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臺,遺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鎮臺西頭村後琅琊台山上。想要了解琅琊臺有著怎樣的歷史,我們不妨看看青島市地區的歷史。
夏朝時,此地居民多為萊夷;商朝時,系萊國領地;西周時期,分屬萊、夷、莒、介等封國。春秋初期,系介、夷、萊等國屬地。前567年齊國滅萊國,今青島市多歸於齊國。齊國為防備外國侵犯,在其南部邊境修築千里長城,遺址今日尚存。
戰國時期,即墨成為齊國五都之一;琅琊是重要海港城邑,並以製陶聞名;前476年,齊吳兩國在琅琊海域發生中國史上首次海戰。
秦始皇曾三次巡幸琅琊郡,修建琅琊臺,派遣徐福東渡北韓、日本。曾為膠東王的劉徹在接掌皇帝職務後,多次巡幸琅琊、不其(音Bùjī,今城陽區),亦先後派人入海求仙。前70年,河南郡以東49郡國發生大地震,死6000餘人,琅琊城郭、琅琊臺、秦漢行宮、宗廟、港口全部毀壞;自此,琅琊衰敗,郡治外遷。
公元623年,膠西縣併入高密縣,置板橋鎮,該鎮商船往來頻繁,有著與東亞、南亞、西亞等地區的廣泛貿易,成為北方大港,也是朝廷對高麗用兵的軍需轉運站,經濟和軍事地位十分重要;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戰亂政權更替頻繁,板橋鎮及其周邊地區趨於蕭條。
宋朝時,經濟又繁榮起來,對外貿易發展較快;後因宋遼對峙,登州、萊州港封閉,板橋鎮成為北方唯一海上對外聯絡的口岸,也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臨海軍設置於此;板橋鎮在對與高麗和日本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其後宋金交惡,板橋鎮的貿易受到威脅,經濟趨弱;1142年,宋金協定設定海上貿易唯一的膠西榷場以互市互易,其下設定板橋鎮、張倉鎮等分榷場。
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開鑿膠萊運河,歷時2年修通了這條世界最早的地峽運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設定膠州、平度州。1372年,為防禦倭寇,在今靈山灣畔設立靈山衛,轄膠州所、夏河寨所、靈山衛本所;1374年,衛所官兵擊退倭寇並追至琉球,有力打擊了外來侵擾。明建文四年(1402年),鰲山衛在今即墨東部沿海設立,轄浮山所、雄崖所。1537年,朝廷疏浚膠萊運河,並開鑿馬濠運河,縮短了航程700餘里,促進了航運和商貿發展。1734至1735年,靈山衛和鰲山衛被裁撤,但諸多口岸因海防需要,仍為清軍駐泊之地。
1859年,塔埠頭和金家口設立釐稅局,在青島口和女姑口設立分局,兼管膠州灣一帶的港口貿易及徵稅事務。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島地區設立9個東海關分關、分卡或代辦處,監管進出港船舶和貿易稅收等事物,青島口街市逐步繁榮起來。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欲佔膠州灣,清政府急令口岸戒嚴調兵200人駐防青島口,事後隨即撤走。1891年,清政府決定在膠州設防,修建供海軍碼頭使用的木橋,即今日前海棧橋的前身;當年6月14日,清政府內閣頒發上諭,批准膠州設防,後被確定為青島城市建置的開始。次年,登州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建總兵衙門於青島村。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總兵率部趕赴遼東參戰,膠澳防務停滯。次年末,總兵回防膠澳,繼續修建防務工程,並修通至膠州的大路,青島口發展成為港口重鎮和海防要地。
1896年,俄國太平洋艦隊藉口越冬,駐泊膠州灣,試圖建立海軍基地,終未果;同年12月,德國正式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膠州灣被拒。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鉅野教案為藉口,出兵在青島灣登陸,並將其佔領。1898年3月6日,中德兩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租借膠澳及其周邊地區99年,建自由港、築山東鐵路,此舉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開創了先例。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令將在租借地內新建的市區設租借地首府,命名為“青島”;當月,中國劃界委員於希傑、彭虞孫與德方勘界委員羅紳達訂立潮平合同和邊界合同,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正式誕生。政府高價收購併拆除原來的中國村落,斥巨資按照其城市規劃新建了一個完全德式風格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當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和建築風貌的基調。
辛亥革命後,前清皇室貴族、舊臣高官遷居青島,在此策劃並實施癸丑復辟和丁巳復辟,但均遭失敗。1914年夏,日英聯軍對德國宣戰,德國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無暇東顧。於是,聯軍乘勢發起青島戰役,於11月7日攻佔膠州灣租借地,其後日本透過《二十一條》進行軍事統治,其勢力範圍承襲原租借條約規定的德租境域,11月26日設定隸屬於天皇的守備軍司令部。數萬日本人移民青島,並進行包括九大紗廠在內的投資,青島開始成為中國重要的輕紡工業基地。
1949年6月2日,華人民解放軍攻佔青島市區,青島市被降為山東省省轄市,郊區、屬縣悉數被劃出,境域大幅縮小至200餘平方千米。
歷史上很多國君出巡都喜歡來這裡的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講:
天時:青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受季風影響,處於副熱帶溼潤氣候到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的過渡狀態。
地理:青島位於中國海岸線的北部、膠東半島南側,西接廣闊腹地,近代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重視。
人和:琅琊地區,在古代是重要的地域性的軍事基地,以及經濟中心,人口來往頻繁,人文氣息濃厚。
