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威觀史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太平天國時期,有許多以勇武著稱的猛將。
其中,有些人的事蹟,若非見諸嚴肅正史,幾乎令人以為是評書中的橋段。
飛將軍:曾天養曾天養,或許是最接近於評書中猛將形象的一位了。
《天兄聖旨》曾經誇讚他“剽悍絕倫···號稱驍將”。
曾天養本人被太平軍尊為“飛將軍”,他的部隊被稱為“虎頭軍”。
而曾天養的死法,也頗有評書武將的味道。
在城陵磯之戰中,他單槍匹馬衝入敵陣,大呼“塔妖,我要爾命”,直取塔齊布,挺矛刺中塔齊布的馬匹,他抽矛再刺,卻用力過猛,翻到在地,被清軍亂刀砍死。
說實話,最後曾天養戰死的這一幕實在太玄幻了,若非記於羅爾綱先生《太平天國》,我會以為是哪本評書裡的劇情了。
曾天養戰死後,兩湖戰場的太平軍“為之茹齋六日”,足見這位驍勇的老將軍有多麼得人心。
鐵公難:石祥禎石祥楨是石達開的哥哥,被封國宗。
與武術達人石達開一樣,石祥楨也驍勇絕倫。
此公最後的死法,更是如評書一般離奇。
清軍江南大營中的張國樑,原本是廣西天地會的成員,投靠清軍後替清軍作戰十分賣力,令太平軍痛恨不已。
石祥禎出馬,約張國良單挑。
八月初五日,兩人再天京東南上方橋單挑。
張國樑雖勇,卻不是石祥禎對手,幾個回合下來招架不住。石祥禎擒住張國樑,往天京城裡走。
怎料張國樑拔出暗藏的刺刀,一刀刺死石祥禎···
說實話,最後這段,雖然也是羅爾綱先生《太平天國》中的描述,但是···我怎麼還是難以相信呢···姑且當故事聽吧。
當年,廣西桂平縣的幾場惡戰,都是他主打的。
道光三十八年,因為爭奪一頭牛,林鳳祥和地主李得勝幹了起來。
李帶了4、50人到林鳳祥門口叫打,還要拉大炮來(鬥毆都上大炮,對方太牛了),林鳳祥等5個人拿著兵器出來,把4、50人打退了。
不久,對方又拉了200個人來打,林鳳祥帶了58個兄弟又把對手打散了!
起義後,林鳳祥每戰當縣。攻克永安後,被授予御林侍衛。
此後,每攻一城,林鳳祥就升一級,攻武昌時,他更是“先登”!
“攻城陷陣,鳳祥最為驍勇”。
最後,林鳳祥指揮北伐,兵敗,不屈而死。
當時,衝鋒破陣,與林鳳祥齊名的,是李開芳。
遺憾的是,除了“與鳳祥齊名”的記載外,李開芳個人勇武的詳細記載不太多,故不單獨列出。
不過,李開芳的部將黃懿端倒是表現出了驚人的武學功底。
在最後行刑時,李開芳與黃懿端一起受刑。
在刑場,黃懿端居然飛腳踢死了兩個敵人,踢傷兩個!(見《潘思安見聞雜記》)
其實,陳玉成早年也是以猛將起家的。
西征攻武昌時,陳玉成親率500勇士縋城而上,立下頭功。
東征解圍鎮江時,陳玉成率壯士數人,孤舟闖過清軍封鎖進入鎮江,聯絡鎮江內外。
在任三十檢點時,“三十檢點回馬槍”的美名在太平軍無人不知。
在西征時期,清軍奏報的分析中,陳玉成與曾天養、石祥禎,一起歸入“驍勇”之類。
石達開在民間說法中,要說太平軍中武藝最高的,恐怕非石達開莫屬了。
《北平國術館講義》,曾把石達開與達摩祖師、張三丰、宋太祖、岳飛、戚繼光等人一起列為拳術名家。
《清碑類抄》、《太平天國野史》都記載了石達開的拳法。
不過,因為上述各書都出自民國,難免有附會之嫌。
不過,當時多方記載的石達開受刑時的表現,則顯示石達開確實有“內力深厚”的跡象。
凌遲幾千刀,居然一聲不吭,恐不是僅僅靠意志堅強就能做到的。
當然,石達開驍勇絕倫,見諸清軍情報,這點倒是不容置疑的。
總的來說,太平軍的猛將事蹟(無論有多少虛構成分),多見諸運動早期,大約與當時冷兵器運用比例較高有關,到太平天國後期,隨著雙方火器比例的提高,猛將事蹟難覓蹤跡了。
太平天國戰爭,是古典猛將故事的絕唱。
此後,隨著火力密度的不斷加強,靠個人勇武影響戰局的猛將故事已很難再見。
但是,橫刀立馬、衝鋒陷陣、排除萬難的氣概,永遠不會過時!
