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一歲半了,性格比較內向愛哭,在外面玩耍的時候經常被打,每次都會忍不住凶打人的小孩。小孩媽媽道歉了但還是不解氣怎麼辦?知道熊孩子不懂事但是看著女兒受欺負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跟別人吵。這樣做對嗎?
-
1 # 葡萄子媽媽
-
2 # 晴天媽媽育兒記
孩子間一時紛爭引起的打鬧都不是事。但是總有些荷爾蒙充溢的孩子期望通過欺負他人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目的是獲得成就與炫耀的滿足感,接受欺負的一方逆來順受則會不斷給予霸凌方對於欺負行為的正向激勵,從而產生二次三次傷害,乃至形成習慣性欺負。
息事寧人最終只能指望欺負樂趣的邊際收益遞減來擺脫傷害。當面對第一次欺負時便給予充分的回擊,給欺負方造成挫折感,形成“不好惹”的觀念,提高了對方欺負行為成本,降低了欺凌帶來的樂趣,對方會本能地傾向尋找新獵物,從而避免了隨後而來的習慣性傷害。
世界上有三種人,一種是逆來順受的羊,一種是無惡不作的狼,還有一種是金剛手段菩薩心腸的牧羊犬。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換位思考下,假如換作是你做一隻“逆來順受的羊”,當身體上與心靈上遭受委屈時,你的爸媽都沒有出面保護你,你對這個世界還能有什麼信心?
我們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更不可能讓孩子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真空中。既然如此,與其抱怨和指責別人的不是,不如教孩子面對暴力如何保護自己。雖然被欺負了打回去這件事兒要分析具體情況,但是被欺負了打回去的做法不一定是錯。因為只有打過人,孩子才知道怎麼維護自己的權利。只有打完人吃過虧,孩子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拿出“英雄氣概”!你,贊同嗎?
-
3 # 久明教你管孩子
關於孩子被打、被搶玩具,久明老師這樣建議:
當看到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就算表面看起來自己的孩子被打、吃虧了。我也首先建議:媽媽最好是在一旁觀察,儘量不要介入孩子之間,更別插手幫助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一點時間,看看孩子們自己會怎麼處理,這是孩子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最好機會。
要是真想教孩子怎麼做,最好也別在現場教,等回家孩子放鬆後,再和孩子聊這樣的話題。同時引導的方式,也要看孩子是什麼個性,大體來說,針對強勢一點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如果別人打他或來搶他的玩具,可以大聲呵斥對方,也可以把東西搶回來。在家媽媽和孩子可以反覆模擬練習,增強孩子的勇氣,讓他懂得他有能力保護自己。
可是如果孩子年齡偏小、個性又偏弱一些的,比如案例中22個月的小男孩,媽媽就不要再逼孩子勇敢了,而是要換個角度來理解孩子的退縮表現。要知道並不是只有爭搶才是唯一正確的做法,選擇等待、退讓也許是更智慧的一種交流方式。
-
4 # 黃小豆成長日記
首先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經常被打這個事,我覺得你應該分析一下原因。因為我孩子也經常在外面玩,小孩子之間推推搡搡,磕磕絆絆很正常。你也說了,自己孩子很內向愛哭,真的是被打那麼嚴重嗎?
現在80後也好,90後也好,教育孩子還是可以的,我們在外面玩的時候,有碰到過有的小朋友確實愛動手,但是不是那麼頻繁的碰到愛動手的小朋友。如果小朋友之間有點小矛盾,小磕絆,家長就去熊人家孩子,我覺得時間長了,一個是別的小朋友都不敢跟你孩子玩了。另外一個是,你女兒會更內向,更容易哭。
一歲半的找小朋友,都是懵懂無知的年紀,什麼都不懂,都是下意識行為。你去熊一個一歲半的孩子,你覺得會有什麼成效呢?人家媽媽給你道歉了,你還是不解氣,我感覺你的脾氣性格真的不好,這麼不寬容,這麼較真。一歲半孩子有矛盾,都能讓你火氣這麼大,你的心胸真的很狹窄,孩子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你自己都疏解不了這個怒氣。我很擔心你女兒長大了,會學習你的脾氣性格。
你還是想想自己的問題出現在哪吧,改了自己的脾氣,換個角度看問題,讓孩子經受一點挫折,然後看輕看淡,對孩子以後得性格形成是有好處的。處處計較,心胸狹隘,以後會遇到更多的問題。
-
5 # 嬰小白
我想從兩方面來解答。
首先第一點:問題描述中提到的對方小孩的行為,是否能被歸為“欺負行為”。
如果真遇到自家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我們該怎麼辦?
