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田視野
-
2 # 野袍子仙女
導語:清朝有兩位皇帝先後被稱為“千古一帝”,康熙被子孫們尊稱為聖祖,作為康熙孫子的乾隆則是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們創造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也成就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功勳。康熙與乾隆兩人也頗以此自矜,於是就考慮著如何增大自己的排面。
千叟宴的由來千叟宴是清朝宮廷的大宴之一。
康熙第一次舉行千人大宴,康熙皇帝席賦《千叟宴》詩一首,故得宴名。 千叟宴最早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的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宴,在清代共舉辦過4次。
千叟宴旨在踐行孝德,為親情搭建溝通平臺,營造節日氣氛。加強友善的鄰里、家庭等關係。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曆三月,康熙皇帝玄燁60壽誕,他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請從天下來京師為自己祝壽的老人。千叟宴是清帝康熙、乾隆等為籠絡臣民而舉行的大型酒宴,因赴宴者均為老人,故稱之。
首次舉辦的千叟宴,年65歲以上年長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到京城參加陽春園的聚宴。當時赴宴者有千餘人,皆系耄耋長者,社會各階層次人物皆有,從這次千叟宴的舉辦,各地掀起敬老愛老之風,可謂盛行。康熙時期千叟宴巨集大的場面給幼小的弘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繼位後,效法其祖父,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清昭槤的《嘯亭續錄·千叟宴》中記錄了康熙、乾隆時期千叟宴的盛況:"康熙癸巳, 仁皇帝六旬,開千叟宴於乾清宮 ,預宴者凡一千九百餘人; 乾隆乙巳, 純皇帝以五十年開千叟宴於乾清宮 ,預宴者凡三千九百餘人,各賜鳩杖。丙辰春,聖壽躋登九旬,適逢內禪禮成,開千叟宴於皇極殿 ,六十以上預宴者凡五千九百餘人,百歲老民至以十數計,皆賜酒聯句。"
乾隆的退位後的千叟宴盛況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已是一個85歲的老人,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紀錄,他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弘曆退位,作為太上皇。他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此時,乾隆已是86歲的老人,60歲的老人與他已有26歲的年齡差距,因此規定,參宴老人的年齡由60歲改為70歲以上。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日,禪位剛3天的太上皇在寧壽宮皇極殿再次舉辦"千叟宴"。在寧壽宮的皇極殿開宴,列名參席者3056人,列名邀賞者尚5000人,"其儀率多由舊,而盛事實視前有加" 。即席賦詩三千餘首。當時的席位安排如下:內外王公、貝勒貝子、臺吉、一二品大臣席在殿內,北韓、回部、西藏、暹羅、安南、廓爾喀等地區來客在殿廊下,三品大臣官員在丹陛甬路,四品以下有職官員在丹墀左右,其餘拜唐阿、護軍、馬甲、兵民、匠藝等均在寧壽門外。皇子、皇孫、皇曾孫、元孫等給殿內王公大臣敬酒,侍衛等給眾叟依次行酒,並承旨分賜食物。另加恩著賞百歲老人熊國沛、邱成龍等六品頂戴,其餘90歲以上者受七品頂戴 。乾隆帝雖然有些老態龍鍾,但在酒宴上仍豪邁不減當年。
宴會開始,中和韶樂奏響,在嘉慶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極殿寶座。嘉慶帝親率領3056名銀鬚白髮的耄耆老人山呼萬歲,為太上皇祝壽。面對著天下耆老為自己祝壽的場景,太上皇乾隆心滿意得。他從小就在宮內學習、走動,祖父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與所作所為為他樹立了不朽的榜樣。他繼位後,繼續推行祖父與父親的治國方略,文治武功都有建樹。他一生著文吟詩,以天下文人領袖自居,推行文治教化。他獲得10次重要戰爭勝利的"十全武功",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到了他的統治後期,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繁盛,國勢強盛,為此,他晚年以"十全老人"自稱。而他一生的輝煌,在今天達到了頂點!
