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案例:倆珈琲工作室
平數:2.5平
座位數:6+2位
中央市場是屏東熱門商圈之一,離火車站不遠,分為四個商場,裡頭巷弄縱橫、沒有明顯分類,外地客第一次進入,彷佛置身迷宮。靠著Google Map指引,才在還算快速的五分鐘內找到了隱身在第三商場中的20號店鋪──倆珈琲。
心心念唸的好滋味,領入咖啡世界
69年次的倆珈琲老闆蔡介嶢,東海環境工程系所畢業後做過環評,也經手處理過包括城市水溝設計到商場改建、工廠計劃、老市場改建等等工程設計相關的案子。因為考慮到如果有天自己開業接案,業務能力也相當重要,所以返鄉後還做過五年的業務工作,累積了不少社會經歷與見識,但他這時卻慢慢發現,這些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
因為曾在美國紐奧良咖啡館Mojo House喝過好喝、順口到無法言喻的拿鐵飲品,回到臺灣後四處跑店希望尋找相似的味道,同時也喝出了興趣。他開始大量接觸咖啡相關資訊──從追尋味道轉為期望自己能做出回憶中Mojo House那樣的平衡好滋味。
如同日劇中深夜食堂及HERO劇中的酒吧,這樣的日本店家型別是他理想的經營方式──強調地區性及結合在地感,成為一個生活圈中長久自然的存在,以咖啡作為媒介,聚起友誼與理念,成為大家生活上的抒發管道。蔡介嶢希望自己成為那樣的存在。
選擇不同,面對難處不同
咖啡店如果位處鬧區,人潮多、消費力也較高,但付出成本相對大,也因為競業多,必須提供更多選項跟層次去滿足更多消費者。提供空間越大,服務的客人越多、需要的人手多,就拉高了人事成本。而且在生意量提升到一定程度以上之後,也就更難擁有跟客人好好靜下來談心、討論議題的餘裕。
蔡介嶢選擇較冷僻位置的小店,所面臨的問題跟大平數店家的難處不同。好比因為銷貨量少,所以生豆採購選擇少、進價高,商品定價兩難。開店位置較冷僻,雖長時間建立關係,可以慢慢累積固定客源與收入,但應付生活所需卻是緩不濟急。因此如何增加客源,讓一家店的收入足夠養活自己、甚至家人,是小店需設法解決的最大目標。
蔡介嶢說,「倆咖啡」陳設簡單,很多東西都自己DIY,因此省下不少開銷,投入總金額約15萬臺幣(人民幣約3.3萬),頭一年就已經將投入成本擺平。但目前問題在於,單日業績少,每個月利潤扣除支出,給自己一點微薄的薪水算是有的,但無法平衡整個生活所需,雖然負擔沒別人重,依然還是非常的吃緊。興趣是攝影的蔡介嶢,也曾接一些攝影類或外拍case幫自己增加一點收入,但通常這些案子都集中在對於咖啡館非常重要的週末時段,幾經考量還是決定專注於咖啡,並開始為了提高來客量做一些嘗試──好比設計季節飲品,或是調整選單及品項價格,目前季節飲品效果不錯,但調價反應不高,而單品咖啡的高價品項則是乏人問津。
關心社會,推廣生活理念
一家獨立咖啡館,通常較能發展出獨特個性風格並更能投注個人理念,以店老闆/吧檯手為中心,延伸不同色彩的空間。「倆」常聚集攝影同好、車友、甚至還有喜歡健身的群組。這裡也是在地生活圈的聚會場所,在此一起關心屏東當地議題、社會發展──推廣生活理念也是理想中的一環,蔡介嶢提到,小店經營,食材掌握必須更精確,即使品項簡單,也得錙銖計較。
舉例來說,為了推廣不浪費食材,他建議合作的甜點店將三天內沒賣掉的蛋糕,接續在「倆」寄售,命名「不浪費蛋糕」,雖風味沒那麼好,但每日降五元的方式讓蛋糕在有效期限內都能銷出,並也達到他想傳達的生活理念。咖啡豆也是一樣,原則上三週便會銷完,讓新一批豆子接續上架,但如果豆子真的沒用完,蔡介嶢會將它做成冷萃,以不同方式呈現,可以自己喝、也可以當做招待,同時能維持架上商品新鮮度。
