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手入白刀
-
2 # 毛大湯
諸葛家族原本是琅琊郡的名門望族,一般比較興旺的都會在當地任職,但因為戰亂,他們家族沒落了,為謀出路自然要到不同的地方求官,不能吊死在一顆樹上。可能是祖輩的遭遇影響了後代們選擇的方式,當然個人能力的差異和遭遇的不同可能才是主要原因吧。
-
3 # 步步為營007
諸葛亮輔佐劉備,成就蜀漢江山,官至丞相。諸葛瑾在東吳為孫權效力,官至大將軍。諸葛誕在曹魏也做到了刺史的位置。為什麼諸葛家族在仕途上不是選擇一家,而是選擇不同的主公呢。 看過《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上書房大臣佟國維在康熙選接班人時自己去燒八爺的熱灶,讓隆科多燒四爺的冷灶時就說:佟家之所以長久不衰,就是因為不要一條路走到底,兩條路有一條路走對了還有翻身的機會,一條路走到底走錯了就再無翻身的可能。想想諸葛家族裡的人物,聰明絕頂肯定能想到這一點,不能把寶押在同一家身上。其次,假如兄弟幾個同朝為官,很容易讓主公懷疑你會亂政或者謀反,做的好會有對手攻擊誹謗,做的不好一同受牽連,所以沒有必要輔佐同一個主公。再三,假如再同朝為官,可能會因為政見不同而生間隙,因政見相同而讓人懷疑你,這個官也做不久。所以就選擇不同的主子為上策。其次,因為所屬不同陣營,各為其主,不用顧慮,反而走的更高。後人把他們三兄弟在三國的成就譽為龍虎狗。你覺得呢?
-
4 # 歷史淘沙
出現這種情況純屬偶然,家族策略談不上,諸葛瑾和諸葛亮是親兄弟,諸葛誕和他們兩個是比較遠的堂親,共同的祖上是西漢的諸葛豐(公園前75年—公園前33年),諸葛豐活了42歲,但是史料說是丟官之後老死家中,半信半疑吧。
三人生活的年代距離諸葛豐已經兩百年了,諸葛瑾和他們兩人有沒有聯絡都不知道,所以絕對不是家族策略,再來看看他們三人的發跡史,就會覺得三個人分別在魏蜀吳三個國家做官就更加偶然了。
諸葛豐,西漢司隸校尉,諸葛三兄弟的先祖
1.諸葛瑾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在東漢末年北方大亂的時候就渡江南下,遊歷江南。孫權掌權東吳後,在孫權姐夫弘諮的舉薦下逐漸受到重用,最後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2.諸葛亮
諸葛瑾和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早亡,諸葛亮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後來北方大亂,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從琅琊(今山東臨沂)遷到豫章,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後來被罷官,於是又帶著諸葛亮投奔荊州的劉表,最後死在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以種地為生,再往後就是三顧茅廬了。
3.諸葛誕
諸葛誕這一支諸葛豐的後人沒有南遷,一直生活在琅琊,後來以尚書郎的身份入仕。因為和諸葛亮的關係一直沒有受到曹魏政權的重用,在諸葛亮死後開始被曹爽重用,在司馬家掌權之後因平叛有功被封為高平侯,徵東大將軍。後來看到自己的好友一個個的受到司馬昭的迫害致死,害怕自己也會遭殃,於是起兵造反,並請求歸附東吳,最後被司馬昭打敗。
由此可以看出,出現題主所說的情況,純屬偶然,根本不是什麼家族的安排。
-
5 # 歷史即現在
諸葛瑾在吳國,諸葛亮在蜀國,諸葛誕在魏國。屬於三個不同的陣營,但明確的告訴你,這並不是諸葛家族的策略。
諸葛家族作為名門望族,裡面的每個家族成員都致力於學業,均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志向。三國時代群雄割據,漢室早已名存實亡,沒有正統一說。怎麼選擇,自己說了算。
就像現在有人進華為,有人進阿里一樣,只要感覺適合自己的發展,領導賞識自己,完全可以孝忠,出路都是一樣。謀求出仕,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下。
1.戰亂走失,各自發展。
曹操攻佔徐州後,諸葛家族流離失所,各自逃難。諸葛瑾率先帶著家人避難到了東吳,畢竟當時那裡還算安定。
諸葛亮隨著叔父諸葛玄逃了劉表那裡,隱居了10年才被劉備找到。
當時去不同的國家,完全是求生的選擇 , 為了活下去。至於其他,我想顧不上的。
2.無私下往來。
無論是諸葛亮出使吳國,還是諸葛瑾出使蜀國,在這期間兩人均沒有私下拜訪過。按照諸葛瑾的說法,出使是為了公事,哪敢徇私情。這樣都尚且怕別人說閒話,不會在私下以家人的身份相會。
對於這點,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都甚為滿意,毫無懷疑。
3.出仕的時間不同。
諸葛瑾公元200年在吳國發展,慢慢才有了起色。諸葛亮公元207年才開始碰到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至於諸葛誕那就更晚,到了曹操的孫子曹睿時期才在魏國出仕。
三人的時間跨度比較大,顯然不是事先約好的。
4.陣營不明朗。
投機不同的陣營,肯定要事先找到物件。可當時諸葛瑾出仕之時,天下三分之勢尚未形成。再者諸葛亮選擇的還是跟著一窮二白,地盤都沒有,一天到晚跑路的劉備。對於這家創業公司,誰知道會怎樣。
綜上所述,諸葛家族並沒有事先制定投機策略。怎奈家族人員過於出色,在各個國家混出了名堂。給人造成了此種假象。
題外話: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在三個國家分別擔任要職,榮耀一時。可是他們子孫卻不得善終,落得滿門被殺的結局。也是定數吧。
回覆列表
這是不是諸葛家策略不知道......穎陰荀氏採用同樣策略。遙遠的後世日本戰國諸多家族採用同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