在宴會的過程中,從內心生髮出來的喜悅使平時嚴厲的太上皇充滿了溫情,他召請王公一品大臣與宴會中九十歲以上的老叟,到御座前,親自賜給他們御酒。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給殿內王公大臣行酒;皇宮侍衛負責給殿外的與宴者行酒。當時106歲老人熊國沛和100歲老人邱成龍也參加了這一次千叟宴,乾隆稱他們為"百歲壽民"、"昇平人瑞",賞六品頂戴,90以上老人樑廷裕等賞給七品頂戴,以示太上皇養老敬老之意。
飲饌觀劇結束後,與宴人員即席賦詩,這是中國古來君臣宴會上的傳統,在清代達到極致。這一次宴會後結集的詩作共有3497首。
這次千叟宴的結束後,乾隆帝以太上皇身份繼續掌控朝政3年,直到他駕崩。但從象徵意義上,這次宴會意味著乾隆時代宣告結束,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鬧中畫上了一個句號。
這一次宴會成了歷史上千叟宴的絕唱。
為何用過御膳後多位老壽星接連去世?主要是因為當時北京的正月還非常冷,這些七十以上的老人一路舟車勞頓地趕到北京,就已經傷了元氣,而在等到吃飯的時候,因為皇室宮廷中規矩森嚴,所以他們也很難按時吃上一口熱的。
等到真正開吃的時候,這些飯菜也基本上都冷了,老人家腸胃不太好,吃了這些冷食之後便容易感染風寒,又因年老體衰而成不治之症,以至於很多老人家在宴會結束以後便撒手人寰了。
大家也知道,春寒料峭的氣候環境下,這些年過七十歲的老人家紛紛從五湖四海奔匯到同一地點集中,這對於他們來說,這分明就是令人感到特別煎熬的難事兒!
再加上他們舟車勞頓到北京以後,囿於身份和等級制度,疲憊不堪的身體尚未得到妥當的歇息,而他們也很難隨時隨地吃上一口熱飯菜,這使得他們身體留下了危險的隱患。畢竟也是七老八十的老舊身體,並非年輕夠折騰的活力體質,奈何這些老人家也不全是有權有勢之人,也是有苦不敢言,只能默默承認宮裡的一切安排。
要瀚海說,都到這個年齡階段了,何須再搞那麼多花樣呢?大舉盛宴的出發點是極好的,但是這個時間段的老人家並不適合吃大魚大肉和山珍海味之類的珍餚,他們更加適合在家裡頤養天年,吃多點清淡樸素的五穀雜糧。五穀雜糧之類的食物雖然並不是那麼的誘人,可是它們勝在養人。
總結:對於康熙乾隆而言,自己治下的國家能夠有很多老人出現,這就意味著社會的穩定與富足,如果是動盪與貧窮之中的社會很難有大量老人留存,同時也意味著社會風氣的美好,所以高齡老人的壽數與數量對於皇帝而言,都能夠算得上是政績,也是排面,但是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主要是為自己考慮,以至於出現了很多紕漏,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就是生命的代價。
-
3 # 香姐逛歷史
清朝有兩位皇帝先後被稱為“千古一帝”,康熙被子孫們尊稱為聖祖,作為康熙孫子的乾隆則是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們創造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也成就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功勳。康熙與乾隆兩人也頗以此自矜,於是就考慮著如何增大自己的排面。
乾隆最後一次舉辦是在嘉慶元年,乾隆剛剛退休成為太上皇的時候舉辦的。嘉慶元年的正月,已經86歲高齡的乾隆作為太上皇舉辦了“千叟宴”,在寧壽宮的皇極殿開宴,列名參席者有3056人。
為何用過御膳後多位老壽星接連去世?第一、年事已高,舟車勞頓。
乾隆宴請的老人們不止是京城內的老人,還包括各地方的,很多老人有些本來身體已經虛弱的,不能經受長途跋涉的,但是皇帝既然下了命令,相信當時很多地方官也為了自己的政績,為皇帝拍馬屁,也得拉幾個非常年老的人去參加千叟宴。
可是老年人很多年事已高,離京城很遠,當時交通十分落後,只有馬車和轎子,一路上顛簸無比,老人的一把老骨頭估計都快顛散架了,這樣本來身體就已經在路上透支,參加千叟宴的時候只是強打精神,而參加完千叟宴以後,很多年邁的老人紛紛離世,和年事已高舟車勞頓來京城有很大關係。
乾隆皇帝要請老人們吃飯,當時千叟宴舉辦的時候是在正月,正月是京城最冷的時候,就算皇宮裡面保暖措施做得好,可是老人們是一路坐車來的,還要坐車回去。
