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杲村
-
2 # 朝陽阿力
你提出的問題是,圓明園在當代遭遇了什麼?1949年起算當代,你的意思是圓明園在1949年建國之後遭遇了什麼,是吧?建國後的圓明園殘破的已沒什麼了,還能有什麼遭遇呢?要說遭遇,也只有是園內土地被當時的人民公社佔用種地了,我覺得這不算是遭遇。如果非得想找到一點遭遇,我到認為有一點。這一點就是當年整修圓明園那幾個大池塘時,為了防止池塘滲水,在池塘底部鋪設了整張的塑膠,這是我在九十年代的一份資料中看到的。我覺得這種做法雖然搶救、開發了歷史文化,但對環境生態卻是一個破壞,我覺得這是當代圓明園的一個遭遇。古人不用塑膠布,卻能建成這麼好的一風景,當代人卻不行了,卻用上了塑膠布,真是可笑!當代人不能做到兩全齊美,而古人卻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對於圓明園來說,這是一個遭遇,也是一個悲哀!
教科書上講:圓明園在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遭英法聯軍焚燬;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圓明園再遭劫難;在抗戰時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圓明園遺址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被保護起來,1956年北京市園林局採取植樹保護措施,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圓明園也受到某些破壞。1976年圓明園遺址成立專營機構,1988年6月29日,圓明園遺址向社會開放。
然而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一、 火燒圓明園確實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1月)的末期,直接導火索是英法巴夏禮外交使團被虐殺
1860年9月18日,清政府將到通州來談判的英法外交使節巴夏禮一行39人扣為人質,囚禁在圓明園,待英法聯軍進攻並進入北京城後,從10月8日到16日止,陸續獲得釋放的人質景象是:英人二十六名,死傷各半;法人十三名,七死六傷。《泰晤士報》記者包爾貝更慘遭分屍之禍。
英全權公使額爾金決意對清朝皇帝虐殺外交代表的行為實施報復,並於1860年10月17日照會清政府,指出:圓明園乃“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對於‘圓明園’勢必毀為平地。”
二、 火燒圓明園是英軍單方面的行動,園法軍未參與
1860年10月18日,英軍調第一軍團一部共3500名士兵,在圓明園內縱火,大火足足燒了三晝夜。
時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反對火燒圓明園,拒絕參加聯合行動。
三、 圓明園沒有被英法聯軍(英軍)燒燬
圓明園是磚石結構,而且圓明園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水域遼闊,1860年的英軍火燒圓明園時,除一些木質房頂被燒燬外,大體的結構還是儲存下來了,換言之,圓明園40景仍剩下超過13處的景觀,山形水系也並未破壞。
華人民大學博導、圓明園研究專家王道成說:1860年後,圓明園的中國園林部分並未成為一片廢墟,有些建築還儲存得相當完整。1895年康有為遊圓明園時,看到“雖蔓草斷礫,荒涼滿目,而福山壽海,尚有無數亭殿,有白頭官監守之,竟日僅能遊其一角。”
四、 圓明園真正毀於1860年之後的“木劫”、“石劫”和“土劫”
“木劫”:1900年庚子之禍,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華人民大學博導、圓明園研究專家王道成認為,目前並無史料證明八國聯軍曾進入圓明園劫掠,相反地卻是圓明園裡的太監勾結敗兵遊勇和土匪、地痞流氓,大肆拆除建築木料,砍伐大量古樹,甚至把它們燒成木炭拿出去賣。這次“木劫”,殘餘的陳設被洗劫,倖存建築物被拆毀,古樹破壞殆盡,但此時,圓明園的山形水系仍然沒有遭到破壞,山石湖泉,大水法、遠贏觀、西洋樓等也還在。
“石劫”:清朝覆滅後,圓明園無人管理,當時,北京的軍閥、官僚、政客乘機對圓明園的石料巧取豪奪,用於建造自己高大的府邸。民間也有人肆意取用圓明園的石料用於庭院裝飾。因此,圓明園石刻文物被拆運到各地,南京靜海寺的露陳墩、鐘山風景區譚延闓墓前的牡丹花壇都是圓明園文物。還有一個牧師私自拆走了圓明園的一個華表,今矗立在北京大學西門內。1929年,張學良為其父建陵園,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圓明園。經過這次“石劫”,大水法、遠贏觀、西洋樓等建築盡毀,至今猶存的遠瀛觀的殘石斷柱絕不是人們手下留情、想給後人留下一點可供政治教育的最後“教材”,實是因為它們的式樣太怪異,實在難以派上用場。
“土劫”:1940年至“文革”,圓明園徹底毀於“土劫”。1940年以後的日寇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圓明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新中國成立後,進入圓明園的農民越來越多,破壞也越來越嚴重。據1980年統計,圓明園裡共有7個生產隊,農業人口2000多人,住戶有270多家。農民進了圓明園後,為了種水稻,要挖山填湖,因為水深了水稻種不出來;為了建房屋,要挖山取土;為了在圈裡養豬羊,要挖山墊圈。圓明園遂面目全非,山形水系開始遭到嚴重破壞,圓明園徹底毀了,最終一個美麗絕世的圓明園變為一片廢墟。
五、 1976年圓明園管理處成立,對待和保護圓明園遺址提到議事日程
1976年正式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之後,遺址保護及對待綠化有明顯進展。 1978年8月,在多方呼籲下,北京市政府公佈圓明園遺址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由宋慶齡、沈雁冰、習仲勳、許德珩、張愛萍等知名人士及建築、園林、文物等各界人士1583人聯名發出《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倡議書》,發起成立中國圓明園學會。1983年,國務院批准了《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在這個方案中,把圓明園遺址規劃為遺址公園。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開放。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94年初,圓明園遺址內仍有一零一中學、市化工研究院、區綠化隊、長城鍋爐廠等14個駐園單位;約20處自然村落上仍居住著610戶居民,常住人口多達3500餘人。
1999年,北京市政府責成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著手編制《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並先後於2000年和2001年分別得到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批覆同意。為讓規劃落地,從1999年起,海淀區政府進行了規模巨大的搬遷工作。到2001年底,圓明園搬遷工作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