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城說歷史

    在甲午戰爭以前,日本就提出了動議的要求,並且就很好的盤算過,中國有多大可能會同意以及不同意。日本很大可能是想讓中國同意,但是據日本外交官的推測,中國是不會同意的。

    什麼原因造成中國不同意?假如中國同意動議要求,就是中國和日本一起來改造北韓,這就說明了中國會放棄對北韓的主張權,但這是中國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因此從反面看中國會不同意。這些都是日本方面所盤算好的,主要目的想看看李鴻章如何來處理。

    從國家上來講,北韓是中國的一個藩國,進而導致李鴻章沒有同意日本的動議要求。因此日本開始對中國提出質疑,說中國的做法不對,更進一步的說在國際上是不負責任的,相對於世界各國來講,就會認為北韓以後存在著危險。

    儘管有這種原因的存在,李鴻章還是沒有同意動議要求,就造成了日本在1894年6月份,就開始調動軍隊大力的推進北韓以及登陸,相應的促使中國的軍隊不敢動。主要是李鴻章想透過外交方式,讓世界上各個國家來勸日本放棄自己的做法;再者李鴻章想躲避日本,此時北韓已經比較穩定了。

    當到7月份的時候,中國開始發現日本已經在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可是再想調軍隊去北韓就比較難了。因為當時日本的海軍已經全線出動了,對整個海域進行了控制,也大規模的登陸北韓了,最後就開始進行應戰的方略。

    從上述來看,李鴻章在進行增援的時候,就運用非常重要的戰略方式,也說明了李鴻章從軍事也是一個比較厲害的角色,也是一個寧死不屈的人。

    李鴻章在呼叫兵力的時候,沒有呼叫自己的運兵船,而是租用了英國的運兵船。

    為什麼要租用英國的運兵船,而不用自己的。主要是想亮出自己的勢力,再者日本和英國是盟軍,用英國船運送兵力,想著日本不會為難英國船,這樣就可以順利的把兵力運送到北韓,這應該是李鴻章當時的想法。也看出了李鴻章極具富有戰略的才能,想借助英國與日本是盟軍的優勢來運兵,如果要是日本想找事,就有英國出面,這樣英國也會捲進來,相應的日本與英國肯定會有所較量,這種情況下,中國就可以旁邊觀望,真是一石二鳥的策略。

    可是這樣事情沒有那麼順利,才開始運送的幾批都沒有問題。但是在7月25號的時候,日本開始在海上發生了衝突。當時這條船上沒有如何有用的防備器械,運兵船上計程車兵大多都不會水性。儘管面臨這樣的情況,中國始終不會向日本投降的,這是我們中國骨子裡就有的東西,就是寧死不屈。透過這些彰顯出了李鴻章是一個愛國英雄,誓死捍衛主權。

    品史公曰:中國從宋朝以來,就沒有說有“投降”兩個字的,也就是寧死不降的原則;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依然做出了不降的決策,從而反映了華人的骨氣所在。

    參考文獻:

    《中國近代史》

    文:長城品史

  • 2 # 歷史走廊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使自己成為了一個資本主義強國。但是日本的野心家把中國,亞洲,甚至世界吞下的思想,讓日本國走向了向外擴張,自取滅亡的道路。

    1873年,日本把中國的藩屬國琉球滅國,據為己有。清朝政府在內亂外侵的情況下,沒有對琉球的出兵請求給與正確對待。這樣的聽之任之從而使日本國對外侵略的路越走越快!

    甲午戰爭前,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和外教大臣深得慈禧信任,對日政策全由李鴻章一人定奪!這是當時的國家體制所決定的。

    1884年12月,北韓國內親日派發生判亂,中國清朝政府派袁世凱領兵平亂。這就是"甲申政變"。"甲申政變是在日本的支援下進行的,這樣就更加深了中日之間的矛盾。為消除矛盾,1985年4月18日,伊藤博文在天津和李鴻章達成協議:將來北韓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這就更加強了日本對北韓的主動權。中國在北韓的利益也隨之消弱。當時的清朝政府對藩屬國的關係已經無力顧及。

    李鴻章作為中國的最高代表,沒看透日本的國家侵略本質。也許是開透了,但他深知清朝對藩屬國的管控能力。

    北韓作為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個跳板,是必許要拿下的。日本時時刻刻都在謀劃,準備。

    李鴻章當時綜合考慮,實行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當時北韓不止在日本的利益範圍,就連英國,俄國都虎視眈眈。

    當然,清朝政府,李鴻章也是作過一些努力的。比如努力發展海軍,爭取強大自己。發展工業,爭取富強。但這還是沒有敢上日本侵略的步伐。

    1894年春,北韓各地東學黨起義,給中國和日本出兵北韓提供了機會,北韓政府希望清朝政府出兵鎮壓,日本國也希望清朝政府出兵,那樣日本也就有了出兵的理由。當中、日都出兵北韓的時候,北韓的內亂又戲劇性的平定。當然,中日軍隊,中日關係,中日利益都在北韓放大。在中國希望先撤兵,後議北韓內政。而日本要共同改革北韓內政,再撤兵。這樣就出現了矛盾。李鴻章決定還是要俄、英調解。在調解的過成中,俄、英,先後給日本亮出底牌:只要日本不侵犯俄、英的在朝利益,俄、英保持中立。這樣,日本就堅定了和中國開戰的決心,並制定了完善的策略。

    時過境遷,水落石出,現在看來李鴻章的政策在當時時不得以而為之,是有當時的國情決定的。而我們現在更要吸取教訓,努力發展,強大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長時間艾灸一次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