可想而知,嚴寒冬月,他們本身就高齡,在古代隨便感冒發燒都得要人命,更何況本身嚴寒的天氣,很多菜送上桌子的時候已經是涼的了,老人們抵抗力本身差,天氣寒冷加上吃了寒涼的事物,身體自然吃不消,因此加速了死亡的程序。
很多老人活了大半輩子,從沒見過皇帝也活得好好的,可是突然有一天官府通知他們去看皇帝,這可把他們激動壞了,心裡想著見了皇帝怎麼行禮之類的各種禮數,相信得知這個訊息後都得激動的好幾天睡不著覺。
另外在見到皇帝后,去赴宴的老人們都是第一次來京城見皇帝,見了乾隆肯定激動不已,不停地磕頭,不停的說吾皇萬歲,心情得激動好多天不能平復,老人最怕暴喜暴憂,心情過度激動,容易使得老人身體承受不住。
況且當時乾隆單獨召見了90歲以上的老人,各種褒獎,各種敬酒,很多老人見到皇帝本來就一萬個激動,再加上各種繁瑣的禮儀規矩,回到家就一病不起了,這也是很多老人在千叟宴結束後相繼去世的重要原因。
-
4 # 執斧談史說事
千叟宴是清朝時期統治者舉辦的一種大型宴會活動,其實是為了慶祝自己大壽營造太平盛世景象的面子工程,不過也有以崇老敬老為名籠絡人心宣示自己是中華正統的意圖,只不過崇老敬老的千叟宴卻反而成為了許多老人的催命符,而統治者營造的也只不過是虛假的太平盛世而已。
千叟宴最早是由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皇帝舉辦的,他為了慶祝自己60歲和70歲大壽曾兩次舉辦過大型崇老敬老宴會,昭告全天下凡65歲以上老人無論官民都可以進京參加宴會活動,由於各地進京參加康熙皇帝壽宴的老人高達數千人之多,因此康熙皇帝非常高興的寫下《千叟宴》一詩宴會由此得名。
當然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有崇老敬老有待老年人的傳統,大部分朝代規定到一定年紀的老年人有許多福利和特權,比如每月給一定的米肉和賜予柺杖可以自由出入官府等等,也經常舉辦鄉飲酒禮等崇老敬老活動,總之正統王朝一般都有比較濃厚的崇老敬老文化,以中國正統自居的清王朝自然也不甘落後。
後來康熙皇帝的孫子乾隆皇帝在好大喜功崇尚浮華生活奢靡方面,比之他的爺爺康熙皇帝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學康熙皇帝來個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連千叟宴這一套也向他的爺爺康熙皇帝學習,因此乾隆皇帝也在自己繼位50年和退位是舉辦了千叟宴,而全國各地進京參加宴會的老人也高達數千人之多。
所以說崇老敬老的千叟宴對於一些老人來說反而是催命符,而清朝統治者營造的太平盛世景象也只不過失去虛幻的,事實上由於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奢靡無度,使得國家在他們在統治末期都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而為了斂財供自己揮霍他們又縱容腐敗,使得國家吏治十分腐敗貪官橫行,整個國家都被他們搞的烏煙瘴氣,底層百姓則大多窮困潦倒以至於乞丐遍地,所謂康乾盛世只不過是靠番薯稀飯支撐起來的虛假盛世而已。
要不是中間有雍正皇帝收拾康熙皇帝留下的爛攤子和攢錢給乾隆皇帝去揮霍,恐怕清王朝早就要提前上百年滅亡了,然而最終清王朝的腐敗問題還是積重難返,使得國家吏治腐敗離心離德軍備廢弛有國無防,無可避免的日漸衰弱下去了,尤其是當清王朝統治者還妄自尊大閉關鎖國時,中國也無可奈何的逐漸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了,因此近代中國飽受西方列強凌辱的命運就無可避免了!
-
5 # 龍家小金
“人生七十古來稀”是流傳已久的一句老話,人過七十,稱為古稀之年,又名懸車之年,杖圍之年等,均指七十歲的年齡。
在古代由於各方面的生活條件不是很好,加上經常處於政治變動,戰爭混亂,人民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能吃飽飯,能活到七十是很不容易的。
從攝政王多爾袞打下江山,經過順治、康熙、雍正幾代皇帝的苦心經營,清朝終於在中原站穩了腳跟,各路反清復明勢力陸續被清除,社會秩序日趨穩定,農業、手工業、商業日趨繁榮,人口數量迅猛增長。
到康熙後期和乾隆初中期,清朝國力進入鼎盛階段,四海承平,萬民樂業。社會安定,人民的基本溫飽得到了解決保障,長壽的人自然慢慢多了起來。
那麼,為什麼乾隆退位後舉辦“千叟宴”,為何用過御膳後多位老壽星接連去世?