-
3 # 歷史評說
晚清時期,中國面臨內憂外患,外患自然是歐美列強對中國進行的瓜分,內患那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當然,對中國的經濟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江南魚米之鄉,成為了戰爭的重災區。至於太平天國的好壞得失,我們不想評說,這自有公論,人在做,天在看。在筆者看來,太平天國最厲害五個人當屬以下五位:
當別人都忙著擴編軍隊的時候,只有他堅持精兵戰略,對參加金田團營的人進行嚴格篩選,只有最強壯的最勇敢的人才能編入軍營,經過他這樣挑選的部隊才有真正的戰鬥力。同樣,他也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他通過向退伍老兵學習,造初長兵器與短兵器,互相配合互補的陣法,能夠將長短兵器的優勢發揮至最大,這就是太平軍在起義初期能夠讓清軍屢屢吃虧的原因之一。
定都南京之後,隨著洪秀全的生活迅速腐化,天天就在深宮之中,放浪形駭,對於國事全然放手,楊秀清成了整個太平天國的實際掌舵人。這個時候,他的野心被激發了出來,對於9000歲這個稱號,他還想再進步一下,他試圖取代洪秀全。沒想到,被洪秀全反殺,太平天國的第一名將,太平軍的實際指揮官,就這樣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內亂之中。
正是因為有著五虎上將在,太平天國才能堅持14年之久,如果人人都像洪秀全之流,那麼太平天國,絕不會翻起那麼大的水花。
-
4 # 不書公子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於1851年,覆滅於1864年,持續長達十四年之久,是一場席捲了半個中國的浩大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勢力中曾湧現出很多優秀的將領,如永安建制所封的五王(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由羅大綱、李開芳、林鳳祥、黃文金、胡以晃組成的太平軍“五虎上將”,年逾五十卻老當益壯的曾天養,以及後起之秀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個個都有彪炳戰績。如果給這群干將的前五名排個座次,應該如下:
第一位、南王馮雲山:
1、馮雲山和洪仁玕是洪秀全所創立的“拜上帝教”的首批信徒,屬於元老級人物(馮雲山與洪秀全有同窗之誼,起事前曾一起在私塾共事);
2、馮雲山在廣西地區傳播教義、發展信徒,如太平天國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韋昌輝等骨幹力量,均由馮雲山發展入教。可以說,太平天國運動的第一支隊伍,是馮雲山一手拉起來的;
3、密謀起義前夕,洪秀全自稱天父第二子,稱馮雲山為第三子——馮雲山地位之超然,由此可見一斑。
永安州封王后,太平天國官制、禮制的制定悉數交於馮雲山之手。1852年6月,在蓑衣渡之戰中,馮雲山被清軍江忠源部炮火擊傷,後不治身亡!馮雲山雖不以作戰勇猛聞名,但其對太平天國發展所立的功勞實在令其餘諸王無法比擬,所以將其排在第一位!
