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京不冷東京熱
-
2 # 用詩歌點亮生活
不同的國度,必然有不同的國情。中國男女比例失調,是根深蒂固的觀念造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九十年代計劃生育嚴管時期,有一對夫婦生了三個女孩,還東躲西藏生一個兒子。並在門上貼上告示:任憑風雨刮,房子由你扒,不生兒子不回家。如此鐵心必然有其社會因素,在農村沒有兒子公婆看不起,村鄰輕視。綜上種種原因,也就出現了外在因素干擾自然生育。有的花錢用B超進行鑑別,人人都想要兒子的心理作崇,才造成今天比例失調的局面。而日本基本是男主外女主內,沒有人為干擾因素,生育順其自然保持男女比例的平衡。
-
3 # 美日加居說
謝邀!日本過去確實重男輕女比較嚴重,嚴重到什麼程度呢?現舉一例:在日本新瀉縣的北方地區過去“買賣婦女,買賣兒童,溺殺嬰兒現象非常普遍”,女孩十來歲便被父母“賣身奉公”外出打工是農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大部分貧苦家庭女孩一生中的命運安排,像日本著名電視劇《阿信》 表現的就是和新瀉縣交匯的山形縣莊內地區的農民生活,裡面的主人公阿信被父母以一包大米作為“買賣條件”送出去“奉公”,給人家當保姆,看小孩,做零活。而“殺嬰”習俗也是以女嬰居多,這足以看出日本過去重男輕女陋習的嚴重程度……後來甚至到了明治維新以後這種重男輕女的問題依然如故,原因是男孩可以上戰場光宗耀祖……
到了日本侵略戰爭失敗以後,在美國駐日本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指導下制定了新憲法,史稱“和平憲法”以及隨後的經濟復甦,重男輕女的思想才逐漸改變。
之後日本的男女比例一直保持比較均衡,這從新嬰兒男女出生比例可見一斑:
日本新生兒男女出生比例基本維持在105比100的水平上下,如下圖所示
並且隨著年代的推移,日本女性在男女比例方面正逐漸高出男性,在100人當中女性已經從1989年的50.9人,上升到2011年的51.3人,見下圖
從以上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日本人男女比例還是比較平衡的。
回答最後一個問號,那麼為什麼日本男女比例比較平衡呢?一個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史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思想認識漸趨成熟;另一個是法律對嬰兒的平等保護,產前不允許以女嬰為名墜胎。這兩點也許是日本男女比例比較平衡的主邀原因吧?
人類,只要不“人為的加以干預”,男女比例也會自然調節。
-
4 # 主觀的科學家
好問題!
第一,日本人口結構其實是女多男少。日本人口統計數常態是女多男少,當然要重男輕女,提高男性人口數量。從資料上看,日本男性比女性少3百多萬,也就是說有3百多萬女光棍。2010年日本國勢調查資料,人口一億兩千七百萬,男性六千二百萬,女性六千五百萬。2018年,日本人口有所下降,人口一億兩千六百萬,男六千一百三十萬,女六千四萬七十萬。男女比例 基本維持在100:105的水平。來張最近日本總務省統計局釋出的2019年6月份調查資料。第二,日本人口自然繁衍,種族男女結構比較合理。日本沒有強制的計劃生育政策,不會因限制生育政策引發強烈選擇男女性別的行為。人口自然繁衍,對新增人口對性別平衡沒有不良影響,自然形成女性數量略多,種族繁衍能力強的結構。所以取消限制性政策,採取自然選擇就能保持男女平衡。日本主要的問題是少子高齡化,這個是生育意願受壓制引起的,暫不討論。第三,日本沒有嚴重的性別歧視,有良好的漢唐文化傳承。在日本,受到漢唐文化的影響,強調集團志向與家文化,提倡有序社會與"和"的精神。男人做好男人的事業,女人也有自己的舞臺。日本女性地位不低,並沒有遭受特別的性別歧視。老一代的人還記得日本在排球女將嗎,被稱為東洋魔女,那種精神狀態風靡一時。現在的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女性對生活方式選擇更加自主。所以良好的社會文化形態,對人口性別結構平衡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日本的確重男輕女,至今男子在日本社會仍然受重視,是經濟和家庭主力,女生在就業求學上面臨著諸多明的,暗的限制或制約。據國際機構調查,日本女性地位在全世界排名100多位,與日本發達國家的地位極不相稱。
不過,雖然重男輕女,但日本社會在生育之前,並沒有做出過多的性別干涉。是男是女,對於很多現代家庭而言,已經沒有那麼重要,大家都開開心心迎接寶寶的誕生。
另外,日本人生孩子,要麼不生,要麼就一般生2個及以上,在出生前,日本人家庭也沒有做過多的性別干涉,這也為男女平衡創造了一定的積極環境。
相反,在亞洲一些農村地方,過去長期以來,做過不少性別干涉。大家都更多渴望男孩,如果彩超判定是女孩,很可能就採取一些特別方式來處理對待。長此以往,生男孩的越來越多,生女孩的越來越少。性別就此就失衡了。
男女性別不平衡,將帶來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很多男子可能會因此難以找到物件。近年,東南亞婦女的拐騙和騙婚現象普遍,就與這個背景相關。
人類社會正在面臨嚴峻的人口問題,人口高齡少子化,性別不平衡,這將是影響人類社會未來發展走向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