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殖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廣大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近年來,隨著環保政策的日趨嚴格以及民眾消費升級的高漲,稻田養魚這一綠色環保的綜合種養模式越來越流行。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引導和推進稻田養魚新模式,稻田養魚將會越來越普遍。
現在稻田養魚物件已發展為適合稻田養殖的名、特、優、新水生經濟動物,包括草魚、團頭魴、鯉、鯽、羅非魚、鰱、鱅、革鬍子鯰、黃鱔、黃顙魚、泥鰍等魚類,牛蛙、美國青蛙、棘胸蛙等兩棲動物,河蟹、青蝦、羅氏沼蝦等甲殼動物,中華鱉等爬行動物,還有蓮、萍、茭白、菜、食用菌等農作物和禽類等種植與養殖相結合的生產方式。
可以說,稻田養魚的“魚”已發展為“漁”了。凡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汙染、排灌方便、旱季不涸、大雨不淹的稻田,才能進行種養結合生產。稻魚工程田能進行規模化的生產。稻魚工程田的建設應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營造較為良好的生態環境,供養殖生物棲息活動以及覓食之用;二是採取有效的防逃措施,如欄魚柵、河蟹和蛙類的防逃網、鱉的防逃牆等。
1加固田埂
養殖稻田的田埂必須加高、加固。放魚前,用開溝的泥土加高田埂至50~80 cm以上,並錘結夯實,不留空洞,防止大雨沖塌或黃鱔鑽洞逃逸。若作養殖特種水生經濟動物的長期打算,則可用石板、水泥板等建築材料護坡和圍欄,經久耐用。
2開挖溝凼
魚溝是魚類進入魚溜的通道,魚溜是田中較深的坑凼。設定魚溝、魚溜和田頭坑凼的目的是,緩解養殖動物在稻田施肥、施用農藥及曬田等與水稻栽培的操作矛盾,實施規範化稻田養魚,獲取稻魚穩產高產。
其作用為:
1、多蓄水,抗伏旱,每667 m2可多蓄水100~200 m3。
2、使魚類在水稻淺灌、曬田、施肥、撒農藥時,透過魚溝集中至魚溜棲息、躲避,有一個較為安全的場所。
3、當夏天水溫較高時,可在魚溜上搭設涼棚,棚上種植瓜豆,使魚類在魚溝、魚溜較深的水中避暑,抵禦高溫、伏旱。
4、可定點、定時在魚溝、魚溜中投餵飼料,便於餵養、觀察魚類在田中的生長動情況和管理。
5、便於防治病害,可以在魚溝、魚溜中進行藥物掛袋或藥物潑灑。
6、收穫時,透過放水使魚類經過魚溝進入魚溜集中,易於捕撈。
7、還可利用魚溝、魚溜培育大規格苗種,解決魚類苗種不足。方法為先將魚溜封閉起來,進行清野消毒後放入苗種,進行精養,待長到所要求的規格時,開啟封口,讓魚種進入大田飼養或捕起轉入其他養殖水域。
稻田插秧後即可開挖魚溝,魚溝要求四通八達,分佈均勻無盲道,設定數量和形式可根據田塊面積和形狀而定。
小田採用“十”字形、“井”字形、“田”字形或經緯線狀,長且寬的大田可挖成棋盤網格形的魚溝,魚溝寬35 cm、深35 cm或至硬底為止;溝的交叉處開挖寬70 cm、深85~100 cm的魚溜(魚窩)。魚溝、魚溜的面積佔稻田總面積5%~8%,面積小的稻田只開挖魚溜1個,面積大的稻田可開挖魚溜2個。若稻田養魚與田頭坑凼相結合則無需魚溜。
沿田埂周圍的魚溝,在靠田埂留下一行秧棵距離之內開挖。開溝挖出的秧棵都密植在靠田埂預留的一行秧棵間,開挖魚溜挖出的秧棵也移植其間,務使密植成“籬笆”狀。稻田插好秧後還要預留幾把秧苗于田的四周,以供密植成“籬笆”不足時補插。這種“籬笆”既可為魚溝遮蔭,又彌補了開挖魚溝、魚溜所佔的面積,還可在大雨漫埂時起防逃作用。