第二位、東王楊秀清:
楊秀清目不識丁,卻智計過人。金田起義後,楊秀清被封為軍師、中軍大將。永安州封王以之時,楊秀清受封為東王,節制諸王。從永安建制到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楊秀清總攬軍政大權,成為了太平天國中除洪秀全一人之下的第二號人物。由於楊秀清太過驕縱,與太平天國第一號人物洪秀全、翼王石達開、北王韋昌輝等人的矛盾日益尖銳,洪秀全只好命石達開和韋昌輝除掉楊秀清。1856年9月4日,韋昌輝聯合秦日綱、陳承瑢率軍突襲東王楊秀清府邸,楊秀清及其家眷親信被屠戮一空!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第三位、西王蕭朝貴:
馮雲山大局觀出眾,組織能力強;楊秀清善軍務;蕭朝貴則是一員有勇有謀的虎將。在太平天國初期擺脫清朝軍隊圍追堵截的戰鬥中,蕭朝貴常常衝殺在前,親自與敵軍短兵相接!太平天國《醒世文》中有詩為贊:天排西王真忠勇,衝鋒破敵武略精。天不假年,蕭朝貴的最終歸宿就在戰場——太平軍攻打湖南長沙時,蕭朝貴親臨戰陣指揮戰鬥,被清軍炮火擊中,傷重而亡!
第四位、翼王石達開:
在太平天國諸王中,翼王石達開口碑的是最好的:石達開政績、勇略、膽識兼具,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奇男子”。太平天國全盛之時,統治集團驕奢淫逸之風漸長,唯石達開潔身自好。天京事變爆發後,太平天國勢力岌岌可危,幸得石達開返回天京力挽狂瀾,太平天國才得以復甦。但由於洪秀全昏聵,對石達開產生了猜忌,石達開憤而率部另闢戰場,後於1863年兵敗被捕,慷慨就義!
第五位、忠王李秀成:
剛開始隨太平天國轉戰南北,初露崢嶸,成為太平天國的少壯派骨幹。天京事變後,李秀成、陳玉成等青年將領成為朝中中流砥柱,李秀成被洪秀全封為“忠王”,與英王陳玉成互相配合,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的輝煌戰績的同時,還為太平天國開拓了大片新的基地——蘇福省。
在最後的天京保衛戰中,清軍重兵圍城,李秀成率城中太平軍在眾寡懸殊、缺少糧草的境地下與敵人周旋,終因寡不敵眾被俘,後英勇就義。
以資歷、能力而論,以上五人對太平天國的貢獻不可磨滅!
-
5 # 逍遙散人AR
第五位 西王蕭朝貴
蕭朝貴是太平天國運動早期的猛將,他出生貧苦,後參加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其驍勇善戰,勇猛無比,遇戰總是身先士卒,是不可多得“大先鋒”。太平天國文獻《醒世文》寫道:“天排西王真忠勇,衝鋒破敵武略精。”後來的李秀成把蕭朝貴的軍事才幹概括為八個字:“勇敢剛強,衝鋒第一”。
蕭朝貴轉戰湖南,連續克道州、桂陽、安仁、攸縣、醴陵、江華、郴州、永明、永興、茶陵,直抵長沙城下,其親自指揮攻打南門,身先士卒,不幸被清兵炮彈擊中,回賬後傷勢太重,經過多方醫治,不見好轉,早逝,年僅32歲。
第四位 英王陳玉成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後期(天京事變之後)的主要猛將,其自幼父母雙亡,跟隨叔父參加太平天國運動,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後被封為“英王”。其治軍嚴整,驍勇且富有謀略,善於築壘圍攻﹑抄襲後路以及於收隊時殺回馬槍,故有“三十檢點回馬槍”之稱。
巔峰戰績:1858年,陳玉成、李秀成集結太平軍於安徽樅陽,連續粉碎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贏得浦口、三河兩役的勝利,在太平天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是太平天國後期由衰轉盛的標誌,陳玉成功不可沒。
