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痴語呢喃1988

    如果此人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則會被判為過失殺人罪(又稱過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故意殺人罪。

    “錯把真槍當假槍致人死亡”的實施者實施該行為時,一定要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只有具備了刑事責任能力,才會受到刑罰處罰,也才能稱得上是犯罪。

    一、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年齡

    有些人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則不受刑罰處罰;這類人即使有犯罪行為但也達不到第三條標準,所以也就不構成犯罪。

    其中未滿14週歲的未成年人任何犯罪行為都不構成犯罪;已滿14週歲卻未滿16週歲的人只要不犯八大罪(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搶劫、強姦、爆炸、放火 投毒、投放危險物質),也不構成犯罪。

    故此該行為人要被判為過失殺人罪,則實施行為時的年紀一定要達到16週歲,若是判為故意殺人罪,則年齡達到14週歲即可。(審判時候按照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年齡來判決)

    二、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精神狀態

    即使確診為精神病人,也要做細緻分類,下述三類人只有第一個不構成犯罪。

    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完全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

    要知道題主提問的是一把槍,而不是別的傷害力較小的東西。即使是假槍就不會致人死亡嗎?要知道之前是有過氣槍致人死亡的案例。

    退一步來說,我們要知道槍不同於其他物件,在中國是嚴格管制物品。一把真槍配上裝有子彈的彈夾,重量近達一千克,做工、外表和握在手中的質感,肯定是和我們平時接觸到的玩具氣槍不一樣的,拿過槍的軍人和警察更是一摸便知。

    最後則是一些題外話

    行為人判定犯什麼罪只是判決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則是量刑,這個彈度是很大的。面對不同人群(老弱病殘和孕婦)、犯罪時的狀態(醉酒、吸毒、受人威脅、誘導……)犯罪後認罪態度、犯罪危害程度等等一系列因素,會做出從重、從輕、減輕、加重的判罰、有的病人會保外就醫、孕婦延期執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的職業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