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後期,隨著政權力量的衰弱,基層的社會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政權的駕馭能力,土地兼併劇烈、奴隸和流民問題已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並動搖了政權的統治基礎。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統治者與平民幾乎演化為敵我雙方,帝國的統治危機日益加深。漢平帝即位以後,王莽以大司馬大將軍身份輔政,權勢日益膨脹,最終在公元8年取代漢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從此開始了他託古改制的一頁。
王莽改制是其代漢後,為緩和西漢末年以來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等等,而這一切改革均以《周禮》為依據,故一直以來對於王莽改革的認定多認為這是一次復古運動。但王莽的改制未能減緩歷史前進的車輪,他針對當時的社會矛盾所做的嘗試,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起義新朝隨之滅亡。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西漢孝元王皇后之侄。王氏家族成員當時以外戚身份炙手可熱,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後期最顯赫的家族。族中高官林立,生活奢靡,唯獨王莽一人獨守清靜,生活簡樸,為人謙恭,且勤勉好學,隨陳參學習《孝經》,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禮賢下士,對內孝敬叔伯,成為當時的道德楷模,幾乎具備了儒家規範中一切美德,可見其受儒家思想影響之深,恰是這一因素直接影響了其後來執政所採取的一切方針。
西漢末王莽以外戚故,屢次出任大司馬,公元前1年主政,擁立漢平帝即位,被封為安漢公。漢平帝感其擁戴之功,立其女為皇后,平帝死後兩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開展中國歷史上最理想化的改制。王莽的改革涉及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對其歸納總結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幣制改革:公元7年王莽開始幣制改革,鑄錯刀、契刀、大錢三種錢幣,與西漢原來通行的五銖錢同時流通。公元9年,廢錯刀與五銖錢,另鑄小錢值一,與大錢五十並行,並禁止銅、炭的開發和交易,防止盜鑄。二年,改以金、銀、龜、貝、銅、布為貨幣,稱之為寶貨。公元20年又廢除所有舊幣,改行貨布、貨泉兩種。頻繁的幣制改革,直接導致幣制紊亂,錢幣的朝令夕改,引發社會物價的失控,商品交易的遲滯以及社會經濟嚴重混亂,很大程度上引發社會的動盪不安,這成為王莽新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王莽幣制改革的失敗,使市場失去了對貨幣的信任,商品貿易迴歸到最原始的狀態,實物交易重新抬頭,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的倒退。
政治制度改革:王莽嚴格依據《周禮》將新朝的官名、官制、郡縣名和行政區劃做了全面調整,恢復了五等爵制。如改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少府為共工,郡太守為大尹,縣令長為宰等等對整個官制系統做了全面調整。在行政區劃上先據《堯典》分天下為十二州,後又據《禹貢》改為九州,地理名稱頻繁改變,甚至有經過五六次轉換後恢復原名,這些改革是王莽儒家思想烙印的深刻體現,它本身並非針對社會矛盾開展,僅表現王莽個人理想的實現,然而卻起到了強烈的負面作用。整個國家行政區劃隨之混亂,政權的行政系統幾乎陷於癱瘓,更重要的是朝令夕改,嚴重弱化了皇權的尊嚴。
“王田令”的頒行:王田令規定的內容與上古時期所謂井田制相似,其核心思想就是對“普天之下,莫非王”的堅持,這是一種理想化的限田與均田措施。這一政策的出臺,是針對西漢以來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所採取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他把西漢儒學之士的夢想變為現實。改奴隸稱謂為“私屬”,嚴格限制了奴隸的買賣,堵塞了農民淪為奴隸的渠道,他一方面對奴隸群體表示同情,並解放了大批奴隸,同時,又以違法抄沒及連坐的方式將大批平民沒為官奴隸。
總的來看,王莽代漢及改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西漢後期,社會矛盾已然相當激化,力挽狂瀾本非易事。王莽作為一個徹底的儒家學者,為鞏固新朝政權,以《周禮》為宗,自然有其本身學術原因,託古改制也是他減小推行阻力的一種想,他頒佈的一系列措施,在許多方面還是值得肯定的。
這些改革,雖然多為針對當時的社會矛盾而發,然因其過於理想化,忽略政策可行性問題而均告流產。土地改制和奴婢私屬,在貴族、豪強的反對下,最初就無法實行;評定物價權掌握在貴族官僚手中,更為他們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創造契機。幣制多次改革,錢幣質量每況愈下,錢越改越小,幣值卻越改越大,這一不合理的做法無疑使百姓喪失對貨幣的信任。這種復古改制,不但受到農民反對,連諸多中小地主也不支援。他性情狂躁,輕於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也是最終導致其改制失敗的原因。
轟轟烈烈的改革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帝國統治基礎搖搖欲墜這時王莽為緩解國內矛盾,轉移視線,又對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發動戰爭,這一來又激發了與匈奴、西域、西南各部族之間的矛盾,內憂已經使王朝難以維繫,外患接踵而至。戰爭對人力、物力的消耗促使其不得不徵用民夫,加重捐稅,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為了維持戰爭,又縱容殘酷的官吏,對平民加重刑罰,終於在公元17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新朝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也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新莽政權倒臺,他所推行的改制也隨之煙消雲散。