第三位 忠王李秀成李秀成出身於貧苦的農村家庭,後參加太平天國運動,他作戰機智勇敢,很快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晉升為青年將領。其和英王陳玉成被認為是天京事變後優秀的將領,其驍勇善戰,是太平天國後期“頂樑柱”。他與陳玉成、李世賢等人配合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等軍事上的勝利。
李秀成之所以排在陳玉成前面是因為他不僅進攻過清政府,更是大敗侵略者。1860年,陳玉成攻克蘇州,進攻上海,大敗清政府和侵略者組成的洋槍隊。李秀成敘述當時太平天國的軍威說:“那時洋鬼並不敢與我見仗,戰其即敗”。
第二位 翼王石達開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運動的絕對核心人物,十六歲參加太平天國運動,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獲封翼王,三十二歲被害於成都,其智勇雙全,體恤民情,被譽為“中國曆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第一位 東王楊秀清楊秀清絕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第一位統帥,他參加起義後一直統領三軍南征北戰,被封為“東王九千歲”。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李秀成自述》中對楊秀清評價說:“東王佐政事,事事嚴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
-
6 # 人在天涯6768
說起清末年間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那可是有史料記載最詳盡的一次農民起義,畢竟它發生於清末年間,據現在也並沒有太久遠,然而,在歷史長河當中,太平天國的曇花一現更像是一場悲劇的始末,並沒有在浩瀚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相比之下,這更像是一群烏合之眾作了一場改朝換代的夢罷了。
說他們是一群烏合之眾,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主體大部分是貧農或者中農,他們的眼光遠沒有長遠一說,後來太平天國的覆滅也正說明了這一點,其二,太平天國是以宗教信仰“拜上帝教”為名煽動民眾的,謊言說久了總有拆穿的時刻。
然而,在這樣一群烏合之眾中,有這麼一位後世把他定義為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的人物,他也是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之一,文韜武略,智勇雙全,他就是年僅20歲便被封為起義軍“翼王”的石達開。
年少時,石達開並未接受太多的教育,他出生於廣西貴縣,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含辛菇苦將他養大,從小石達開就學會了務農經商,更令人欽佩的是,在那種飢寒交迫的年代,石達開閒暇之餘,堅持學習文章,練武強身,而且,童年的不幸讓他對貧苦之人心生憐憫,樂善好施。
在洪秀全利用當時民不聊生的環境,迅速集結了大量的民眾開始了農民起義運動,而此時的石達開智勇雙全,早已名聲在外,洪秀全邀請石達開參加,依靠好人緣,在金田起義中,石達開率領四千民眾參加,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由此開始,短短几個月,天平天國運動就席捲了廣西,在永安建制時,石達開被封為“翼王五千歲”,那年他才僅20歲。
