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月不知夢
-
2 # 南宮外史
當皇帝要會履行皇帝的職責。皇帝有哪些職責呢。
一、要組建一個國家管理機構,管理國家一切事務。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司法、文化教育、工程建築、科學技術、土地人口、財政預算、外交、貿易、貨幣管理等等事務。
在這一方面,劉邦雖當過秦朝下級官吏,但他接觸過這方面的人員,如郡守、縣令、蕭何等人,加上他的聰明好問,這些管理活動對他來說並不陌生。
相比項羽,讀書只識姓名,不求甚解,只知萬人敵,一生都是練武、練氣力。對管理既沒有接觸過,也無意願去學習。意識停留在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的層面上。這樣是做不好皇帝的。
二、識別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量才錄用,充實各級管理機構,這是劉邦的強項,而恰恰是項羽的短處。項羽的人才得不到量才適用,都跑到劉邦那裡去了。項羽只剩一個范增都不能重用,這也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
三、發展生產經濟,安定民眾。
作為皇帝首要任務就是要強國富民,民眾安定了,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劉邦佔領長安後,立即約法三章,安定民心,使民眾快速恢復生產活動。從這一點就已經看出劉邦的治理、管理國家的水平。
項羽就缺乏恢復生產,安定民心的思想意識。也可以說他缺乏以人為本的仁政思想。性格殘暴,所過殘破。本來已經推翻了秦朝統治,但他還是要火燒咸陽宮,大火三月不滅。他就不知道戰爭已結束,已經到了經濟建設時期了。總之,他缺乏的是儒家的治理理念和治理經驗、治理教訓。
四、寬宏大度,吸取不同意見,使管理活動不斷完善。
劉邦能夠吸取不同意見,隨時糾正錯誤,使管理活動基本沿著正確的路線執行。
反觀項羽,高傲自大,剛愎自用,不善於採納不同意見,接連失誤,導致失敗。如這樣管理國家,更是會使天下大亂。
五、有相應的政治思想作為指導。
劉邦即位後,重用儒生博士,基本上採納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有人說是採用道家無為之治思想,這是不全面的。所謂無為,就是使民眾經過多年戰亂後,休養生息,免徭薄賦,這本質就是對民眾仁愛,也就是仁政思想。本質沒有脫離儒家治理思想。劉邦打天下雖厭煩儒士,但他身邊從沒有離開過儒士,受儒家思想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項羽身邊都是猛將,對儒士雖然外表上禮貌有加,但並沒有受到儒家仁政思想影響。否則,他不會所過殘破,濫殺無辜了。
綜上所述,劉邦有做皇帝的素質和才能。而項羽則缺乏做皇帝的素質和才能。
-
3 # Ag198783302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首先,說道志向,劉邦雖身世為一市斤小民,但卻一步步壯大,在蕭何\張良等智士的“教誨”之下,逐漸形成做皇帝的想法;而項羽,小兒啊!竟然取咸陽而回江東,他所謂“發達了,若不還鄉,好似錦衣夜行- -”簡直幼稚可笑,極具暴發戶心態;
第二,劉邦仁慈寬厚,對黎民百姓、敵人投靠,皆能以禮相待,不處罰;而項羽心懷仇恨,不能釋懷,坑殺秦軍不下40W,此等泯滅人性的做法勝過暴秦嬴政!因此不得民心啊!
第三,項羽心胸狹小,並且智商底下,范增能看清未來,視劉邦為心腹大患,要他趁早殺之,而小兒項羽竟然含帶鄙視的認為劉邦不過一蟲豸(受不了張良的小小計謀,竟然拔軍去攻打外強中乾的田榮 --)不足掛齒,若要滅之,頃刻之間,於是再次錯過打敗劉邦的良機。劉邦卻不然,不但心懷遠志,而且能夠聼忠言,並且有自己的正確主張,小事可以忍辱負重,一切為了大事(奪天下),於是即使天下諸侯瞧不起、項羽各種侮辱,劉邦皆能夠隱忍,而不心浮氣躁,亂了陣腳,可謂一心一意的奪江山。
第四,劉邦愛江山勝過美人,項羽卻廝守虞姬之美之情,受她“負面”的影響,逐漸變得優柔寡斷;........總體上說,劉邦具備成為帝王的氣質與品行,如管理賢才的管理能力、懷仁之德(為百姓減負減稅)、心胸寬廣(可接受任何人的忠言)、志向遠大;於是天下賢人擇他而棲,天下百姓民心所向,天下賢士心悅誠服。而項羽心胸狹小、嫉惡如仇、嗜殺成性、志向渺小,智商底下,於是必然兵敗!
回覆列表
這就是帝王之才,與將帥之才的區別。古之有云,將不過李,王不過霸。說的就是打仗極其勇猛的兩個人,李存孝,霸王項羽。攻必取,戰必克,項羽是優秀卓越的軍事家,常以“勢”克敵。然而,項羽除了打仗,在別的領域,幾乎一無是處,剛愎自用,兇殘無比,對手下猜忌,不重視生產,越打越弱。
而反觀劉邦,雖然各種小毛病,卻總能聽取正確方針。幾乎所有人才,都可以在他手下物盡其用,後方有蕭何發展生產,前方有韓信開疆拓土,中軍有張良運籌帷幄,陳平奇計百出,國力兵力越來越強。
最後項羽失敗,也是必然,軍事戰爭,從一開始,就是國力的比拼,就是集團智慧的比拼。一言堂的窮兵黷武,失敗是必然的。帝王之才是統籌人才,而不是事必躬親。所以,擁有這個才能的劉邦最後當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