第一:
孩子小時候有“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她對您孩子的行為,只是用她的方式,在“保護”屬於她的東西。首先我們看一下什麼是物權意識形成期,能幫助你正確理解是不是受到欺負.孩紙的物權意識形成,大致有這麼幾個階段:
0-1歲,我的東西誰都可以玩。孩子還沒有物權意識。
1-2歲,我喜歡的就是我的。能區分自己和他人,但是不明確“你的”和“我的”的界限。
2-3歲,我的東西別人不能碰。物權意識開始萌芽,孩子進入物權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往往會持續6-12個月。
3-4歲,我的可以分享給你。物權被充分肯定和保護後,孩子開始願意交換和分享自己的物品。
4-5歲,兒童樂園的東西都是我的。學習理解“我們的”,“大家的”這個概念。
5-6歲,我願意把我的東西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形成初步成熟的物權意識。
而事實上,每個孩子發展特性是不一樣的, 不一定完全照著這個時間,我家孩子,六個月以後別人搶走他的玩具他就已經知道奪回來了,現在一歲半不到的他,只要跟小朋友一起玩,他自己的玩具是他的,別人的玩具也全是他的,只要他視線範圍內的,都是他的,不可侵犯。因此常常為跟玩伴掙玩具哭,我們會認為孩子受到欺負.
若題主遇到的是類似的孩子爭東西的情況時,個人給的建議是,首先尊重孩子的物權歸屬意識,孩子要玩別人的玩具,要先爭取對方的同意,別的孩子要玩自己娃娃的玩具,也要爭取自己孩子的同意,再者,可以引導孩子,互換玩具玩。
第二,如果真有人欺負自家孩子,我們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多次在我們媽媽群被討論,父母遇到這樣的問題容易走兩個極端:一個是以牙還牙,他打你,你打回去啊!聽到太多欺凌事件的新聞,父母寧願孩子以暴制暴,也要避免他們受傷的心情可以理解。另一種是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面對衝突,大人不干涉。尤其是男孩子的父母,容易陷入“獨立教育”的誤區。
我的想法很簡單,第一,孩子如果真的被力量比他強的孩子無端欺負,我會立馬站出來聲援。制止對方行為,並且要求道歉,同時指出對方錯誤。讓我的孩子知道,在他遇到困境時,媽媽可以成為他最可靠的後盾,沒有誰是可以無端欺負他。也給他示範,暴力欺負弱小,是很不對的,他也不可以此方式對待比他更弱小的人。
第二,如果是同齡孩子之間玩耍時產生了矛盾和衝突,正如前文提到搶玩具時,我會旁觀,先看他自己如何解決,如果需要干涉,我再介入。原則就是“秉公執法”。
第三,如果我沒在場時,孩子產生了衝突怎麼辦,被欺負了怎麼辦?我想這是大多數家長更擔心的情況。其實我覺得,你在場時,示範的解決方式,就是你不在場時,孩子解決衝突和被不公平對待的方式。你讓他知道並相信,不管誰欺負他,都不用怕,你會是他堅強的後盾,他便不怕強權,不畏不公。你讓他知道,什麼理由都不能成為欺大凌小,以暴制暴的理由,他便不會無事生非去招惹別人。你讓他相信,無論何時,你都信任他,他便不會迴避他的挫折和困惑。你也不用擔心他瞞而不報.