石達開不同於其他太平天國將領,他有勇有謀,在太平起義軍中的地位甚至高於洪秀全,而作為太平天國諸多將領中唯一一個沒有明顯缺點的將領,他不僅戰功赫赫,而且政績不凡,在安慶易志和治理江西時勤政愛民。關於戰功,在湖口大捷中,面對曾國藩氣勢洶洶的湘軍,石達開先是指揮太平軍阻住路上的湘軍,使得湘軍水路不能相顧,然後又利用湖口將湘軍水軍攔腰折斷,致使湘軍水軍幾乎全軍覆沒,曾國藩看到辛辛苦苦建立的水軍毀於一旦,急火攻心,欲投江自盡,被部下所阻。
在曾國藩眼中,石達開也是驍勇善戰的悍將,急於除之而後快,而後來的太平天國“天京事變”是洪秀全自剪羽翼的愚蠢之舉,楊秀清、韋昌輝被殺,石達開被迫出走,而後來被召回的石達開早已不被天王洪秀全所信任,也是出於戰略的考慮,石達開率部再次離開,再也沒有回來。
1861年,石達開率部經湖北進入四川,欲在成都建立根據地,從此,石達開便活躍於川黔滇三省,而在5月,石達開率領部隊來到了大渡河岸,豈料此時大渡河河水暴漲,又逢大批清軍圍堵,為保全部下生命,石達開接受了談判招降。
四川總督駱秉章深知此人的驍勇善戰,遂上書朝廷,將石達開凌遲處死於成都,被割數百刀,石達開鐵骨錚錚,鮮有哀榮,觀者無不動容。
太平天國中鮮有像石達開一樣傑出的人物,更為可悲的是,洪秀全也遠沒有石達開一般優秀,只能說,石達開在太平天國中的存在就猶如沙子中的金粒,再有能力,也終將被埋沒。
-
7 # 酒翁
太平天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民間起義,其時間達14年之久,其影響範圍達到江南的多處地域,如此現象的產生,離不開太平天國內幾位優秀將領,今兒咱們就來說說自己心目中,太平天國最厲害的五位將領。
第一名,東王楊秀清
為什麼將楊秀清排在第一,其原因就在於楊秀清是太平天國初期的領導人之一,雖說洪秀全貴為天王,但洪秀全只起到了政治和宗教的領袖,而東王楊秀清則是軍事方面的領袖。換句話說:倘若沒有東王楊秀清,這太平天國能不能成還是另外一回事兒呢。
楊秀清,在太平天國建制之後,被封為東王,實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除去洪秀全,其餘人員都歸他管制,特別是在定都天京之後,洪秀全久居深宮不出,太平天國的大小事務其實都由楊秀清一人負責,其實就是當時太平天國的掌舵人。但只可惜,時不我待,沒過幾年,太平天國內部發生了內訌,楊秀清想取代洪秀全的位置,結果不成,反遭洪秀全清理,於是,楊秀清被韋昌輝誅殺,一家老小皆被清理,可謂慘不忍睹。
第二名,關二爺曾天養
有人說以曾天養的實力,完全可以排第一位,但在我看來,倘若沒有洪秀全和楊秀清這搭好的大的框架,其餘人等也都是小打小鬧,雖說曾天養作戰勇猛,但依舊只是個猛將。曾天養曾多次單槍匹馬,闖入清營,無所畏懼,直取清營悍將首級,就這勇猛勁兒,排在第二名,也是可以。
第三名,忠王李秀成
李秀成和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大支柱,而李秀成也是號稱太平天國第一英才,無論是用兵還是政治外交,都非常有手段,不僅如此,為人還非常正氣,作為太平天國的重要領導人,也為太平天國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為關鍵的是在被清兵俘獲後,從來都面不改色,笑對行刑,實乃真漢子。
第四名,英王陳玉成
陳玉成也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將領之一,驍勇善戰,多次對清軍產生創傷,他與李秀成乃是太平天國後期最重要的支撐力量,就連曾國藩都曾說過,太平天國若不是因為這二人,早就完蛋了。由此可見,陳玉成的能力有多大。
