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看日劇,韓劇的時候,總是發現就算是年紀相仿的兩個人,在不太熟悉的時候也多用敬語,這是為什麼?
5
回覆列表
  • 1 # 日本專業買手

    小夥伴們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最令人頭痛的除了變來變去的動詞,大概就是所謂的“敬語”了吧。明明很簡潔的一句話,一加上敬語,那簡直是比今川日語的排隊報名列還要長

    小新找到了一期外華人狂吐槽日本的敬語落語節目,超級搞笑。先搬運過來給大家看看~

    也有人看完會覺得,敬語的出現,自然是因為有了“需要被尊敬的人”和“需要尊敬他人的人”唄。就像中國的敬老尊賢,就連領導人你也是尊稱一句大大不是。但日語的敬語發展卻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哦!

    它其實經歷了三個完全不同的步驟:「禁忌語」-「絕對敬語」-「相對敬語」

    這一切,都是一位名為金田一的男人指出的!

    咳咳,錯了錯了,不是這個金田一,其實這個金田一,指的是日本敬語史的著名研究者金田一京助。但兩者並非完全沒有關係哦!不過傳說小說漫畫裡的"金田一耕助"就是以這位日本著名語言學家為原型的

    相對敬語

    最初古代人在剛剛具有社會階級時,會根據上下關係而有一些禁忌。這些禁忌進一步慢慢發展成了“絕對敬語”。什麼是絕對敬語呢?首先咱們得知道什麼是“相對敬語”

    學過日語的小夥伴都知道,現代日語的敬語都是“相對的”。

    田中さん,こんにちは。

    比如我在公司裡要對上司使用敬語,叫田中さん。但是和上司一起去客戶那裡,對客戶提到上司的時候,就不能說田中さん了,要叫田中。

    直接這麼叫上司是極為失禮的,但在客戶面前客戶最大,貶低自己的上司就是表達了對對方的禮節。是不是特別複雜?

    根據自己和在場所有人的關係以及當時的會話情景,敬語的物件會有所改變,這就叫相對敬語。

    而與之相對的,無論情景和人際關係如何改變,永遠對一個特定的人或者階層用敬語,這就是絕對敬語。

    簡單來說就是,你爸爸永遠是你爸爸。

    比如平民對貴族就必須永遠用敬語。甚至天皇提到他自己的時候也得用敬語。敬語的體系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的進化並固定了下來。

    對於平民來說,一開口直接用敬語,就可以很方便快捷的表達敬意,以免除自己得罪貴族階級。所以敬語得以發展,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先行施禮,避免得罪”。

    這個避免得罪的思想,就算在現代的日本社會也深深紮根。銷售人員訪問客戶,見面先鞠躬再遞上名片,加上一套熟練的敬語……

    背後潛臺詞就是,我都做到位了,讓你很難開口拒絕我,很難對我冷漠。這都是套路啊!!

    敬語為何還存在

    可能的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上文先行施禮避免得罪的敬語的方便。二是人們有“區分他我”的需要。

    現代日語中的相對敬語其實已經不嚴格算是區別上下關係,而更多的是區別“內外關係”。人們對不熟悉的人,即使地位平等(甚至路人),通常也會傾向於使用敬語。

    公司的社長面試學生,也會使用敬語,因為學生是“對公司來說的外人”。

    但訪問客戶的時候,就變成了“我和上司一致對外”,上司成了自己人,所以對客戶提到上司的時候不能對上司使用敬語。

    (如果在客戶公司裡,和上司私下裡兩人對話,還是要對上司使用敬語……)

    這是因為日本人在面對大自然災害的歷史中,使得他們集體意識很強,所以對“自己人”和“外人”的區分意識也特別強,並直接反映到了語言中。

    簡單來說就是......

    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你爸爸?

  • 2 # 扣毛

    少看點電視劇多聽聽課這種問題就不需要問了。

    八年級歷史課本上冊這一課專門講解了,中國古代代表著等級森嚴的所謂“敬語”,已經隨著革命帶來的人身解放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並重重的踩了兩腳。

    古代中國的敬語體系遠比日本南韓這種學了皮毛的複雜,然而這種敬語伴隨的是令人絕望的等級觀念和階層固化,你見了長輩,上級,甚至於你的主子,不僅僅是言語上必須恭敬,行為上也要拱手,要磕頭,要跪拜。如果有疏漏,輕者被人評價失了禮數影響升遷,重者侵犯了皇帝陛下的“聖諱”那是可以治你大不敬,抄家滅門誅九族的。

    所以,對於漢語中不存在等級制度嚴峻的敬語這件事,我是舉雙手贊成的,畢竟,相對於整天山呼萬歲,我更願意保留罵皇上的權利,而皇上早在一百年前就不能奈我何了。

    至於日韓,他們沒有過這種自上而下徹徹底底的革命,日本甚至還保留著萬世一系的天皇在那裡當吉祥物。整個日韓社會的等級制度,人身依附依然十分嚴峻,這些本來早就應該被廢除的糟粕仍然暢享在日韓社會中,這對於我們其實是一種好事。

    當然,隨著某些風氣的演變,什麼XX總,XX老師,XX局……之類的稱呼又漸漸抬頭,這是後人忘了初心,怪不得先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場細節設計,如何將商場設計的更注重消費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