-
6 # 樂知日記
一,多和友善的小朋友玩
“昔孟母,擇鄰處。說的是: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歲的小孩有點小矛盾大可不必搬家,可以遠離愛打人的小孩,只要找友好的小朋友一起玩就行了。大部分孩子都是禮貌友善的。
二,增強本領,提高自己。
”愛哭“是個毛病,需要改掉。孩子愛哭有兩個原因,一是哭能帶來好處,二是覺得心裡委屈。出去玩不想走了,哭一下,媽媽一心疼就抱起來;和小朋友搶玩具失敗了哭一下,對方被呵斥,自己心裡舒服多了。聽到孩子哭要馬上看,孩子有了需要和危險沒有。穿多了難受得哭了,衣服溼了等等,要馬上解決。不要一哭就滿足。哭也不抱,哭也不幫,她就不哭了。
鍛鍊孩子能力。和孩子玩搶玩具遊戲,有贏又輸,說好不哭再玩;在家打著玩,被打的可以還手,可以大聲說XX打我了。在家捱打次數多了,外面兩歲小孩打的就不是事。揚長避短 女孩的長處是語言,學會講道理也不容易被欺負。
三,理性對待
“捱打”一歲小孩打不疼,大可不必太難過,更不能去打人家的小孩。只要孩子道歉了就好了。即便是自己孩子哭了也未必是別人的錯。鼕鼕兩歲龍龍2歲半,鼕鼕比龍龍強壯。一次樓下,鼕鼕看見龍龍來了很高興,上前去和龍龍握手,一握手龍龍哭起來,龍龍奶奶很不高興說丁丁打的。其實只是龍龍不想握手。孩子們在一起跑著玩,碰倒了是正常的,不能一哭就認為是別人打的。主動進攻打人的小孩有但很少,離遠點。
多帶孩子和小朋友玩,培養和人相處的能力。家長要相信孩子都是白紙,以善良的心對待別人的孩子。
-
7 # 小米果媽媽
孩子經常一起玩耍,小打小鬧或者偶爾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兒,首先寶媽要保持好自己的情緒和心態。其次,小孩一歲半左右至三歲,正是學習模仿的關鍵時期,寶媽一定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個時候孩子的性格養成特別重要。
1.多給孩子擁抱
孩子性格內向愛哭,主要還在沒有足夠的安全感。這個時候家庭的溫暖和愛特別重要,媽媽和家人都多給孩子擁抱,讓孩子知道是被關心、有人“罩”著的,逐漸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多帶孩子出門走走
很多小孩怕陌生人,不喜歡和人交流,主要還是生活的環境太安靜了。古時候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細心觀察發現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的不同反應,找對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終於教匯出“亞聖”孟子。可見環境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通過和不同的人交流,孩子不僅學到家裡、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更能培養孩子的人際溝通交流能力。
3.做孩子的榜樣
當孩子被欺負時,媽媽最好帶孩子一起去面對問題。和欺負孩子的家長溝通。找到問題的原因,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是不小心弄到的,還是確實是熊孩子挑事。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如何如處理問題,慢慢的潛移默化,孩子不會老是給你告狀,而是自己學會去判斷該怎麼做。
4.鍛鍊好體質
孩子如果弱不禁風,比同齡人體虛,也是很容易讓人覺得是“軟柿子”,隨意欺負。當然,孩子身體好,一是別人不敢輕易找事,二是就算有事也不會吃很大虧,媽媽也更放心些。
最後,米果媽想說,每個人都是不同個體,大人的世界都不可能沒有摩擦,小孩搶玩具、搶吃的、打鬧等就更容易有哭鬧了。孩子小的情況下,一定要有大人在身邊照看,多留意孩子的安全,不然很多小孩動手是沒有輕重的,造成不好的後果誰都難受。
-
8 # 瓦甲汕頭人
對於這個問題,做為用心些的父母確實會感到焦慮,因為管或者不管,都有可能對小孩心理、性格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小小孩,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我覺得父母決定插手管或者不插手,得看具體情況。比如:
父母在場情況,要結合寶寶的反應。如果寶寶沒有什麼不適反應,比如委屈著臉卻不敢直面應對,這時父母就要出現了。但建議如果情況只是普通的小打小鬧,父母干預,安撫好小孩後,可以因勢利導,教育小孩在外與人如何相處。
父母不在場情況,也要結合寶寶的事後反應。一般,不在場也沒法及時管,即便對方行為再惡劣。但如果寶寶沒有出現極度不安的激烈情緒,只是普通的回家訴說委屈。那麼家長要重視此時對孩子的引導。首先,社會並不總是Sunny燦爛的,也有不美好的一面。比如,有警察叔叔也會有小偷。不要因為孩子小就只給他講述一些童話才有的美好。尊循客觀事實,重要的是讓小孩學會保護自己。欺負人是不對的,讓小孩可以先告知對方這是不對的,自己不喜歡。如果對方不聽勸,還繼續,那就要採取措施,在學校可以先找老師介入,找不了老師要學會反擊。
其次,告訴寶寶每一個都是獨立的,要相互尊重,不必特意去討好別人,遵從自己的內心。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討好。做好自己,不欺負人也決不被欺負!