儘管田埂秧苗很密,但由於一邊是田埂,一邊是魚溝,通風良好,Sunny充足,稻禾長勢往往比中間還好,此即“邊行優勢”。這是稻魚共生增產稻穀必須採取的措施之一。壟稻溝魚即在稻田內起壟種稻,溝裡養魚。湖區低窪稻田進行稻魚輪作,種植一季中稻或晚稻,收割後進水淹茬放養魚種,這種稻田可建設成“回”字形稻田以利養魚。
3防逃設施
稻田養魚的進排水口一般設在稻田相對兩角的田埂上,可使稻田內水流均勻、通暢,一般進水口寬為30~50 cm,排水口為50~80 cm。進、排水口與寬溝或魚凼直接相通時,底面應高出溝或凼面10 cm。流水溝式稻田,進水口開在坑溝首端,寬15 cm,底儘量高出田面;排水口開在坑溝尾端,寬30 cm,底比田面高出6~10 cm。
稻田養魚的進排水口欄魚柵的寬為100 cm、高85 cm,用竹箔、化纖網片或金屬絲網片做成圓拱形,凸面迎向水流,孔隙為0.2 cm,既防魚外逃,又增加了過水麵積,有利於控制稻田的水位,免遭大雨漫埂。南方坑溝式稻–萍–魚養殖,要求在排水口處設定三層欄柵,裡外兩層用竹片編制,作用是欄汙、欄萍,中層為欄魚柵,用鐵絲或塑膠網片製作,並用木框固定。
稻田養蟹和稻田養鱉,要建築防逃牆,多采用磚石結構,在田埂土下50~60 cm築起比田面高出60~70 cm左右的全封閉牆,牆頂用玻璃板平鋪向內伸出15~20 cm。亦有采用塑膠板、薄鐵皮及玻璃鋼瓦設定防逃牆。稻田養殖牛蛙、美國青蛙等蛙類,應設防逃網,因為蛙類跳躍能力強,容易逃逸。防逃網一般用各種麻線、錦綸、聚乙烯等材料製成,網高1.5~2.0 m;底部埋入田埂內以土壘實,每隔3.0~5.0 m處栽一木樁或竹竿,用於固定和拉直防逃網,木樁要釘入田埂內50 cm左右,才能防止倒伏。
稻田養殖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廣大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近年來,隨著環保政策的日趨嚴格以及民眾消費升級的高漲,稻田養魚這一綠色環保的綜合種養模式越來越流行。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引導和推進稻田養魚新模式,稻田養魚將會越來越普遍。
現在稻田養魚物件已發展為適合稻田養殖的名、特、優、新水生經濟動物,包括草魚、團頭魴、鯉、鯽、羅非魚、鰱、鱅、革鬍子鯰、黃鱔、黃顙魚、泥鰍等魚類,牛蛙、美國青蛙、棘胸蛙等兩棲動物,河蟹、青蝦、羅氏沼蝦等甲殼動物,中華鱉等爬行動物,還有蓮、萍、茭白、菜、食用菌等農作物和禽類等種植與養殖相結合的生產方式。
可以說,稻田養魚的“魚”已發展為“漁”了。凡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汙染、排灌方便、旱季不涸、大雨不淹的稻田,才能進行種養結合生產。稻魚工程田能進行規模化的生產。稻魚工程田的建設應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營造較為良好的生態環境,供養殖生物棲息活動以及覓食之用;二是採取有效的防逃措施,如欄魚柵、河蟹和蛙類的防逃網、鱉的防逃牆等。
1加固田埂
養殖稻田的田埂必須加高、加固。放魚前,用開溝的泥土加高田埂至50~80 cm以上,並錘結夯實,不留空洞,防止大雨沖塌或黃鱔鑽洞逃逸。若作養殖特種水生經濟動物的長期打算,則可用石板、水泥板等建築材料護坡和圍欄,經久耐用。
2開挖溝凼
