由總統任命。
經濟:
20世紀80年代,芬蘭經濟以年平均增長3.7%的速度持續發展。90年代初,芬經濟出現嚴重衰退。1993年經濟開始復甦,1994年以來經濟總體上發展良好。芬政府90年代初完成經濟結構調整,增大知識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重視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和資訊科技,在宏觀上繼續執行緊縮財政、鼓勵投資、削減社會福利、降低所得稅、加快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序、改善就業的政策,使芬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2000年人均GDP:24,080美元,排世界第18位,屬中等發達國家。
經濟增長率:5.6% 通貨膨脹率:3.4% 失業率:9.8%(2000)
經濟增長率:4.0% 通貨膨脹率:1.4% 失業率:10.2%(1999)
交通:
·鐵路:5,865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2,234公里。
·公路:77,796公里,其中有路面公路49,7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4公里。
·水路:6,675公里。
·管道:原油0公里;石油0公里;天然氣580公里。
·機場:159個,其中有路面機場69個,其中主跑道3,047米以上機場3個。
·首都赫爾辛基有地鐵和有軌電車。
新聞出版:
1999年,全國共有報紙220種,其中每週發行4-7期的日報56種;各種雜誌、期刊5129種。發行量最大的報刊是《赫爾辛基新聞》。
有5家通訊社,其中最大的是芬蘭通訊社,簡稱芬通社。國家電視臺,芬蘭廣播公司(Finn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YLE)於1926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