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淮上秋陽
-
2 # 西蜀府河人
物以類聚,他們觀點一致,提倡用禮儀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規範。所以合稱孔孟。
老子,莊子,觀點一致,故稱老莊。他們提倡的是以生死的自然規律來讓人們順其自然,自覺自律、遵循生死的自然規律。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者果而已!
為什麼要行善呢?是因為有因果。
-
3 # 好玩的國學
有一則笑話說,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孟子說,孔子說的對!這說明孟子和孔子是“二合一”的關係。作為孔子的“鐵粉”,他一生的經歷與孔子也極為相似。孔子出身平民,年輕時候養過牛放過羊,做過會計、吹鼓手,還因為熟知周禮而做過喪禮的主持人。孔子十五歲立志於學,三十歲開館收徒,五十歲左右走向政壇,並在政治理想破滅後,帶領弟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以實現“大同世界”的夢想,但各國諸侯都是對孔子“敬而不用”,孔子在將近古稀之年回到老家潛心研究整理古代文化,最終成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和中國文化的承上啟下者。
而孟子,在母親買了“學區房”後開始認真學習,大概在三十歲左右開館講學,四十歲左右離開家鄉鄒國,遊說諸侯,希望建立一個“王道”的世界。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在那個戰爭頻繁你死我活的時代,國君們認為孟子的“仁政”學說,實在“很傻很天真”,沒有人肯真正實施他的政治主張,孟子在把各國君主和各大學派罵了一圈之後,帶領弟子回到家鄉,潛心教育和研究工作,和弟子們一起著成《孟子》,挺立起儒家思想的另一座高峰。如果說孔子建造了儒家學說的地基,孟子則將儒家學說建成了高樓大廈,孔子是奠基人,孟子是完成者。孔子被稱為“聖人”,而孟子被稱為“亞聖”,他們的思想並稱為“孔孟之道”。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有個頭腦遲鈍的弟子叫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人如何踐行“仁”的思想?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要用禮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思想,符合禮的就去做,不符合禮的就不要去做。在孔子那裡,“仁”更多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德規範,這種規範叫“忠恕之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像人字的結構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撐一樣,我們要想成就自己,先要成就別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想要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也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這是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思想。孔子的這兩句話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處理人際關係的金科玉律,也應該成為這個人與人距離越來越近,而心越來越遠的冷漠時代的人倫準則。孟子對孔子的思想進行了高度概括,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認為孔子的“仁學”就是關於做人的學問,人踐行了“仁”,這就是道。
孟子將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進行了系統完善。他把“仁學”上升為國家治理原則,提出了“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認為,君主如果能夠把“仁者愛人”的思想引入頂層設計中,實行“仁政”,將“仁者無敵”,最終可以一統天下實現“王道”。
-
4 # 文刀沐子
孔子是空子;孟子是懵之。合起來稱空懵。就是空手套白狼,懵你沒商良的意思。
其實這二活寶沒啥聯絡。王莽篡國之前召集一大批文人胡亂編造所謂儒術經典,但卻沒有處理好和這些文人之間的關係,有些文人欺負王莽是草包,在根據王莽的旨意胡亂拚湊了一些儒雜之後,根據儒術欺人,騙人,蒙人的特點,為儒幫杜撰了兩個恐龍級圖騰,一個叫空子,一個叫蒙之。但,又不好太直白,只能取其諧音,造出一個孔子,一個孟子來!
至於歷史上有沒有真正的孔子孟子?抑或確有其人但卻完全不是巫儒們製造的這付德行?那我們就不知道了!
別忘了巫就是儒,儒就是巫,它們以鼓搗鬼為業,其搗鬼的本事,凡人很難理解。
回覆列表
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再傳弟子,和孔子相差了近百年,那後人為什麼將這兩個人合稱“孔孟”?我想主要有這麼兩點原因:
第一、兩人的生平遭遇相同。這裡又分兩小點:一是兩人的家庭境遇比較相似,都是早年喪父。孔子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年齡已經很大,孔子出生後沒過幾年父親就去世了,由其母顏氏撫養成人。而孟子和孔子一樣,也是在很小的時候,家裡就剩下他和他的母親,這個情況從“孟母三遷”的故事中就能看的出來。我們說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人們大多安土重遷,在那個時代,遷居作為一個家族或一個家庭中的重大事情往往由男性家長作出決斷,而孟子家的三次遷居均由其母決定,說明孟子的父親已經不在了。二是兩人推行政治理想的手段相同。那就是周遊列國,走高層路線,試圖說服國君將自己的政治理想變為現實。
第二、同作為儒家的核心人物,孟子和孔子一樣,都強調了“仁”的重要。孔子提出了“仁”的學說,孟子繼承併發揚廣大了孔子的“仁”。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他的“仁”是“貴族政治”下的“仁”,孔子本身就是貴族出身,他的“仁”是以貴族為主施捨給百姓的“仁”。而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那時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更殘酷,統治者(諸侯國國君)對百姓剝削更沉重,因而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空前尖銳,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針對這種情況,孟子提出“民貴君輕”思想,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就是國君和社稷都是次要的,只有老百老百姓最為重要,所以說相對於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是“平民政治”下的“仁”。這種思想放在今天很好理解,大家都覺得沒有什麼特別,但是請大家注意,孟子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那時的孟子能有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很前衛?是不是大大弘揚了孔子的“仁愛”思想?就憑這一點,孟子和孔子就完全可以合成“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