第五名,林鳳祥
作為統帥的林鳳祥,作戰勇猛,在金田起義時期,就一隻跟隨著西王蕭朝貴,打仗時經常身先士卒,一馬當先,在攻打南京時,第一個衝破鳳儀門,迎接天王入城,但在後來因攻克天津失敗,南撤時被清軍包圍所俘,後來在北京也被處以凌遲,死後被追封為求王。
-
8 # LoRa萬物互聯
天平天國是中國農民起義的最高峰,在與清政府的對抗中,太平陣中名將輩出,清軍丟失江南大片河山,唯有仰仗蒙八旗和漢族士大伕力量去與太平天國抗衡。
求王林鳳翔林鳳祥奉命與定胡候李開芳、平胡候吉文元統率2萬餘人從浦口開始北伐,戰安徽滁州,克歸德,於鞏縣渡過黃河,包圍懷慶時內攻堅城,外防清援軍,與敵反覆爭奪,未能破城,延誤戰機,撤圍後從垣曲進入山西,破平陽,抵洪洞,東插太行山,破臨洺關進入直隸境內。清廷大震,於京師成立巡防處,調兵阻擊北伐軍北上。
林鳳祥北伐人員進抵天津西楊柳青,於靜海、獨流鎮紮營固守,以待援軍,攻不下天津,又久等援兵不至,被迫自靜海、獨流鎮南撤,至東光縣連鎮,與李開芳商定分軍,自己則繼續困守連鎮,由於內缺糧草,外無援兵,以劣勢兵力頑強抗擊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部清軍。次年(1855年)2月棄守西連鎮,集中兵力守東連鎮。雨季到來,清軍又引南運河水,將連鎮淹泡,使北伐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
林鳳祥鎮定自若,連老對手僧格林沁也認為,北伐軍“雖被圍萬分窮蹙,糧米斷絕,以人為糧,或戰或守,從容不迫,毫無潰亂情形”,最終連鎮終被清軍四路攻陷,林鳳祥因重傷,偕部分將士退入地道暗室,翌日被叛徒施紹垣出賣而被俘。行刑時(凌遲)林鳳祥毫無懼色,“刀所及處,眼光猶視之,終未嘗出一聲”,時年三十一歲。
英王陳玉成陳玉成原名陳丕成,洪秀全賜名玉成,他兩眼下有痣,遠望猶如四眼,因善於包抄和殺回馬槍,被稱為“三十檢點回馬槍”。14歲時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在北上過程中,屢立戰功。
陳玉成西征軍攻武昌,已數月未下,陳玉成率 500名壯士乘夜進攻東門,他派 300人在東門進行正面佯攻,自率 200人趁守軍不備,於隱蔽處將繩子甩上城牆,套佐城垛,然後攀援而上,隨即砍殺守軍,開啟城門,一舉拿下武昌,被洪秀全親自提升為殿右三十檢點,統領陸軍後十三軍和水師前四軍。
次年,解鎮江之圍,隨後乘勝渡江,擊潰清軍駐揚州城外的江北大營,攻克揚州、儀徵,又回師江南,打垮清軍江南大營,迫使清將吉爾杭阿自殺。和李秀成合力解天京之圍,在烏衣會師後殲前來堵擊的清軍 4000人,隨即乘勝至浦口,夾擊並攻破清軍江北大營,殲 1萬餘人。
天平天國十年,率部會合李秀成、李世賢部再破清軍江南大營,並東征蘇州、常州;十一年,進攻湖北,迫使清軍回援,以解安慶之圍;十一年八月,安慶失陷,部隊不聽指揮,他隨眾退往廬州,被湘軍圍困。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他率部突圍至壽州,被叛徒苗沛霖誘捕,解送清營,後在河南延津殉難。
忠王李秀成天京事變後,李秀成與陳玉成逐漸成為太平軍的主要統帥,李秀成曾主持第二次擊破清軍設立在天京附近的江南大營。天京被清軍攻陷後,李秀成帶領幼天王突圍,失散後被清軍捕獲。
1860年,李秀成在擊破清軍的江南大營後,乘勝攻下江蘇南部多個地方;李秀成率軍渡過長江攻安徽,企圖以進攻清軍後方迫使包圍天京的清軍撤退,由於軍中糧食不足,加上天京外圍據點接連失守,李秀成被逼退回江南,太平軍在該次出征損失慘重,“前後失去戰士數萬餘人”,投降逃逸被俘太平軍亦超過10萬以上,導致返回南京城防部隊嚴重不足僅3萬殘兵。
