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hanghc027
-
2 # 穿越再現彼岸
在稱呼上,西漢的長安和隋唐的長安都是一個名稱——長安,在建設的具體地理位置上卻不在同一地理位置,因此不能問西漢長安和隋唐長安是不是一個長安,這樣在理解上會產生異議。(長安歷代古城遺址分佈圖,漢長安和隋唐長安)
西漢長安建設和地理位置。劉邦建立漢朝後,定都始終是一個大問題,主要糾結於長安、洛陽兩地。促使劉邦下決心定都長安是張良和婁敬,大體上和秦國建都於此的想法是一致的,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公元前202年,劉邦設定長安縣,並在此建設都城,建設好的都城名長安,取義“長治久安”之意。
秦朝的咸陽城,秦旁宮等諸多宮殿和城市被項羽所毀,劉邦在秦朝興樂宮基礎之上建設新的都城,秦朝的興樂宮重新裝飾後改名“長樂宮”。(漢長樂宮形象圖)
漢朝長安城建設完備歷時90年,經歷了三個階段。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建設宮殿群和政府的各個衙門;漢惠帝在公元前194年,建設了長安的城牆,歷時四年完成;漢武帝時期,修建上林苑、昆明池、北宮、建章宮、明光宮等,完善皇宮配置,長安城至此已經完備。
漢長安周長12.5公里,面積36平方公里,12個城門,8個主幹道,最長的街道5.5公里;城牆主要以黃土夯土而成,高12米,寬12-16米;漢平帝時期(公元前9-6年)長安住戶8.8萬戶,人口24.6萬人。
西漢長安城距離西安市西北約3公里處。
隋唐長安建設和地理位置。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漢長安城,不過漢長安經過多個朝代風雨和戰爭,早就已經破敗不堪,已經不適宜作為都城。
582年,隋文帝在漢長安東南面選擇了一塊吉地建設新都城,這個都城的名稱為“大興城”,而不稱長安城。(大明宮復原圖)
大興城的建設規劃由著名的建築專家宇文凱負責,大興城總體面積84平方公里,先建設宮城,再建設皇城。到隋煬帝613年,建成大興城的外城牆,大興城基本完成主體規劃。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將大興城改名長安城。唐太宗在長安城建設大明宮,唐玄宗建設興慶宮等,長安城逐步完備。
唐長安城周長35.56公里,面積87.27平方公里,這個城內面積是明清時期北京城面積的1.4倍!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都效仿長安城,國內的都城也大都效仿。
回覆列表
準確的說不完全相同,但是也有聯絡的。隋唐時期的長安城是由隋文帝在故漢長安城遺址的東南方向新建的城址名叫“大興城”,也就是隋唐時期的長安城。
中國古都之首。西安的舊稱,古代中國鼎盛時期(強漢、盛唐)的都城,意為“長治久安”。長安與開羅、雅典、羅馬並稱“世界四大古都”。
漢武帝五年置縣,七年,定都於此。此後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定都於此,東漢、三國·魏、五代·唐皆以此為陪都。西漢末綠林、赤眉,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漢唐時代,又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西漢時城內有專為外人而設的居住處。唐時僑居的外人,來自亞洲各地,遠至波蘭、大食,多時數以百萬。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七年,定都於此。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充套件,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臺、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臺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此後西漢、東漢(獻帝初)、西晉(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於此,東漢、三國·魏、五代·唐皆以此為陪都。西漢末綠林、赤眉,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漢唐時代,又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西漢時城內有專為外人而設的居住區,唐僑居的外人,來自亞洲各地,遠至波斯、大食,多時數以萬計。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入唐後改稱長安,仍為都城,僅作了區域性修建和擴充。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唐長安城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廓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