琅琊臺,遺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鎮臺西頭村後琅琊台山上。想要了解琅琊臺有著怎樣的歷史,我們不妨看看青島市地區的歷史。
夏朝時,此地居民多為萊夷;商朝時,系萊國領地;西周時期,分屬萊、夷、莒、介等封國。春秋初期,系介、夷、萊等國屬地。前567年齊國滅萊國,今青島市多歸於齊國。齊國為防備外國侵犯,在其南部邊境修築千里長城,遺址今日尚存。
戰國時期,即墨成為齊國五都之一;琅琊是重要海港城邑,並以製陶聞名;前476年,齊吳兩國在琅琊海域發生中國史上首次海戰。
秦始皇曾三次巡幸琅琊郡,修建琅琊臺,派遣徐福東渡北韓、日本。曾為膠東王的劉徹在接掌皇帝職務後,多次巡幸琅琊、不其(音Bùjī,今城陽區),亦先後派人入海求仙。前70年,河南郡以東49郡國發生大地震,死6000餘人,琅琊城郭、琅琊臺、秦漢行宮、宗廟、港口全部毀壞;自此,琅琊衰敗,郡治外遷。
公元623年,膠西縣併入高密縣,置板橋鎮,該鎮商船往來頻繁,有著與東亞、南亞、西亞等地區的廣泛貿易,成為北方大港,也是朝廷對高麗用兵的軍需轉運站,經濟和軍事地位十分重要;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戰亂政權更替頻繁,板橋鎮及其周邊地區趨於蕭條。
宋朝時,經濟又繁榮起來,對外貿易發展較快;後因宋遼對峙,登州、萊州港封閉,板橋鎮成為北方唯一海上對外聯絡的口岸,也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臨海軍設置於此;板橋鎮在對與高麗和日本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其後宋金交惡,板橋鎮的貿易受到威脅,經濟趨弱;1142年,宋金協定設定海上貿易唯一的膠西榷場以互市互易,其下設定板橋鎮、張倉鎮等分榷場。
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開鑿膠萊運河,歷時2年修通了這條世界最早的地峽運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設定膠州、平度州。1372年,為防禦倭寇,在今靈山灣畔設立靈山衛,轄膠州所、夏河寨所、靈山衛本所;1374年,衛所官兵擊退倭寇並追至琉球,有力打擊了外來侵擾。明建文四年(1402年),鰲山衛在今即墨東部沿海設立,轄浮山所、雄崖所。1537年,朝廷疏浚膠萊運河,並開鑿馬濠運河,縮短了航程700餘里,促進了航運和商貿發展。1734至1735年,靈山衛和鰲山衛被裁撤,但諸多口岸因海防需要,仍為清軍駐泊之地。
1859年,塔埠頭和金家口設立釐稅局,在青島口和女姑口設立分局,兼管膠州灣一帶的港口貿易及徵稅事務。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島地區設立9個東海關分關、分卡或代辦處,監管進出港船舶和貿易稅收等事物,青島口街市逐步繁榮起來。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欲佔膠州灣,清政府急令口岸戒嚴調兵200人駐防青島口,事後隨即撤走。1891年,清政府決定在膠州設防,修建供海軍碼頭使用的木橋,即今日前海棧橋的前身;當年6月14日,清政府內閣頒發上諭,批准膠州設防,後被確定為青島城市建置的開始。次年,登州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建總兵衙門於青島村。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總兵率部趕赴遼東參戰,膠澳防務停滯。次年末,總兵回防膠澳,繼續修建防務工程,並修通至膠州的大路,青島口發展成為港口重鎮和海防要地。
1896年,俄國太平洋艦隊藉口越冬,駐泊膠州灣,試圖建立海軍基地,終未果;同年12月,德國正式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膠州灣被拒。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鉅野教案為藉口,出兵在青島灣登陸,並將其佔領。1898年3月6日,中德兩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租借膠澳及其周邊地區99年,建自由港、築山東鐵路,此舉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開創了先例。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令將在租借地內新建的市區設租借地首府,命名為“青島”;當月,中國劃界委員於希傑、彭虞孫與德方勘界委員羅紳達訂立潮平合同和邊界合同,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正式誕生。政府高價收購併拆除原來的中國村落,斥巨資按照其城市規劃新建了一個完全德式風格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當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和建築風貌的基調。
辛亥革命後,前清皇室貴族、舊臣高官遷居青島,在此策劃並實施癸丑復辟和丁巳復辟,但均遭失敗。1914年夏,日英聯軍對德國宣戰,德國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無暇東顧。於是,聯軍乘勢發起青島戰役,於11月7日攻佔膠州灣租借地,其後日本透過《二十一條》進行軍事統治,其勢力範圍承襲原租借條約規定的德租境域,11月26日設定隸屬於天皇的守備軍司令部。數萬日本人移民青島,並進行包括九大紗廠在內的投資,青島開始成為中國重要的輕紡工業基地。
1949年6月2日,華人民解放軍攻佔青島市區,青島市被降為山東省省轄市,郊區、屬縣悉數被劃出,境域大幅縮小至200餘平方千米。
歷史上很多國君出巡都喜歡來這裡的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講:
天時:青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受季風影響,處於副熱帶溼潤氣候到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的過渡狀態。
地理:青島位於中國海岸線的北部、膠東半島南側,西接廣闊腹地,近代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重視。
人和:琅琊地區,在古代是重要的地域性的軍事基地,以及經濟中心,人口來往頻繁,人文氣息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