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濤聲依舊,時代雖已遠去,但蘇東坡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永不離去.
作家餘秋雨為我們展現了蘇東坡的生命線.他高高在上,卻又可親、可愛;他被貶黃州,卻又捨生忘己.我從中也明白了為什麼文人那麼衷愛於蘇東坡,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
正如他所言“高處不勝寒”.“烏臺詩案”的飛來橫禍砸向他,躲也躲不過,反而讓那些無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鑽了空子.他被無數骯髒之手推進了監獄,“詬辱摧殘”,差點葬送了性命.最終得以苟全性命、貶謫黃州.於斯,蘇軾的一段與“黃州”休慼與共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經歷了生死折磨,看盡了人世炎涼,東坡開始在此思索,悔不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檢討,又怕因此連累親友,重情重義的他便想“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入黃州,生活困苦,卻在這裡又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這種灑脫、飄逸的豁達之大懷,“如積水空明”,隨緣自適.
文末,餘秋雨談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黃州這塊貧瘠之地,給了蘇東坡成熟,讓蘇東坡看透了風塵,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
也就此明白了何為“蘇東坡突圍”,不僅指苟全性命於小人圍攻、退而居山中歸隱,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鬱,思想性格與才華變得成熟了.
我特別喜歡餘秋雨先生關於“成熟”的這段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蘇東坡的人生,餘秋雨的文字,留給我們的是不盡的感喟.
[簡評]: 昨天和一位編輯聊天,他問我“你最喜歡古今中外的哪位文人?”“蘇東坡.”我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他立即背出了《記承天寺夜遊》.我笑曰,我剛教過這篇課文.對方驚喜道:“好啊!已經入中學教材了.的確是美文吶!”——蘇東坡,就是具有這樣的魅力.他是中國文人的通用符號,一點就著……
第一次接觸《記承天寺夜遊》,就被它深深感染了.那“積水空明”、秋潭月影的意境,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的豁達與悲涼,被蘇軾大氣曉暢的文筆精妙地傳達給了後人.於是,我們在他的文字裡物我兩忘,在他的思想裡休慼與共.
終於要講第四單元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這篇課文前置,學生問為什麼,我說,老師喜歡蘇東坡,喜歡《記承天寺夜遊》.花了一堂課的時間為他們深情朗讀了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孩子們聽得入了神,陶醉畫滿他們的臉上、感動寫滿他們的雙眸.回家揮筆寫下了他們的讀後感作業.
這是他們有始以來寫得最棒的讀後感,因為他們動了情,“我手寫我心”,湧現出了眾多佳作,以上便是管中窺豹的一斑——語文字就是最有靈性的科目,只要你屏息去聆聽,就會傾聽到她的悅耳之音,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就能體會到閱讀昇華之快感;這是我有始以來最驚喜的一次批閱,因為我本以為十四五歲的孩子未必能讀懂此文、能讀懂蘇東坡,我不敢奢求,只願能給他們閉塞的少年時代哪怕一點點的文化薰陶.但他們用文字告訴我,我錯了.孩子們的想法震撼著我,感動著我,蒸餾著我.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其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為師以來,我從不知這種快樂為何物,直教君子生死相許?然而,這次批閱的體驗終於告訴了我久違的謎底——以學生為知己,互相激撞出思想的花火.哪怕這種快樂只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茫茫教書匠日子中的一剎,我已為之沉醉.但願長醉不願醒.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濤聲依舊,時代雖已遠去,但蘇東坡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永不離去.
作家餘秋雨為我們展現了蘇東坡的生命線.他高高在上,卻又可親、可愛;他被貶黃州,卻又捨生忘己.我從中也明白了為什麼文人那麼衷愛於蘇東坡,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
正如他所言“高處不勝寒”.“烏臺詩案”的飛來橫禍砸向他,躲也躲不過,反而讓那些無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鑽了空子.他被無數骯髒之手推進了監獄,“詬辱摧殘”,差點葬送了性命.最終得以苟全性命、貶謫黃州.於斯,蘇軾的一段與“黃州”休慼與共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經歷了生死折磨,看盡了人世炎涼,東坡開始在此思索,悔不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檢討,又怕因此連累親友,重情重義的他便想“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入黃州,生活困苦,卻在這裡又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這種灑脫、飄逸的豁達之大懷,“如積水空明”,隨緣自適.
文末,餘秋雨談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黃州這塊貧瘠之地,給了蘇東坡成熟,讓蘇東坡看透了風塵,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
也就此明白了何為“蘇東坡突圍”,不僅指苟全性命於小人圍攻、退而居山中歸隱,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鬱,思想性格與才華變得成熟了.
我特別喜歡餘秋雨先生關於“成熟”的這段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蘇東坡的人生,餘秋雨的文字,留給我們的是不盡的感喟.
[簡評]: 昨天和一位編輯聊天,他問我“你最喜歡古今中外的哪位文人?”“蘇東坡.”我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他立即背出了《記承天寺夜遊》.我笑曰,我剛教過這篇課文.對方驚喜道:“好啊!已經入中學教材了.的確是美文吶!”——蘇東坡,就是具有這樣的魅力.他是中國文人的通用符號,一點就著……
第一次接觸《記承天寺夜遊》,就被它深深感染了.那“積水空明”、秋潭月影的意境,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的豁達與悲涼,被蘇軾大氣曉暢的文筆精妙地傳達給了後人.於是,我們在他的文字裡物我兩忘,在他的思想裡休慼與共.
終於要講第四單元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這篇課文前置,學生問為什麼,我說,老師喜歡蘇東坡,喜歡《記承天寺夜遊》.花了一堂課的時間為他們深情朗讀了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孩子們聽得入了神,陶醉畫滿他們的臉上、感動寫滿他們的雙眸.回家揮筆寫下了他們的讀後感作業.
這是他們有始以來寫得最棒的讀後感,因為他們動了情,“我手寫我心”,湧現出了眾多佳作,以上便是管中窺豹的一斑——語文字就是最有靈性的科目,只要你屏息去聆聽,就會傾聽到她的悅耳之音,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就能體會到閱讀昇華之快感;這是我有始以來最驚喜的一次批閱,因為我本以為十四五歲的孩子未必能讀懂此文、能讀懂蘇東坡,我不敢奢求,只願能給他們閉塞的少年時代哪怕一點點的文化薰陶.但他們用文字告訴我,我錯了.孩子們的想法震撼著我,感動著我,蒸餾著我.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其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為師以來,我從不知這種快樂為何物,直教君子生死相許?然而,這次批閱的體驗終於告訴了我久違的謎底——以學生為知己,互相激撞出思想的花火.哪怕這種快樂只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茫茫教書匠日子中的一剎,我已為之沉醉.但願長醉不願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