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805937505495

    一、紫陶壺內部和外部的黑色為什麼不一樣?

    在原料相同的情況下,建水紫陶燒製後成品的顏色主要由燒製時窯內的氛圍決定。

    建水紫陶的燒製方式並不神秘,稍微瞭解建水紫陶的朋友都知道:氧化燒製呈赭紅色,強還原燒製呈黑色,弱還原燒製呈色介於赭紅色和黑色之間,混合氛圍燒製呈各種窯變色。

    無論什麼樣的燒製氣氛下,成品表面都會形成一層厚度約1毫米的火皮。最後打磨時,將火皮磨掉,才能見到紫陶的真胎。

    在強還原氣氛下,紫陶成黑色,實際上表面的火皮顏色接近銀灰色。

    打磨時,一般只打磨外部表面,壺內部不會打磨。一方面是平時不會刻意去看內部,另一方面是內部打磨很不好操作。

    火皮在內外都有,之所以有的紫陶壺內部和外部的黑色不一樣,是因為在還原氣氛下燒成的紫陶壺,外部打磨出了純黑色的紫陶真胎,而內部還是原始的火皮。

    二、紫陶壺為什麼傳熱更快?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這主要是由紫陶的原料決定的。建水紫陶採用當地所產五彩泥為原料製作而成,原料中含有豐富的鐵元素。尤其是紫土,鐵元素含量較高。

    由富含鐵元素的泥料製作而成的紫陶茶壺、茶杯等等,入窯後經過1100℃以上的高溫燒製,其中的鐵元素也經歷了類似鍊鐵的過程。

    燒製出的茶壺堅硬如鐵,而且敲擊有磬音,說明超過1100℃的高溫將其中的鐵元素煉製成了單質鐵或接近單質鐵的物質。

    富含鐵元素的茶壺經過燒製後就具有良好的傳熱效能,當茶壺中加入滾燙的開水,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遞到整個壺身。

    其實大家普遍覺得紫陶杯比其他茶杯燙手,原因也在這裡。

    三、紫陶泥料那麼細,透氣性是不是就很差?

    談到紫陶的泥料,就一定會談到高目數這個話題。很多陶友一聽說紫陶泥料在200目以上,現在300目以上的都很常見時,就感到驚訝,並且會產生一個疑問:

    這麼細膩的泥料做出來的紫陶壺,透氣性是不是很差?(目:是指每英寸篩網上的孔眼數目,50目就是指每英寸上的孔眼是50個,500目就是500個,目數越高,孔眼越多,篩出的泥料就越細膩。)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解釋一下紫陶泥料為什麼這麼細。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紫陶泥料本身的屬性就是泥質土,含砂量少,經過鎮漿制泥後,含砂量微乎其微;

    二是紫陶以刻填為工藝特色,要做好刻填這道工藝,客觀上要求泥料儘量細膩,便於操作。所以,用手觸控煉製好的紫陶泥,以“細如膏脂”一詞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進一步追問,泥料越細膩,紫陶壺的透氣性就越差嗎?

    其實一把紫陶壺的透氣性只與兩個因素有關:泥料本身的屬性和燒製過程。

    影響紫陶壺透氣性的因素是燒結時泥料微粒子間緻密性的程度。

    這與燒製的氛圍以及泥料的成分有關,影響泥料成分的因素,則在配製環節,與它的粗細,可以說毫無關係。

    我們眼中看到的、手中感受到的、再細膩的泥料,相對於高倍顯微鏡下的微粒子,都是龐然大物。因此,不要想當然地判斷,泥料越細膩,紫陶透氣性就越差。

    四、紫陶壺,為什麼必須要“整口”?

    紫陶壺在燒製時會有收縮,由於壺蓋與壺身並不是一體,在窯內高溫燒製下,泥料差異或坯體薄厚不同等因素,二者收縮會有所不同,甚至有的會輕微變形。

    其中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進窯之前是嚴密的壺蓋,出窯後就未必,這樣燒製出來的成品,壺蓋與壺口很難嚴絲合縫地合在一起。

    於是制壺匠人們都會刻意將壺蓋做得稍微大一些,燒製出來後,透過打磨的方法磨平口沿、磨掉蓋子口多餘的部分。

    不過有極少數的壺友比較反感整口,因為經過整口過的紫陶壺,會在壺蓋內沿和壺口產生色差。

    尤其是還原燒製成黑色的紫陶壺,其還原反應只是發生在表面,一旦將表層的黑色磨掉,就會露出裡面紅色的部分。

    於是這部分壺友就認為整口是作者的做工不到位,所以才需要進行修整,而且認為整口破壞了一把壺的完美品相。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大部分壺友都將密封性做為一把好壺的重要評判標準之一,在優先保證密封性的情況下,整口也就成了如今普遍的一道工序了。

    愛茶,愛上一種生活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黎曼和高斯誰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