-
9 # 小太陽兒童健康
那就不要和那個小朋友玩。
聽你的描述,家裡的小朋友比較膽小,你可以多帶孩子出去玩玩,見識見識,大部分小朋友長期待在家就會怕生。
如果在外面受欺負了,一定要讓孩子告訴家裡人,爸爸媽媽是你的依靠,再就是愛欺負人的小朋友就不和她玩。
-
10 # 桐寶幼兒詩詞故事
要管!因為一歲多的孩子還不懂保護自己。家長要對外界的危險因素進行排除。如果有別的小朋友打,你應該立馬喝止對方,或是帶寶寶離開。畢竟不是每個家長都會好好教育孩子的。一個熊孩子背後總有一堆熊家長。
-
11 # 育鄰人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自立、自信的處理成長問題
人生是在不斷適應成長環境的過程中學會生活自理、自立的,每個人都是自然環境中“適者生存”的“專家”,作為生命的個體也只有不斷的融入集體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因此,個人成長活動的天性就是更願意追隨比自己更厲害的同伴兒,即使有些時候會被他們“欺負”也在所不惜。
董寶石作電影《父子拳王》主題曲《小寶》
並不是每個爸爸都能當首富但是每個爸爸都會把寶貝守護從咿呀學語一步一步教會你走路孩子就是老天給爸最好的禮物也不是所有老爸工作都很酷但是每個老爸都會把寶貝保護從蹣跚學步一路到送你上學讀書生命每時每刻老爸都全力以赴爸爸只希望你好好的吃的飽飽的 煩惱少少的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不用討好任何人不要害怕任何事情試著慢慢去經歷寶貝你要多一點耐心世界這麼大老爸哪裡都想帶你去帶你去看天與地帶你認識這生命老爸只想勇敢為你做一個冠軍從你第一聲啼哭到我最後的呼吸哦我的寶貝 敞開你心扉這世界很美 你要勇敢的去追哦我的寶貝 擦乾 你眼淚不要怕天黑 當你累老爸來揹人的一生沒有太多被眷顧要懂得去付出去發現自己的天賦要學會善良正義堅強心保持溫度不管多苦也要堅信自己選的路我的寶貝不要怕失敗你要嘗試著去愛也要自由又自在對這不完美的世界保留多一點的善意多一點的寬容 多一點的關心所有嘲諷終將散去老爸就在這裡陪你就是你自己 不是複製品學著認識你自己你要好好愛自己相信你自己 試著跌倒再爬起就怕來不及有太多話想要告訴你望著你 太多的悲和喜抱著你 更多無法言語牽著你 說聲對不起我第一次做父親好多事情可能不得體讓我罩著你 照顧你爸爸好愛你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都是心地善良的,孩子與孩子在一起遊戲的時候他們只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不存在惡意。如果說孩子之間的爭搶行為真有那麼一些不合時宜,那都是居家獨處的環境給“慣得”,合群的孩子才能在與同伴的互動遊戲中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因此,孩子越是膽小、內向,作為家長一定要鼓勵他們多走出去,走出去與更多的小朋友建立友誼,如果孩子怕生,那麼家長應率先與對方建立友好關係,您的朋友更容易被孩子接納。
孩子在一起遊戲、玩耍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這個時候家長的處理態度對孩子今後的處事影響非常關鍵。如果您總是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樣子,那麼孩子也會成為“唯我獨尊”的代表,與同伴相處時總是事事以自我為中心,最後變得沒有真朋友;如果您先和對方孩子處好關係、做朋友,對方也會友善的和好,小夥伴兒之間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好。所以,當孩子與小夥伴兒之間發生爭執的時候,家長最好能夠從自家孩子身上找問題,主動示弱、道歉與對方和好,這樣生活中才能獲得越來越多的朋友,社會才能真正的實現“睦鄰友好”。
俗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強強相碰一定會“噼噼啪啪”,誰也得不到絕對的好處。然而,強柔相碰就能夠很好的化解矛盾,最終“潤物細無聲”。相擁則暖,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友善的和小夥伴兒一起玩耍就會收穫更多的朋友,事事爭強最後只能落得“孤家寡人”沒朋友、沒同伴兒。
-
12 # 威巖媽咪家
非常能體諒你的心情,自己的寶寶被別人欺負作為媽媽當然心疼,保護女兒是作為媽媽的本性,你說每次都忍不住凶打人的小孩,但過後你又感覺不好意思,不然你不會如此糾結,這說明你也是個明事理的好媽媽。
首先,要多和孩子溝通
不管是打人孩子還是自己的孩子都要給孩子講道理,對打人的孩子來說,雖然做法不對,但凶別人的孩子終歸顯的沒教養,別人的父母也會在心裡不舒服。
所以,對別人的孩子儘量說教,要去誇他,就說:你們在一塊玩,都是好朋友,而且你是哥哥(姐姐)不能打妹妹吆,要愛護小妹妹才是,對不對?