1 舟車勞頓
古時候的交通極為不便,去京城出行時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走陸路,馬車、騎馬、走路。另一種是走水路,坐船。快則十天半月,距離遙遠的可要幾個月或論年了,很是辛苦。不像現在幾小時就到了。
2 飲食
參加千叟宴的人有滿蒙漢文武官員、兵丁及平民老人。
文武官員是經常有機會參加各種御宴,平時自家也不會吃的很差。
而平民一般來說大多是粗茶淡飯,自身的脾胃腸已經習慣了這種飲食方式。
老年人歲數大了,牙齒常有鬆動或脫落,咀嚼功能變弱,消化液和消化酶分泌量減少,胃腸消化功能降低。
加上舉辦的時間是正月,天寒地凍,在酒席上大吃大喝,狼吞虎飲,這些油膩的冷菜容易導致老人的身體不舒適,引起腹瀉等問題。
3 勞累
接到到皇上聖旨參加御宴,對自身、對家族來說都是光宗耀祖的事。
一路上的風餐露宿,舟車勞頓了幾個月,大部分老人身體虛弱。到了宮裡面見皇帝時的一大堆繁文縟節對老人來說都是折騰,把老人們累得夠嗆!
乾隆還賜九十歲的正六品頂戴,所有到會都會賜鳩杖一根。文武官員自然是不會激動。但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參加千叟宴得到了功名,就像“天上掉下個餡餅”激動得暈乎乎的。
就像范進中舉,范進一激動發瘋了。而這些老人由於過度興奮加飲食不當,過度勞累等原因接連去世了。
所以,老人在飲食上一定要注意飲食清淡,吃熱乎,不能爆飲爆食,注意不能太勞累。保持情緒穩定才能過上有質量的健康生活。
-
6 # 尚宮女史
千叟宴,單從名字上來看,就是千餘名老年人蔘加的一個宴會,想想都知道是一個相當大的宴會。如果舉辦人再是皇帝,那這宴會就更加盛大了,而歷史上有記載的千叟宴是清朝時期康熙和乾隆這祖孫倆舉行的四次宴會。
當然康熙帝對這個孫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乾隆很喜歡和這個祖父比較,也喜歡效仿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為了不超過祖父,特意在乾隆六十年退位。康熙帝在位期間舉辦了兩次千叟宴,而乾隆一生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1713年三月,正值康熙帝六十大壽,各地官員、有名望的人都趕往京城為康熙慶祝,康熙帝考慮到自己在位時間已經超過了五十年,又國泰民安,遂考慮大辦,又想到各地年老之人舟車勞頓趕往京城,確實頗為辛苦,“今歲天下老人,為朕六旬大慶,皆從數千裡匍匐而來。如何令其空歸。”
其實我們從這裡看,清朝時期人們的壽命還是可以的,康熙帝居然能集齊這麼多的老人,這還不包括八旗滿洲和蒙古的官員。在這次宴會中,康熙“命扶掖八十歲以上老人,至御前。親視飲酒。”
這一場之後還有另外兩場,規模比之有所減少,最後一場是針對七十歲以上的老婦的。等到了1722年的正月,也就是康熙的最後一年,他再次設宴招待天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不過這一次的規模並不是很大,參加的老叟可能還達不到千人,已經十二歲的弘曆也就是未來的乾隆皇帝作為康熙帝的孫子,參加了這次千叟宴,在宴會上充當服務人員,以示皇家恩典。
這一年乾隆皇帝75歲,宴會上,九十歲以上的老人被扶到御前,乾隆皇帝親自賜酒。十年之後,也就是1795年的正月初四,已經退位的乾隆舉辦了第二次的千叟宴。這一年的正月初一,乾隆宣佈退位,而嘉慶繼位,到了正月初四,嘉慶封后,同樣是在這一天,乾隆舉辦了千叟宴,這一次的宴會規模是空前的。
宴會上,共來了三千餘名老叟,乾隆迴歸自己在位時的功績是相當滿意的,因此這次宴會上,已經85歲的乾隆時可勁的造,講話、賜酒、賞賜、吟詩等等。