魚溝是魚類進入魚溜的通道,魚溜是田中較深的坑凼。設定魚溝、魚溜和田頭坑凼的目的是,緩解養殖動物在稻田施肥、施用農藥及曬田等與水稻栽培的操作矛盾,實施規範化稻田養魚,獲取稻魚穩產高產。
其作用為:
1、多蓄水,抗伏旱,每667 m2可多蓄水100~200 m3。
2、使魚類在水稻淺灌、曬田、施肥、撒農藥時,透過魚溝集中至魚溜棲息、躲避,有一個較為安全的場所。
3、當夏天水溫較高時,可在魚溜上搭設涼棚,棚上種植瓜豆,使魚類在魚溝、魚溜較深的水中避暑,抵禦高溫、伏旱。
4、可定點、定時在魚溝、魚溜中投餵飼料,便於餵養、觀察魚類在田中的生長動情況和管理。
5、便於防治病害,可以在魚溝、魚溜中進行藥物掛袋或藥物潑灑。
6、收穫時,透過放水使魚類經過魚溝進入魚溜集中,易於捕撈。
7、還可利用魚溝、魚溜培育大規格苗種,解決魚類苗種不足。方法為先將魚溜封閉起來,進行清野消毒後放入苗種,進行精養,待長到所要求的規格時,開啟封口,讓魚種進入大田飼養或捕起轉入其他養殖水域。
稻田插秧後即可開挖魚溝,魚溝要求四通八達,分佈均勻無盲道,設定數量和形式可根據田塊面積和形狀而定。
小田採用“十”字形、“井”字形、“田”字形或經緯線狀,長且寬的大田可挖成棋盤網格形的魚溝,魚溝寬35 cm、深35 cm或至硬底為止;溝的交叉處開挖寬70 cm、深85~100 cm的魚溜(魚窩)。魚溝、魚溜的面積佔稻田總面積5%~8%,面積小的稻田只開挖魚溜1個,面積大的稻田可開挖魚溜2個。若稻田養魚與田頭坑凼相結合則無需魚溜。
沿田埂周圍的魚溝,在靠田埂留下一行秧棵距離之內開挖。開溝挖出的秧棵都密植在靠田埂預留的一行秧棵間,開挖魚溜挖出的秧棵也移植其間,務使密植成“籬笆”狀。稻田插好秧後還要預留幾把秧苗于田的四周,以供密植成“籬笆”不足時補插。這種“籬笆”既可為魚溝遮蔭,又彌補了開挖魚溝、魚溜所佔的面積,還可在大雨漫埂時起防逃作用。
儘管田埂秧苗很密,但由於一邊是田埂,一邊是魚溝,通風良好,Sunny充足,稻禾長勢往往比中間還好,此即“邊行優勢”。這是稻魚共生增產稻穀必須採取的措施之一。壟稻溝魚即在稻田內起壟種稻,溝裡養魚。湖區低窪稻田進行稻魚輪作,種植一季中稻或晚稻,收割後進水淹茬放養魚種,這種稻田可建設成“回”字形稻田以利養魚。
3防逃設施
稻田養魚的進排水口一般設在稻田相對兩角的田埂上,可使稻田內水流均勻、通暢,一般進水口寬為30~50 cm,排水口為50~80 cm。進、排水口與寬溝或魚凼直接相通時,底面應高出溝或凼面10 cm。流水溝式稻田,進水口開在坑溝首端,寬15 cm,底儘量高出田面;排水口開在坑溝尾端,寬30 cm,底比田面高出6~10 cm。
稻田養魚的進排水口欄魚柵的寬為100 cm、高85 cm,用竹箔、化纖網片或金屬絲網片做成圓拱形,凸面迎向水流,孔隙為0.2 cm,既防魚外逃,又增加了過水麵積,有利於控制稻田的水位,免遭大雨漫埂。南方坑溝式稻–萍–魚養殖,要求在排水口處設定三層欄柵,裡外兩層用竹片編制,作用是欄汙、欄萍,中層為欄魚柵,用鐵絲或塑膠網片製作,並用木框固定。
稻田養蟹和稻田養鱉,要建築防逃牆,多采用磚石結構,在田埂土下50~60 cm築起比田面高出60~70 cm左右的全封閉牆,牆頂用玻璃板平鋪向內伸出15~20 cm。亦有采用塑膠板、薄鐵皮及玻璃鋼瓦設定防逃牆。稻田養殖牛蛙、美國青蛙等蛙類,應設防逃網,因為蛙類跳躍能力強,容易逃逸。防逃網一般用各種麻線、錦綸、聚乙烯等材料製成,網高1.5~2.0 m;底部埋入田埂內以土壘實,每隔3.0~5.0 m處栽一木樁或竹竿,用於固定和拉直防逃網,木樁要釘入田埂內50 cm左右,才能防止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