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滿堂裝飾設計
-
2 # 孝親尊師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這句話好理解,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聚的地方,乃是由於他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我們經常聽到的,"人民公僕",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就是因為"善下",而成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意思是: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
是以聖人處上,而名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意思是: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害怕。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擁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道德經》的可貴之處在於可以用於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是指導從政人員,要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人民才能擁戴他,這句話不是句口號,而是要去實行;
另外一方面,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也可以用到,記得有句話叫做"如果你知道去哪,世界都會為你讓路"我當時就很認真地琢磨了這句話,現在學了《道德經》,就知道這句話是個偽命題,應該是改成"如果你幫助多少人,多少人就會成就你",只有真正的,把別人的問題當做自己的問題,去解決的時候,別人才會願意信任我們,追隨我們!
-
3 # 好玩的國學
老子的貴柔、不爭和無為的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所謂的“道”,在老子看來,是先於天地而生的,它無形無色無味,你看不到摸不到聞不到,但它卻是天地發生的根據,是天地萬物執行的源動力,是支配一切的存在。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規律。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有三種東西最寶貴,一是天,二是地,三是人。這些都是受到道的支配。道是無形的,也是無為的,你看道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作為,但是天地山川、江河湖海、花鳥蟲魚、人世間的種種,都在執行。也就是說,道用無為的形式,促進了萬事萬物的有為,這種無為的規律叫做道,有為的形式叫做德。是道的具體體現。
既然道是無為的,那麼作為受到道的支配作用的人,也要無為,然後才能有所為。
所以,在人生的價值觀上,老子崇尚柔軟柔弱,你不要一天到晚金剛怒目的樣子,而是要像水一樣,隨意東西包容一切,在至柔之中體現你生命的活力。在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價值觀上,老子崇尚順應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統治者要順應自然順應民意,不要一天到晚指揮這,指揮那,用有形之手去擾亂清淨的社會生活。老子崇尚的是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狀態。老子把這種清靜無為的統治方針叫做治大國如烹小鮮。
這種人生價值觀和社會治理的價值觀,就集中體現在《道德經》第六十六章中:
老子說: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翻譯成現代文的話,老子說,你看自然界百川歸海,而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那是因為江海處在低下的地方,海拔低的地方,正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在政治的治理上,也是這個道理。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你就不能爭先,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在另外的地方,老子還說了管理者管理人民的幾種境界,可以拿來與這段話作對比。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意思是說: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閒。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這是本章中,老子闡述的政治思想,其核心就是無為而治。
當然,在本章中,我們更多地看到老子的不爭與貴柔的思想。老子認為,人生還是要柔軟一些的,這樣生命才能長久。老子認為,人生越柔軟,其實生命才越有力量。水那麼柔軟,但它能包容一切,也能沖毀破壞一切,而那些堅硬的東西,一般都是要死亡的狀態。人死了,身體是僵硬的,小草死了,身體是乾枯的,而那些生機勃勃的東西,都是柔軟的。所以作為人來說,我們也要學會柔軟。這是老子的貴柔思想。正是在貴柔思想的指導下,老子才提倡不爭。你要是與別人爭,別人就會出來和你爭,無論你打敗多少人,最終還是會失敗。因為按照老子的矛盾互相轉化的原理,你在最牛逼最得意的時候,往往是你走向失敗衰落的開始,因此,在人生觀上,老子強調不爭的道理。
-
4 # 國富民強國泰民安
本章透過“道”的幾個基本理念“水”、“下”、“谷”來說明“不爭之德”。“不爭”是“無為”的基本精神。“無為”及“不爭”其實只是不去爭奪世俗的功名利祿等等世人都想要的東西,不去逃避那些人人厭惡的卑賤低微、挫折磨難,而不是徹底地放任自己。“不爭”的目的是為了“利萬物”——也包括利自己。正是因為“不爭”,所以只能“處下”,因為“上”是人人都想“爭”的。
-
5 # 露趣九川
本章透過“道”的幾個基本理念“水”、“下”、“谷”來說明“不爭之德”。“不爭”是“無為”的基本精神。“無為”及“不爭”其實只是不去爭奪世俗的功名利祿等等世人都想要的東西,不去逃避那些人人厭惡的卑賤低微、挫折磨難,而不是徹底地放任自己。“不爭”的目的是為了“利萬物”——也包括利自己。正是因為“不爭”,所以只能“處下”,因為“上”是人人都想“爭”的。
-
6 # YLYH6688
道德經,就是老祖宗交給我們的瑰寶,教我們做人,做事,在社會上怎樣生活,也教會我們如何保持高尚情操,這樣的書經得住時間,歷史的薰陶,永遠都不過失。
-
7 # 禪悟淨慧
道德經的解讀和啟發,首先得看看原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後也,是以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解釋為,江海因彙集成為百川河流的王,是因為它善於處下,才能成為百川之王。聖人要得到人民的推崇,在言行上對人民謙和謙下,要引導人民,必須把自己放到人民後面。雖然他地位高居在上,人民不感到負擔沉重。他走在前面,人民並不會感到他構成妨礙。他得到了天下人民永不厭氣和真心擁護,因為他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和他相爭。
啟發;愛包含善良慈悲,去愛世間萬物,心存善念,看待一切生命都是艱難的,包括花草樹木在內,只要活著就有它辛酸苦辣的一面。應以慈悲心態和大家和睦相處,相互理解,心靜了事就少了,愛多了計較就少了。愛不能氾濫,愛和規矩相得益彰。
厚德載物,德行是一個人的標誌,培養良好的文化素質,懂得取捨。為未來打下好的基礎,善良,博愛,慈悲,捨得,德行,這些具備了,我們就能利於不敗之地,就能成就夢想。
-
8 # 楊章林555
原文
譯:
之所以所有的河流都“投奔”廣闊的大海,是因為它海拔最低,所以所有的河都流向它。因此,有政治才能的人,想要統治人民,必須制定出老百姓心嚮往之的政策;想要成為人們的領頭人,必須(先考慮大眾的生存)把個人得失放在後面。因此統治者雖然·高居廟堂之上,而百姓卻能輕輕鬆鬆地過日子,在他的帶領下老百姓不擔驚受怕。於是大眾都心甘情願跟隨他而不反對。因為他事事為大眾著想,所以普天之下沒有對手。
①江海:海。百谷王:所有河流匯集的地方。
②聖人,統治者。上民,領導人民。言,政策。
④前,領導。害,反抗。⑤推,追隨。
分析:
比喻是《道德經》中用得比較廣泛的修辭手法,在這一章,老子把聖人喻作大海。大海容納百川,是所有河流義無反顧的聖地,所以老子把它稱作“百谷王”。聖人包容所有的人,殿堂是人心向往的地方,所以成了人們的領袖。
答:
在這裡老子可能要告訴我們,要有所建樹必須要有包容心,像大海一樣容納百川,當“百谷王”。領頭人,要從大眾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
-
9 # 谷之樸
上一章講述不以智治國。本章講述要以民心治國。核心是天下樂推而不厭。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善下之,如江海成百谷王,做到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在老百姓面前滿懷謙卑,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二是不爭,做到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也就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帶頭人,老百姓負擔不重,壓力不重,利益不受侵害。這樣的帶頭人,民心自然如流水爭相歸附,自然就天下樂推,自然就天下莫能與之爭。
回覆列表
道德經就是老祖宗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告戒後人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人應該要以善良以合為貴,人以善為本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