首先就是身體上的折騰,我們知道,參加千叟宴的老人基本都在六十五歲以上,放在現在其實也已經算是老人了,年齡大了,舟車勞頓,從各地趕往京城,用康熙帝的話來說就是“皆從數千裡匍匐而來”。要知道當時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花費時間短的交通工具,而只是那種馬車,有的老人說不定是步行進京的,動輒花費數天的時間才達到京城,這對老人來說是很折騰的,而且來了還要回去,這就是雙重摺騰。
在京城中住宿估計也不如在家裡舒服,宴會上也很折騰,雖然說皇帝仁慈,在宴會上不需要站著,但是一場宴會下來,還是很折騰人的。關鍵正月還是冬天。
在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摺騰下,本來就年齡很大的老人自然會大為折損,甚至那麼年齡在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可能直接死在了回去的路上,或者回去沒多久就死了。
-
7 # 世界人文通史
千叟宴顧名思義就是有很多老人們參加的宴席,不過清朝的千叟宴可是由皇帝主持的。千叟宴出現於康熙年間,盛於乾隆年間。乾隆年間以後,由於清朝國力衰微,民生凋敝,再也沒有舉辦過千叟宴。
乾隆登基之後,處處以祖父康熙爺為榜樣。對於千叟宴這樣如此“盛大”的宴會,乾隆皇帝當然不會落下。為了顯示自己治國有方,四海昇平,開疆拓土的功勳,乾隆也效仿康熙皇帝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當然了,乾隆皇帝舉辦千叟宴也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證明自己也是長壽之人。歷史上的乾隆在位60年,為了不逾越祖父康熙皇帝才主動退位當太上皇,可乾隆皇帝還是活了整整89歲。
來參加的原本足有三千多人,全都是60歲以上的人。可是在千叟宴過後,許多老人當晚就離世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啊,這些來參加宴會的老人都是從京城四面八方過來的。為了趕上這頓飯,這些老人一路舟車勞頓,身心疲憊。再加上當時是正月,天氣比較寒冷,老人們身體受了涼,紛紛生了病。吃完飯之後,不少老人因為身體不適當晚便去世了。
乾隆60年(公元1795年),已經85歲的乾隆皇帝為了不逾越祖父康熙爺在位61年的紀錄,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帝)。
第二年,正月初一,作為太上皇的乾隆帝再一次舉辦了千叟宴。為了避免當年的教訓,乾隆下令在室內火炕取暖,這才避免了又一次悲劇的發生。
不過,乾隆兩次舉辦千叟宴只是為了顯示自己長壽與治國有方,而實際上當時處於盛世之下的清帝國已經暗藏危機,國家腐敗、暮氣沉沉,為清朝的嘉道中衰埋下了伏筆。
-
8 # 孤客生
乾隆皇帝崇拜康熙皇帝的最大表現就是做什麼都首先向康熙皇帝致敬、以康熙皇帝為榜樣做事。
比如乾隆自號為十全老人、給自己標榜那麼多功績,就是為了能和康熙一樣成為世人口中的“明君”。
還有他在晚年退位成為太上皇也跟康熙皇帝有著很大聯絡,在乾隆皇帝在位時間達到60年時間的時候,他為了捍衛康熙皇帝在位61年的記錄,就選擇放棄了破記錄的歷史榮譽,提前選擇退休成為了太上皇。
最後,一個非常明顯的致敬表現就是和康熙皇帝一樣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乾隆年間的兩次千叟宴這兩次千叟宴一次舉辦於乾隆50年,一次舉辦於嘉慶元年。
而在嘉慶元年的時候,已經有84歲年齡的乾隆皇帝為了慶祝自己的退休,再度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
這第二次參與宴會的人數沒有發生變化,同樣是3000多人蔘加。
不過年齡限度方面卻發生了改變,參與要求變成了70歲,只有70歲的老人才可以參與。
