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云翡翠

    目前中國從宮廷珍藏和出土文物中尚未發現明朝以前的翡翠。因此,華人何時稱硬玉為翡翠,緬甸翡翠何時傳入中國,一直是歷史之謎。

    翡翠並非中國特產,它產於今緬甸北部山區。

    關於翡翠傳入中國的時間,有多種說法:

    漢代

    據史籍記載,早在東漢永元九年(97年),雲南永昌(今保山)儌外蠻及撣國王雍“調譴重澤奉國珍寶”,這是緬甸玉石首次進入中國。

    撣國即今緬甸東北孟拱、孟密一帶,當時玉石是作為貢品,還沒有作為一般的商品進行交易。當時,從四川成都出發,經騰衝入緬甸密支那可直抵中西亞,形成了一條“絲綢之路”。 這條西南“絲綢之路”比北方絲綢之路還早200—400年。當時,沿著這條路,馬幫、象隊絡繹不絕,販運大量的玉石毛料。密支那一騰衝一永昌和密支那一八奠盈江一騰衝是兩條主要通道。這些珍奇的“綠色石頭”,被中國當時的王公貴族視為異寶,競相佩戴裝飾,成為時尚,甚至以玉佩區分官階。

    漢代張衡的《西京賦》、班固的《西都賦》以及六朝徐陵的《玉臺新詠詩序》提到的翡翠,到底是指軟玉中的碧玉,還是指作為硬玉的翡翠尚在考察論證中。

    宋代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他的《歸田錄》一文中對翡翠屑金的描述,說明翡翠可能在宋代以前就傳入中國了,也說明“翡翠”一詞從宋代以前就從傳統上指某種鳥,已轉而指硬玉,也就是後來的翡翠了。

    在《歸田錄》中,歐陽修是這樣描述翡翠的。他說,他家有一隻玉瓶,小口大腹,形制古老而製作精巧,當初他從好友梅聖俞那裡得到它時,他以為是隻普通的碧玉瓶。在潁州時,有一次他將這隻玉瓶拿出來讓僚屬們觀賞,座中有一名叫鄧傳吉的人,是真宗朝代的老內臣,眼光不凡,告訴他說: “皇宮中的寶物都藏在宜聖庫,庫中有翡翠盞一隻,我見過,所以認得此瓶的質料是翡翠。”這之後,有一天他無意中把一隻金環在瓶腹信手摩擦,金屑紛紛而落,他頗為驚異,才知道翡翠還能屑金。

    明代

    明代,中國出現緬甸翡翠,最早記載騰衝翡翠生產貿易情況的是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他於1638~1639年曾在騰衝親眼目睹了翡翠加工及貿易的盛況,並寫入了他的遊記之中。那麼,翡翠傳人中國的時間應在此之前。

    考證歷史得知,在此之前的明朝永樂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明朝向周邊擴張,在此基礎上大力開拓雲南邊疆,以及對騰越的三徵麓川,使滇西尤其是騰衝得到大大開發。各種貿易及翡翠珠寶交易旺盛,促進了翡翠進入中國。

    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翡翠製品是北京明定陵中出土的翡翠如意,約於1368年~1644年在中國出現。故翡翠傳入中國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

    清代

    翡翠在清代傳入中國的觀點是最有說服力的。清代,翡翠由於受王公貴族的喜愛,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后的癖愛,被稱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價百倍,成為玉中極品。

    美網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屈志仁質疑過清朝以前的翡翠就是指緬甸硬玉,他認為漢朝、南朝、宋朝的翡翠實為碧玉或者綠玉。 殷志強基於現今“碧玉與翠玉外表色澤相近,古人常通稱之”的理由,認為明以前文獻中的“翡翠”、 “翠玉”,不是今日緬甸翡翠(輝石硬玉),而是指一種透明度較高的碧玉(角閃石軟玉)。香港收藏家李英豪也持類似看法。所以,很多人認為翡翠是清代傳人中國,認為從傳入到應用也只有300多年的時間。

    翡翠傳說的歷史已成過去,但翡翠文化與中國玉文化卻是一脈相承,或者說是中國玉文化的延續和昇華。

  • 2 # 珠寶匠APP

    這個問題有一點大哎~我爭取把我知道的寫出來吧~

    1.更早進行玉石開採:

    12000年前,中國遼南人民就開始使用蛇紋石製作砍砸器;7000年前,新樂文化出現了彩石石鑿;6000-4000年前,新疆羅布淖爾先民已經採用和闐玉磨製無孔石斧;

    相較於西伯利亞原始文化於公元前3000~2000年開始使用玉器自造工具和圓盤,日本繩紋時代中期(公元前2900~公元前2300)出現硬玉大珠,印第安人於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玉器,中國是用玉最早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用玉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

    2.玉質及種類方面:

    相較於其他國家玉石的顏色單一、死板且種類稀少,中國出產的玉石質地細膩縝密,顏色豐富、種類繁多。

    3.中國古代玉器加工工具更先進:

    4.中國玉石工藝的加工是在莫臥兒玉的雕琢基礎上,揚長避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展出更適合自己的工藝。

    5.中國玉器的使用功能十分廣泛:裝飾、祭祀、生活用品、地位體現等等。

    6.玉器造型更加豐富:動物、人物、器皿、工具、山水等等。

    7.中國古代玉器之裝飾圖案,有幾何形、動物、植物、文字以及繪畫性、綜合性等多種題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還有教師敢明目張膽的收紅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