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出自::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 體裁:古詩 格律:五言律詩 詩詞原文 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註釋譯文 1.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2.戍鼓:軍鼓。 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4.邊秋:一作“邊秋”,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5.露從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訊息。 7.長:一直,老是。 8.達:到。 9.況乃:何況是。 10.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影蹤。邊城荒蕪秋風涼,只聽見孤雁哀鳴。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鄉的親切,月亮也是故鄉的明亮。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訊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還沒有停息。 詩詞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當時的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悽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 “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最後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爭的關係,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爭的關係而破壞了。最後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爭的關係,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後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同年代“詩仙”李白並稱“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為“詩聖”。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其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創作背景 該詩是759年(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寫的。當時,詩人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因關中大旱,饑荒嚴重,便棄官離職前往秦州。在兵荒馬亂中,與兄弟離散。詩人懷著強烈的憂憤和思念之情,以及對戰爭混亂而帶來的國危家亡,帶來的生死離別的痛恨寫下了這首詩。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出自::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 體裁:古詩 格律:五言律詩 詩詞原文 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註釋譯文 1.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2.戍鼓:軍鼓。 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4.邊秋:一作“邊秋”,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5.露從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訊息。 7.長:一直,老是。 8.達:到。 9.況乃:何況是。 10.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影蹤。邊城荒蕪秋風涼,只聽見孤雁哀鳴。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鄉的親切,月亮也是故鄉的明亮。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訊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還沒有停息。 詩詞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當時的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悽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 “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最後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爭的關係,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爭的關係而破壞了。最後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爭的關係,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後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同年代“詩仙”李白並稱“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為“詩聖”。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其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創作背景 該詩是759年(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寫的。當時,詩人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因關中大旱,饑荒嚴重,便棄官離職前往秦州。在兵荒馬亂中,與兄弟離散。詩人懷著強烈的憂憤和思念之情,以及對戰爭混亂而帶來的國危家亡,帶來的生死離別的痛恨寫下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