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三打白骨精》主要內容:
唐僧師徒四人為取真經,行至宛子山前。在宛子山波月洞內,住著一個兇殘、狡猾,善於偽裝的千年屍魔白骨精。為了吃唐僧肉,先後變幻為上山送齋的村姑和朝山進香的老嫗,全被孫悟空識破。唐僧卻不辨人妖,反而責怪孫悟空恣意行兇,連傷母女兩命,違反戒律。白骨精心有不甘,又第三次變成成老丈又被孫悟空識空。
白骨精利用唐僧心慈,又假冒佛祖名義從天上飄下素絹,責備唐僧姑息孫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寫下貶書,將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唐僧失去了孫悟空的保護,白骨精輕而易舉將其擒獲,只有豬八戒逃出真奔花果山。孫悟空不計前嫌,立即趕往波月洞。途遇白骨精之母金蟾大仙,孫悟空將其打死,變成金蟾大仙的模樣。讓白骨精在唐僧面前重現三次變幻的伎倆,唐僧幡然醒悟。孫悟空現出本相,消滅了白骨精及眾妖魔。師徒四人經過此番磨難,重又踏上征途。
拓展資料:
作品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藝術宮殿。小說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著現實生活的本質,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和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採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既表現他們超自然的神性和動物屬性,又能找出社會化個性的蹤影。全書組織嚴密,繁而歪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衝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取經故事的獨特風格。
作者簡介:
作者:(明)吳承恩(1504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其故里江蘇淮安東南馬甸鄉二堡村有修葺一新的墓園,淮安市有其紀念館。另有,由六小齡童主演的大型神話連續劇《吳承恩與西遊記》於2010年初播出。2005年10月8日吳承恩紀念館開館。
創作背景:
吳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朝代。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與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斷激化,並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因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漢族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鉅著。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主要內容:
唐僧師徒四人為取真經,行至宛子山前。在宛子山波月洞內,住著一個兇殘、狡猾,善於偽裝的千年屍魔白骨精。為了吃唐僧肉,先後變幻為上山送齋的村姑和朝山進香的老嫗,全被孫悟空識破。唐僧卻不辨人妖,反而責怪孫悟空恣意行兇,連傷母女兩命,違反戒律。白骨精心有不甘,又第三次變成成老丈又被孫悟空識空。
白骨精利用唐僧心慈,又假冒佛祖名義從天上飄下素絹,責備唐僧姑息孫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寫下貶書,將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唐僧失去了孫悟空的保護,白骨精輕而易舉將其擒獲,只有豬八戒逃出真奔花果山。孫悟空不計前嫌,立即趕往波月洞。途遇白骨精之母金蟾大仙,孫悟空將其打死,變成金蟾大仙的模樣。讓白骨精在唐僧面前重現三次變幻的伎倆,唐僧幡然醒悟。孫悟空現出本相,消滅了白骨精及眾妖魔。師徒四人經過此番磨難,重又踏上征途。
拓展資料:
作品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藝術宮殿。小說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著現實生活的本質,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和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採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既表現他們超自然的神性和動物屬性,又能找出社會化個性的蹤影。全書組織嚴密,繁而歪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衝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取經故事的獨特風格。
作者簡介:
作者:(明)吳承恩(1504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其故里江蘇淮安東南馬甸鄉二堡村有修葺一新的墓園,淮安市有其紀念館。另有,由六小齡童主演的大型神話連續劇《吳承恩與西遊記》於2010年初播出。2005年10月8日吳承恩紀念館開館。
創作背景:
吳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朝代。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與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斷激化,並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因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漢族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