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15180528483

    表示整個白天(晝 )、表示十二個月(年 )、表示傍晚(夕 )。會意。字從旦,從盡省。“旦”指“日出”。“盡”本指“尺寸度量到頭”,引申為“度量到光陰終點”(古有“一寸光陰一寸金”之說)、“度量到日落”。“盡”與“旦”聯合起來表示“從日出到日落的一段光陰”。本義是白天,與“夜”相對。年,漢語常用字,讀作nián,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年成,五穀成熟,引申為一年的收成、年紀、年節、年代、每年的等義,又是時間單位,指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次所需的約365又1/4太陽日的週期。夕,是根據象形之法而造的一個漢字,甲骨文“夕”與“月”的字形相同,皆像初月形,金文稍簡而區別於“月”,篆文文字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夕”。就其形說為“月”,就其時說為“夕”。夕的本義是“日落,傍晚。”擴充套件資料:一、年年,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的“年”字,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穀的象形,下部是一個彎著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二者合起來像人負禾之形,表示豐收、收穫等義,“人”也兼表聲。金文中“年”字的形狀跟甲骨文中的很相似,只是下垂的穀穗更明顯,人的腰也更彎,稍微有點變化的是人與禾連在一起。發展到小篆階段,篆文整齊化,“年”下部的“人”訛變為“千”,“年”由此轉化為形聲字,禾形,千聲。其隸書字形,“禾”最後兩筆以及“千”的第一筆,都變成了直線。隸變後楷書寫作“秊”。俗作“年”。最初“人”頭頂著“禾”的樣子,徹底消失了。如今規範化,以“年”為正體。“夕”與“月”同源,後來分化。甲骨文、金文將“月”的字形減去一短豎指事符號,表示月上黃昏,月光不明。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書略有所變形。造字本義:月亮初顯的黃昏。日初出為“朝”;月初出為“夕”;月高人靜為“夜”。意思是“白天”。字的上部是“聿”,就是筆;下部是“日”和一些線條,表示對日出和日落的一段時間劃個界限,也即晝夜之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粒子有多少種,是一種還是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