在地生活況味,倆的風景
「倆珈琲」其實最早是位在屏東市邊陲一個20多年的中年社群裡,以一間社群型咖啡館的形式開設,但經營一段時間發現,客人多是到外地讀書工作返鄉的人、或是看到媒體介紹而來,而真正在那裡生活的人卻很少喝咖啡。由於經營品項只有咖啡,並不打算賣吃的,因此不太符合該社群的生活需求,僅維持一年半時間,蔡決定離開。隨後參與屏東一家大和咖啡館的籌備工作整整一年,才又在中央市場重新開啟「倆珈琲」。
中央市場這個地點,原是朋友承租做為衣服買賣生意所用,因後來轉做網路代購,不需要實體店鋪,他才將這個空間承接下來。中央市場於2010年重新整理後,回租給原市場中做生意的租戶,隨著租戶年紀漸長,若二代不繼承,老一輩多將空間轉租出去,當起二房東。而進駐的年輕租戶,經營的不一定都是傳統市場會有的專案,反而讓這個市場商圈漸漸形成新的風景。
以興趣構築的空間陸續出現在每個角落,倆珈琲的斜對面經營手作小物與多肉植物生意,對面是木作店家「瘋狂木匠」,附近還新開了蕾絲材料專賣店,巷道邊邊繞過去,隔壁巷子還有一週只經營三天的「B+M Lab」甜點工作室。
蔡介嶢說,時常會有客人從B+M Lab端著蛋糕盤繞來「倆」坐下,點個咖啡搭配、聊上半天,或四處串門子,像是熟識的街訪鄰居那樣,而這些日常畫面「倆」身在其中,融合市場氛圍,成為在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與環境共存共榮。
撰文、攝影/陳依伶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看完後有什麼想說的,
咖啡館案例:倆珈琲工作室
平數:2.5平
座位數:6+2位
中央市場是屏東熱門商圈之一,離火車站不遠,分為四個商場,裡頭巷弄縱橫、沒有明顯分類,外地客第一次進入,彷佛置身迷宮。靠著Google Map指引,才在還算快速的五分鐘內找到了隱身在第三商場中的20號店鋪──倆珈琲。
心心念唸的好滋味,領入咖啡世界
69年次的倆珈琲老闆蔡介嶢,東海環境工程系所畢業後做過環評,也經手處理過包括城市水溝設計到商場改建、工廠計劃、老市場改建等等工程設計相關的案子。因為考慮到如果有天自己開業接案,業務能力也相當重要,所以返鄉後還做過五年的業務工作,累積了不少社會經歷與見識,但他這時卻慢慢發現,這些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
因為曾在美國紐奧良咖啡館Mojo House喝過好喝、順口到無法言喻的拿鐵飲品,回到臺灣後四處跑店希望尋找相似的味道,同時也喝出了興趣。他開始大量接觸咖啡相關資訊──從追尋味道轉為期望自己能做出回憶中Mojo House那樣的平衡好滋味。
如同日劇中深夜食堂及HERO劇中的酒吧,這樣的日本店家型別是他理想的經營方式──強調地區性及結合在地感,成為一個生活圈中長久自然的存在,以咖啡作為媒介,聚起友誼與理念,成為大家生活上的抒發管道。蔡介嶢希望自己成為那樣的存在。
選擇不同,面對難處不同
咖啡店如果位處鬧區,人潮多、消費力也較高,但付出成本相對大,也因為競業多,必須提供更多選項跟層次去滿足更多消費者。提供空間越大,服務的客人越多、需要的人手多,就拉高了人事成本。而且在生意量提升到一定程度以上之後,也就更難擁有跟客人好好靜下來談心、討論議題的餘裕。
