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竹ZLZ

    我認為是傳統,關於糟粕的問題不在這種傳承上體現。如果你真心喜歡相聲就會知道侯寶林馬三立,他們從小賣藝擺攤把相聲弄成了一種藝術,再發展有了曲藝的傳承,作為郭德綱是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又與現實生活結合,他還會按老的方式擺枝收徒,除了穿著長衫大褂,他依然保留下了傳統的傳承方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拜師“文化”形式,如果都論到糟粕這兩個字裡的話,那糟粕的事情多了去了。什麼老話兒說、什麼俗話說、什麼文革時期的“高跟鞋”、什麼過去把藝人叫“戲子”,糟粕都是存在的,為什麼要單拿郭先生收徒算做“糟粕”?我肯定的回答:應該算是傳統儀式,跟糟粕不沾邊。如果是糟粕?國家也不允許❎。就像北京人特別是老字輩的人們,我們管年齡大的人稱呼為“您”亦是尊重別人的意思,你能說“您”的使用是糟粕?在曲藝界中都有傳統的拜師形勢,何必拿郭德綱的相聲收徒刺字說話兒?(第三圖/本山大叔收徒圖片)

  • 2 # 清風152560044

    舊社會把孩子送去學藝,實際上和賣給大戶人家當丫鬟奴才,用郭德綱自己的話說,過去人學藝首先都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要當藝術家。是一個家庭孩子多實在是養活不了了,送給大戶人家和曲藝班子班主,混口飯吃求個活命。

    班主管你吃穿,教你學藝,你就要給班主幹活,就像欒雲平給郭德綱開車,餵狗,打掃衛生一樣,一邊給班主幹活,一邊跟著學藝。

    學完了,可以出師了,再給班主白乾三年,掙錢還債,其實也就是贖身。這之後,學徒才算是有了人身自由。留在班子裡算是臺柱子,要多給錢。不想幹了,嫌這個廟太小,舞臺也太小了,換個大一點的,想自立門戶,也可以。

    在這個意義上,才有郭德綱和馬未都,老梁什麼的那些人說的那個概念,也就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徒關係是一層,父子關係是另一層,其實本質上就是主僕關係。

    所以,在曹雲金和郭德綱2016年撕起來的時候,兩個人說的完全是兩套邏輯。曹雲金為什麼要拿出那個發票呢?他就是想證明,他當初拜在郭德綱門下學藝,是交錢學藝,跟上90年代社會上出現的那種明星辦的私人藝校沒什麼本質區別,不是籤的以前那種賣身契。

    而現在還用那套倫理說話的人,無非是打著傳統的幌子來忽悠人。就像周星馳的電影裡,要用明朝的尚方寶劍斬清朝的官一樣,這些人無非也是在用封建社會那一套倫理道德要求現在的人。

    而趙本山和“徒弟”們並不是這種封建的人身依附關

    系,而是正宗的僱傭關係。所有的“徒弟”都是本山傳媒的簽約演員,有勞動合同。郭班主這套屬於封建師徒制,師徒之間是人身依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起源於西漢的“送故”制度,為何會在魏晉時期如此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