李鴻章和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於本族,鴻章忠於本朝,一封忠王,一諡文忠,皆可以當之而無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讓李鴻章,其一敗一成,則天也。故吾求諸近世,欲以兩人合傳而毫無遺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殺趙景賢,禮葬王有齡,鴻章乃紿八王而駢戮之,此事蓋猶有慚德矣。
翼王石達開石達開少有大志,喜讀《孫子兵法》,仗義疏財,廣交朋友,在當地有一定威望。用兵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重視根據地,不一味貪圖名城重鎮;不拘泥一城一地的得失;善於洞察局勢,把握攻守間的轉換;胸懷全域性,善於發現關鍵,從而爭取戰略上的主動;重視多兵種配合。
石達開治理軍隊非常嚴明,兵馬的配備和指揮都很有章法,善於進攻,喜歡用奇異的計謀攻擊敵人,而且勇猛過人,所向無敵。他率領兵馬作戰,經常跑到最前線,冒著炮火指揮,不顧危險;對於自己統率的兵將,看作兄弟,用手足之情對待他們,所以他的部下作戰都爭先恐後,屢建奇功。太平軍從永安出發到達金陵,大小經過了幾百次戰鬥,只有石達開的部隊沒有失敗過一次,清軍害怕的叫他——“石敢當”,看到他的部隊往往望風逃竄。
東王楊秀清楊秀清,童年時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成人。因貧窮,未讀過書,幹過燒炭、打鐵、種地各種活計,有豐富的閱歷和智謀。
楊秀清假託天父附體,傳言會眾,扭轉了拜上帝會行將垮臺的嚴重局面。他還籌款買通官府,救出馮雲山。二十九年七月,洪秀全重返紫荊山時看到會眾已發展到萬餘人,稱讚揚秀清是“天下奇才”,承認了他代天父傳言的地位。
為扼殺太平軍,清軍派 4萬人的軍隊圍困永安。太平軍堅守半年後,糧彈俱缺,楊秀清指揮了突圍戰鬥。為麻痺清軍,他使用“吊豬計”,讓豬嚎叫,製造殺豬過節氣氛;還使用“草人站崗計”,然後於二年五月,乘清軍不備,冒雨突圍,六月間連克全州(今屬廣西)、道州(今湖南道縣)。他說服部分廣西將士克服懷土戀鄉情緒,提出“專意金陵(今江蘇南京),據為根本,然後遣將四出,分擾南北”的戰略方針。太平軍隨即東佔郴州,轉而北上,克寧鄉,佔益陽,攻長沙不克,進洞庭湖,不戰而下岳陽。沿途吸收數千挖煤工參軍,組成“土營”,提高了攻城能力;吸收大量船戶參軍,組成“水營”,提高了水戰能力。三年一月,攻佔武昌,部隊擴充到 50萬人。二月,他率太平軍順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三月十九攻克南京。
楊秀清命令石達開率軍西援,在湖口大敗湘軍,重佔武漢並乘勝佔領江西八府五十餘縣,穩定了長江中游的局勢。西征得手後,六年二月,楊秀清調回西線主力一部,由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等率領,進攻清軍江北大營,連破營壘一百餘座,收復揚州。六月,又命石達開率兵 3萬回援天京,與秦日綱等會合,攻破江南大營,迫使向榮自殺。
-
9 # 西賊聞之心膽搖
要選擇出太平天國最厲害最功勳卓著的五大名將。
首先翼王石達開、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這三個人毫無爭議的應該入選。
還剩下兩個名額就有點難辦了,有一大群候選人入圍爭奪,統帥級別的燕王秦日綱、李世賢、楊輔清,北伐殉難的林鳳祥、李開芳,守九江城的林啟容,守安慶城的葉芸來,城陵磯戰死的曾天養,就連曾國藩都很敬畏的劉瑲琳,都是非常厲害的角色都有資格當選。
感覺侍王李世賢應該佔有一個名額,太平天國南京失陷後,李世賢還擁兵十幾萬打到了福建,把清朝福建提督林文察活捉後點了天燈。
-
10 # 玉樹臨風3903