乾隆皇帝的禮待在這兩次千叟宴的邀請名單中,邀請的老人來源極其複雜,有普通的老百姓、有商人、有退休的官員、有藏蒙回部族的代表,當然,也有一些蕃屬國的老臣。
這些人在宴會開始後,會被安排坐在從大殿到宮牆外的一大塊位置中就食。
這點讓那些老人們非常開心,畢竟對於那個年代的人來說,能吃到皇帝平常吃到的東西,絕對是無比快樂、榮耀的一件事情。
其中,90歲以上的老人要更加幸運一些,可以進入到大殿中和乾隆皇帝及各大王公大臣們一起同殿飲酒、吃東西。
在乾隆皇帝最後一次舉辦千叟宴的時候,他更是給其中的百歲老人賜予了六品頂戴的榮耀、給其中的90歲老人賜予了七品頂戴的榮耀。
禮待之極一時讓那些老人開懷大樂,覺得不虛此行。
老人們參加宴會後離世的原因至於說為何有些老人在參加完千叟宴回家後會去世,原因就很簡單了,主要跟三個原因有關。
第一個原因就是這一路上實在太過於奔波了,有些省外的老人在這來來回回中老身子骨承受不住,所以就在回去後或者回去的路上接連撒手人世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北京的天氣實在太寒冷了,乾隆皇帝每次都是在正月的寒冷時節舉辦千叟宴,這嚴寒天氣加上一路顛簸想想就知道對老人來說有多麼危險。
第三個原因就是那些食物因為放置時間過長變涼、老人又不忌口吃了太多,所以事後他們的老身子骨就承受不住了。
據說在第二次舉辦千叟宴的時候,為了防止食物變涼對老人們不利,和珅還特意向乾隆皇帝提議用火鍋來替代其他食物。
-
9 # 葛大小姐
為什麼只有康熙、乾隆舉辦了千叟宴?
歷史上千叟宴一共舉辦了四次,康熙舉辦兩次,乾隆舉辦兩次,場面奢華,耗資巨大,比現在的春節團拜會規模要大多了,雍正帝當年作為皇子親歷了兩次千叟宴,對此印象深刻,雍正作為一個務實的皇帝,既不喜歡這樣虛假的繁華,也不喜歡湊熱鬧,更捨不得花這閒錢,他寧願拿這些錢去修建水利工程。也就“康乾盛世”這樣的年代才有財力支撐皇帝舉辦如此盛大的宴會,乾隆之後大清國力逐漸衰弱,再加上外國入侵,再也沒有閒錢和精力搞這些虛招子了。
千叟宴到底有多費錢?光是請天下的老百姓吃頓飯,對皇帝來說都是小事兒,誰能吃窮皇帝,可為什麼雍正帝,以及後來的皇帝都不願舉辦千叟宴了呢?
原因是太費錢了,皇帝都是好面子的人,皇家的臉面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四次千叟宴一次比一次的排場大。
康熙五十二年的第一次千叟宴,部分人是自發而來,更多的人是邀請去的,凡是65歲以上的老人,官民不論,都可以到京城參加,據《清實錄》記載,參加宴會的滿漢老人多達6600人,再加上數量不詳的八旗老婦人,絕對不下7000人,吃飯地點暢春園,共擺宴席800多桌,與之配套的錦坊、彩亭、雲樓、寶榭,琳宇珠宮,金碧輝煌,晚上放煙火,唱大戲,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吃完飯後,皇帝還發給數額不同的金銀作為路費。
第二次千叟宴是康熙六十一年,此時,12歲的弘曆有幸參加千叟宴,為他當上皇帝后舉辦千叟宴打下了伏筆。這次在乾清宮,第一天邀請65歲者680人,第二天340人,康熙親自煮酒、贈詩,堪稱佳話。
此時的乾隆已經86了,所以,參加宴會人員的年齡提高到了70歲,106歲的熊國沛和100歲的邱成龍也應邀參加,90歲的人都賞給七品頂戴,3056個老頭參加,還有從西藏、回部的少數民族,甚至還有北韓、泰國、越南等外國來的。
除了吃飯,還頒發銀質紀念章,正面是軍機大臣阿桂寫的“御賜養老”背面是“太極殿百壽宴,丙辰年,重十兩”,老人每年長5歲,銀牌就升級一個檔次,分別是10兩、15兩、20兩、25兩盒30兩,另外還發一根“鴆杖”。
為什麼一頓飯能吃死一群老頭?皇帝請客,誰不願來,皇帝下帖子,誰又不敢來,本來乾隆是好意,既可以顯示皇帝的榮光和恩寵,還能倡導孝道,本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可為什麼事與願違,皇帝的“千叟宴”最終卻演化成了老人們的“催命宴”呢?