蔡介嶢選擇較冷僻位置的小店,所面臨的問題跟大平數店家的難處不同。好比因為銷貨量少,所以生豆採購選擇少、進價高,商品定價兩難。開店位置較冷僻,雖長時間建立關係,可以慢慢累積固定客源與收入,但應付生活所需卻是緩不濟急。因此如何增加客源,讓一家店的收入足夠養活自己、甚至家人,是小店需設法解決的最大目標。
蔡介嶢說,「倆咖啡」陳設簡單,很多東西都自己DIY,因此省下不少開銷,投入總金額約15萬臺幣(人民幣約3.3萬),頭一年就已經將投入成本擺平。但目前問題在於,單日業績少,每個月利潤扣除支出,給自己一點微薄的薪水算是有的,但無法平衡整個生活所需,雖然負擔沒別人重,依然還是非常的吃緊。興趣是攝影的蔡介嶢,也曾接一些攝影類或外拍case幫自己增加一點收入,但通常這些案子都集中在對於咖啡館非常重要的週末時段,幾經考量還是決定專注於咖啡,並開始為了提高來客量做一些嘗試──好比設計季節飲品,或是調整選單及品項價格,目前季節飲品效果不錯,但調價反應不高,而單品咖啡的高價品項則是乏人問津。
關心社會,推廣生活理念
一家獨立咖啡館,通常較能發展出獨特個性風格並更能投注個人理念,以店老闆/吧檯手為中心,延伸不同色彩的空間。「倆」常聚集攝影同好、車友、甚至還有喜歡健身的群組。這裡也是在地生活圈的聚會場所,在此一起關心屏東當地議題、社會發展──推廣生活理念也是理想中的一環,蔡介嶢提到,小店經營,食材掌握必須更精確,即使品項簡單,也得錙銖計較。
舉例來說,為了推廣不浪費食材,他建議合作的甜點店將三天內沒賣掉的蛋糕,接續在「倆」寄售,命名「不浪費蛋糕」,雖風味沒那麼好,但每日降五元的方式讓蛋糕在有效期限內都能銷出,並也達到他想傳達的生活理念。咖啡豆也是一樣,原則上三週便會銷完,讓新一批豆子接續上架,但如果豆子真的沒用完,蔡介嶢會將它做成冷萃,以不同方式呈現,可以自己喝、也可以當做招待,同時能維持架上商品新鮮度。
在地生活況味,倆的風景
「倆珈琲」其實最早是位在屏東市邊陲一個20多年的中年社群裡,以一間社群型咖啡館的形式開設,但經營一段時間發現,客人多是到外地讀書工作返鄉的人、或是看到媒體介紹而來,而真正在那裡生活的人卻很少喝咖啡。由於經營品項只有咖啡,並不打算賣吃的,因此不太符合該社群的生活需求,僅維持一年半時間,蔡決定離開。隨後參與屏東一家大和咖啡館的籌備工作整整一年,才又在中央市場重新開啟「倆珈琲」。
中央市場這個地點,原是朋友承租做為衣服買賣生意所用,因後來轉做網路代購,不需要實體店鋪,他才將這個空間承接下來。中央市場於2010年重新整理後,回租給原市場中做生意的租戶,隨著租戶年紀漸長,若二代不繼承,老一輩多將空間轉租出去,當起二房東。而進駐的年輕租戶,經營的不一定都是傳統市場會有的專案,反而讓這個市場商圈漸漸形成新的風景。
以興趣構築的空間陸續出現在每個角落,倆珈琲的斜對面經營手作小物與多肉植物生意,對面是木作店家「瘋狂木匠」,附近還新開了蕾絲材料專賣店,巷道邊邊繞過去,隔壁巷子還有一週只經營三天的「B+M Lab」甜點工作室。
蔡介嶢說,時常會有客人從B+M Lab端著蛋糕盤繞來「倆」坐下,點個咖啡搭配、聊上半天,或四處串門子,像是熟識的街訪鄰居那樣,而這些日常畫面「倆」身在其中,融合市場氛圍,成為在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與環境共存共榮。
撰文、攝影/陳依伶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看完後有什麼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