時值風雲都是英雄一心上將當屬東王,可洪全秀也被勝利衝暈頭腦,倒至五王離心而爭,軍心渙,好的一場起義變一成泡影。
回覆列表
太平天國是發生在清末時期的一場帶有濃烈宗教色彩的農民起義,從1851年初的金田起義開始,一直到1864年天京戰役結束,歷史14年,席捲了中國18個行省,波及到了大半個中國,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反帝國主義鬥爭。
在整個太平天國運動史中,湧現出了相當多的軍事將領,以下是我眼中太平天國眾將中的軍事能力排名。
第一名:東王楊秀清楊秀清無疑是太平天國前期的核心人物,從金田起義的發起,到永安突圍,到北上長沙、攻佔武漢,從武漢沿江一路東下定都南京,之後的北伐、西征的主持以及一破江南大營等等一系列前期的軍事行動,全都是由楊秀清負責指揮的。
楊秀清屬於統帥型的將領,他最大的能力就在於能夠統籌戰爭的全盤,而他本身竟然是礦工出身,沒有讀過多少書,這也只能說,他是屬於天生的領導型別,能夠團結一幫人為他效力,在戰爭中有著異於常人的對於戰爭形勢的理解能力。
第二名:翼王石達開石達開在整個太平天國系統中,是軍事能力僅次於楊秀清的人物,相對於楊秀清來說,石達開的缺點在於缺乏戰略眼光和對戰爭全域性的理解。比如在天京事變之後路帶兵出走後,一直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也沒有固定的作戰場所,長期流動作戰,以至於手下的部眾不斷地離心離德,其所領導的軍事力量也不斷地削弱,最終兵敗大渡河。
當然,即便有這些也掩蓋不了他在太平天國前期所起到的作用。在前期的作戰中,石達開始終是太平天國的一員開路先鋒。長沙戰役的時候,年僅21歲的石達開就作為主將參與了具體的指揮作戰,在湘江上帶領太平軍橫渡湘江,一舉扭轉了太平軍在長沙城下為清軍包圍的被動局面。之後一路攻佔武漢、南京的過程中石達開都是作為太平天國的前鋒為大軍開路,一路上所向披靡。
第三名:蕭朝貴蕭朝貴如果沒有死在長沙城下的話,那麼他很有可能能排到第二名,只可惜他死的太早,沒有機會有更多的表現,在此也就只能排名第三了。
蕭朝貴是太平天國不折不扣的第一猛將,作戰的勇猛程度就不用多說了,從金田起義到永安突圍,之後一路北上到長沙,一路上蕭朝貴所到之處,為太平軍攻城拔寨,功不可沒。
後來北伐軍的主要將領,包括林鳳祥、李開芳都是他的部下,而北伐軍的主要力量,都是他的部眾。至於北伐軍的戰績,也不用多說了,2萬人的兵力就從揚州一路都快打到了北京,可見其戰鬥力之強悍!
第四名:李秀成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將領,與陳玉成成為了後期支撐太平天國的兩大支柱之一。實際上李秀成一直不太被洪秀全看好,封王也封的比較晚,後來在陳玉成等人都封了王的情況下才勉為其難地封了個忠王。
只可惜李秀成在關鍵時刻還是犯了戰略上的認知失誤,沒有配合陳玉成守衛好安慶,在整個安慶戰役過程中,李秀成專營蘇南和浙江地區,沒有顧及太平天國在長江下游的軍事安全,以至於安慶被攻佔後,他親率幾十萬太平軍回援天京也沒能改變局勢。
在天京保衛戰的整個過程中,他都是太平天國軍事上的總指揮,指揮了整個天京保衛戰,但也無力迴天,最終天京城落,兵敗身死。
第五名:陳玉成陳玉成與李秀成多是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將領,也是太平天國在後期興起的希望。只可惜天平天國自天京事變之後已經人心渙散,要挽回局面實際上已經幾乎不可能。
在軍事上來說,陳玉成聯手李秀成完成了二破江南大營,後來在三河大捷中全殲了湘軍最為精銳的李續賓部,一度重創了曾國藩的湘軍。
在安慶失陷後,南京便暴露在了湘軍面前,陳玉成也由於太過於年輕,輕信了苗沛霖等人,被騙到了壽州被俘,最終英勇不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