一是跋山涉水,太折騰。參加宴會的老人很多都是外省的,古代交通不便,一路上舟車勞頓,再加上年紀大,吃了不少苦頭。
二是胡吃海喝,太激動。皇帝請客,一般人哪有這樣的榮光,一路上奔波飢一頓飽一頓,到了宴會上,大吃大喝,再加上心情激動,引發腦血管病者不在少數。
三是天寒地凍,太辛苦。乾隆最後的這次宴會時間在正月,正式北京最冷的天氣,那些品級低的老人被安排在外面,熱氣騰騰的飯菜從御膳房端到大殿,很快就涼了,鬧肚子也是非常正常的。
四是繁文縟節,太煎熬。皇家規矩多,一頓飯下來不知道磕了多少頭,乾隆還讓皇子皇孫們為老人敬酒,又是一大堆規矩,可憐這些老人,吃著冷飯,磕著長頭,再加上激動萬分,生生給折騰死了。
-
10 # 無月文化館
這是一次典型的,高層喊口號,底層吃大虧的事件。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好大喜功、愛出風頭的皇帝之一了。
明明是一個守成皇帝,總覺得自己有多牛逼似的,生在了最好的年代,卻不懂得珍惜。
所謂的這個千叟宴,就是乾隆退位之後,為了慶祝這位老皇帝的60大壽,官方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千叟宴。
請來了好多65歲以上的老人,來為乾隆爺助壽。
沒有得到照顧一來那天的老人數量實在太多,天氣又很寒冷,很多老人本身很少出門,這一次出來,不小心著涼了。
受到刺激千叟宴上,官方還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動。
比如給予一定年齡的老人以幾品的頂戴。
這個獎勵可不亞於現在的買房搖號,好多老人都兩眼放光。
功名啊,沒想到臨了半截人如黃土,還能有一次加官進爵的機會,也不需要做什麼,只要憑藉自己的年齡就可以直接領取。
這種心神盪漾對於老人來說,不啻於服用了一劑大劑量的春藥,可把老人折騰慘了。
回覆列表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尊老愛幼的民族,在古時候,一個老人上了年紀,就會得到國家特別賞賜的物品,並且高壽老人家裡有一定的特權。清朝建立之後,到了康熙的時候,他自己也活得比較久,所以覺得應該繼承和發揚一下這個傳統。
“性理參天地,經書輔國朝。
勿勞民力盡,莫使俗氛囂。
不誤農桑事,須輕內外徭。
風高林鳥靜,雨足路塵清。
視察焉能隱,行藏豈可搖。
桑榆雖景暮,松柏後霜凋。
長養春容盛,寬嚴君德調。
倦勤應不免,對越愧明昭。”
這一次的排場一點兒都不比康熙那時候的小,據說連一百四十幾歲的老人都來了,期間有個141歲的老人,讓乾隆非常驚奇,於是詩興大發,為這位老人寫了個上聯: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在場的紀曉嵐馬上對了一副下聯: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同樣是老人的乾隆,與這一群老人在一起聚會,感覺到特別開心,於是又效仿他的爺爺康熙,作了一首《千叟宴》:
“抽祕無須更騁妍,惟將實事紀耆筵。
追思侍陛髫垂日,訝至當軒手賜年。
君酢臣酬九重會,天恩國慶萬春延。
祖孫兩舉千叟宴,史策饒他莫並肩。”
本來這是乾隆展示自己愛護老人,愛惜人民的一次好機會,只是不知道怎麼回事,這些參加千叟宴的老人在回家之後,絕大部分都病倒了,然後就死去了。
難道是乾隆看到這些老頭子活得比自己還久,心存嫉妒,所以在飯菜中下了毒藥把他們毒死了?
乾隆再傻也不會幹出這麼無聊的事情,這其中原來是另有隱情。
再加上當時乾隆舉辦千叟宴的時機也考慮得不周到,他在嚴寒的冬天舉辦千叟宴,想想一群老頭子,趕過來的時間肯定也各自不同,這時候等大家到齊之後再吃飯,肯定飯菜都涼了,一群歷經顛簸的70歲老人再來吃一頓“冷盤 ”,有幾個能夠不生病的呢?
參加完千叟宴,這些來自各地的老人也不可能在皇宮裡休息,還是得馬上趕回去,這又是一路奔波,一路嚴寒,因此回家之後許多人都感染風寒並因此而去世了。
想想這還真是乾隆的一個失誤,本來對於那些老人來說,得到皇帝的召見是一件喜事,結果回去之後就要辦喪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