其次,就是對自己的孩子要多引導
孩子內向軟弱,就要多鍛鍊孩子,多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多帶孩子串門,走親戚,總之多見人。
還有就是要多讓爸爸參與進來,爸爸帶娃更能帶給孩子安全和自信,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很有利。
如果孩子在外被別的孩子欺負,家長不要先指責,既不要先怪打人的孩子,也不要埋怨自己孩子無能,而是要先安撫,先站在孩子角度詢問:是不是打疼了?很委屈對不對?在孩子被平撫後,再去分析事情的原因,再針對批評。
這時候,媽媽千萬不要有氣急敗壞的樣子,會給孩子很大的影響,孩子長大容易處理問題極端。
-
13 # 與南海的二次圓
一定要參與,不可以教小孩打架,但是也不能讓別人欺負,要告訴寶寶,下次別的小朋友欺負她,要告訴爸爸媽媽,或則老師,必要的時候也要說你可以還回去
-
14 # 寶寶看好片
遇到孩子”打人”或”被打”,父母這樣解決最完美
三、寶寶被打了,怎麼辦?
家長第一反應肯定就是“打回去”。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對於學習和模仿能力很強的寶Bora說的確一學就會;但從長期看,他們錯過了學習規則的機會,也錯過了學習如何正確應對這類情況的方法,這樣對於自身性格和習慣的養成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家長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寶寶當時的情緒來採取干預措施。
更多育兒知識和育兒分享敬請登入乖乖喵育兒網站
乖乖喵育兒,專注寶寶成長
https://www.bbmovie.cn
-
15 # 豫洛
當然應該管,但不是以爭吵的方式,首先應該搞清楚孩子為什麼經常被同齡小孩欺負,是不是因為家裡經常有人以呵斥的態度對待孩子讓孩子膽小不自信,你首先應該給孩子更多關愛讓孩子自信起來,其次教會孩子在被欺負的時候學會保護自己,如果還是發生被欺負的事情要學會跟對方溝通,不要以爭吵的方式解決問題
我個人認為您的這種做法可以使孩子從兩個方向發展。
一是孩子看到媽媽的舉動,會模仿媽媽,因為一歲半孩子學習的方式還處在模仿階段,孩子也會採取凶那個孩子的方式來處理矛盾。
另一方面孩子看到每一次在衝突面前都會有媽媽來幫助我解決,採取依賴的手段解決矛盾。
在我看來這兩個發展方向,都沒有解決孩子被打的問題。其實在我女兒一歲多兩歲的時候也出現過類似被小朋友打一下或者搶玩具的情況。我的處理方式是這樣的:
1、首先告訴女兒,無論別人打你還是你主動打別人都是不對的,無論她(他)是比你大的還是比你小的小朋友。
2、我們不能主動去打別人,同樣別人也絕不可以打我們,如果遇到別人先動手打我們時,我們也一定要快速的還回去,同時嚴厲地大聲地喊出來:“不可以!”。還手後快速的離開,不再接觸對方。
3、用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解開心理負擔。一開始我女兒還是做不到,後來和爸爸商量採取遊戲的方式進行練習。
爸爸和女兒分別表演一個戰隊進行搏鬥,在搏鬥的過程中爸爸不停的進攻,女兒不停的後退,直到女兒有要哭的感覺時,媽媽把女兒叫過來說:“媽媽有一個祕密武器可以讓你贏”。女兒立刻化悲痛為力量的說:“什麼祕密”?媽媽說:“很簡單,就是進攻”。女兒說:“我不敢”。媽媽又說:“你可以試一試,因為媽媽看到當你總是後退的時候,爸爸總是前進,這就像打仗一樣,你越後退敵人就會越向前,所以當你向前時,爸爸就會往後退了”。於是在接下來的遊戲過程中,爸爸表演一個後退者,讓女兒充分的體驗勝利的“美好”感覺。後來女兒把“你越後退敵人就越往前”這句話記在了心裡,時不時的會講出來,漸漸的少了一些膽怯,遇到別的小朋友搶玩具時會去要回來或者搶回來。
後來遊戲升級到非常直白的方式,爸爸輕拍女兒,女兒立即快速的還手,並大聲說出三個字“不可以”。儘管後來僅有過兩次被小朋友打的經歷,女兒都採取了快速還手,並大聲說出了“不可以”。
我們絕不主動動手打別人,但也絕不允許別人動手打我們。不惹事兒,但也不怕事兒。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正當防衛,讓孩子做好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