西漢後期,隨著政權力量的衰弱,基層的社會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政權的駕馭能力,土地兼併劇烈、奴隸和流民問題已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並動搖了政權的統治基礎。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統治者與平民幾乎演化為敵我雙方,帝國的統治危機日益加深。漢平帝即位以後,王莽以大司馬大將軍身份輔政,權勢日益膨脹,最終在公元8年取代漢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從此開始了他託古改制的一頁。
王莽改制是其代漢後,為緩和西漢末年以來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等等,而這一切改革均以《周禮》為依據,故一直以來對於王莽改革的認定多認為這是一次復古運動。但王莽的改制未能減緩歷史前進的車輪,他針對當時的社會矛盾所做的嘗試,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起義新朝隨之滅亡。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西漢孝元王皇后之侄。王氏家族成員當時以外戚身份炙手可熱,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後期最顯赫的家族。族中高官林立,生活奢靡,唯獨王莽一人獨守清靜,生活簡樸,為人謙恭,且勤勉好學,隨陳參學習《孝經》,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禮賢下士,對內孝敬叔伯,成為當時的道德楷模,幾乎具備了儒家規範中一切美德,可見其受儒家思想影響之深,恰是這一因素直接影響了其後來執政所採取的一切方針。
西漢末王莽以外戚故,屢次出任大司馬,公元前1年主政,擁立漢平帝即位,被封為安漢公。漢平帝感其擁戴之功,立其女為皇后,平帝死後兩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開展中國歷史上最理想化的改制。王莽的改革涉及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對其歸納總結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幣制改革:公元7年王莽開始幣制改革,鑄錯刀、契刀、大錢三種錢幣,與西漢原來通行的五銖錢同時流通。公元9年,廢錯刀與五銖錢,另鑄小錢值一,與大錢五十並行,並禁止銅、炭的開發和交易,防止盜鑄。二年,改以金、銀、龜、貝、銅、布為貨幣,稱之為寶貨。公元20年又廢除所有舊幣,改行貨布、貨泉兩種。頻繁的幣制改革,直接導致幣制紊亂,錢幣的朝令夕改,引發社會物價的失控,商品交易的遲滯以及社會經濟嚴重混亂,很大程度上引發社會的動盪不安,這成為王莽新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王莽幣制改革的失敗,使市場失去了對貨幣的信任,商品貿易迴歸到最原始的狀態,實物交易重新抬頭,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的倒退。
政治制度改革:王莽嚴格依據《周禮》將新朝的官名、官制、郡縣名和行政區劃做了全面調整,恢復了五等爵制。如改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少府為共工,郡太守為大尹,縣令長為宰等等對整個官制系統做了全面調整。在行政區劃上先據《堯典》分天下為十二州,後又據《禹貢》改為九州,地理名稱頻繁改變,甚至有經過五六次轉換後恢復原名,這些改革是王莽儒家思想烙印的深刻體現,它本身並非針對社會矛盾開展,僅表現王莽個人理想的實現,然而卻起到了強烈的負面作用。整個國家行政區劃隨之混亂,政權的行政系統幾乎陷於癱瘓,更重要的是朝令夕改,嚴重弱化了皇權的尊嚴。
“王田令”的頒行:王田令規定的內容與上古時期所謂井田制相似,其核心思想就是對“普天之下,莫非王”的堅持,這是一種理想化的限田與均田措施。這一政策的出臺,是針對西漢以來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所採取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他把西漢儒學之士的夢想變為現實。改奴隸稱謂為“私屬”,嚴格限制了奴隸的買賣,堵塞了農民淪為奴隸的渠道,他一方面對奴隸群體表示同情,並解放了大批奴隸,同時,又以違法抄沒及連坐的方式將大批平民沒為官奴隸。
總的來看,王莽代漢及改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西漢後期,社會矛盾已然相當激化,力挽狂瀾本非易事。王莽作為一個徹底的儒家學者,為鞏固新朝政權,以《周禮》為宗,自然有其本身學術原因,託古改制也是他減小推行阻力的一種想,他頒佈的一系列措施,在許多方面還是值得肯定的。
這些改革,雖然多為針對當時的社會矛盾而發,然因其過於理想化,忽略政策可行性問題而均告流產。土地改制和奴婢私屬,在貴族、豪強的反對下,最初就無法實行;評定物價權掌握在貴族官僚手中,更為他們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創造契機。幣制多次改革,錢幣質量每況愈下,錢越改越小,幣值卻越改越大,這一不合理的做法無疑使百姓喪失對貨幣的信任。這種復古改制,不但受到農民反對,連諸多中小地主也不支援。他性情狂躁,輕於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也是最終導致其改制失敗的原因。
轟轟烈烈的改革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帝國統治基礎搖搖欲墜這時王莽為緩解國內矛盾,轉移視線,又對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發動戰爭,這一來又激發了與匈奴、西域、西南各部族之間的矛盾,內憂已經使王朝難以維繫,外患接踵而至。戰爭對人力、物力的消耗促使其不得不徵用民夫,加重捐稅,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為了維持戰爭,又縱容殘酷的官吏,對平民加重刑罰,終於在公元17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新朝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也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新莽政權倒臺,他所推行的改制也隨之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