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少顏翁
-
2 # 張良自掛東南枝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是康有為弟子,卻因張勳復辟之事與康反目成仇(說實話,我是非常不喜歡康有為的,做小偷、貪汙軍餉、依附權貴、一面勸告世人要一夫一妻,一面自己娶了好幾房妻子等,典型的兩面三刀,偽君子,人品很成問題)。
對科舉制來說,梁啟超一生中經歷了三種轉變,少年時期,他是篤信科舉的傳統儒生;青年時期,他在初識康有為、初聞西學時,成為倡廢科舉的維新領袖;在遊歷歐美后,又向中國發出恢復科舉的驚世言論。
少年時代
少年時代的梁啟超,生於且耕且讀之家(自稱的),四五歲讀《四書》、《詩經》,六歲跟著父親學習,十二歲應試學院,補博士子弟員,十五歲入學海堂習訓詁之學,十八歲入京應試。可以說,少年梁啟超沿著中國傳統儒生的道路一絲不苟的成長著,估計那時滿腦子都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人生理想。
倡廢科舉,首廢八股
梁啟超18歲進京趕考中了舉人,當時梁初聞西學,認為自己除了傳統的八股文之外,其實並沒有多少“學問”(西學),於是拜當時雖為秀才但交遊廣闊,見識開闊且頗負盛名的康有為為師,並結識了譚嗣同等人,被康有為的言論“數百年無用舊學”所驚,認為康對自己說的話是“冷水澆背,當頭一棒”,自己初聞西學是“且驚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懼……生平知有學自茲始“當時,對科舉的批判主要以維新派和洋務派最為激烈,洋務派思想主要基於科舉對西學的阻礙作用來談廢科舉之事,沒有脫離“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框架;而維新派則多從廢八股來談變科舉。
後來做為維新領袖的梁啟超對科舉的批判也是基於對兩派思想的批判與繼承,他當時的理解是基於科舉對人才與學校的禁錮兩個方面:(1)科舉桎梏人才,而人才的興衰關係一國之興衰,無數知識分子沉溺在八股文中,對科技人才起到了巨大的扼殺作用。梁啟超嘆曰:“學術界最大的障礙物自然是八股,八股和一切學問都不相容,而科學為尤甚。”科舉的選士標準對人才起到了巨大的扼殺作用。(2)科舉對新式學校有強烈的扼殺作用。梁啟超認為,中國之衰弱在於教之未善,要想徹底改造教育,必須變科舉,興新式學堂。“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廢八股、變科舉成為新式學校成長的必要條件,而當時科舉的存在嚴重禁錮了學校的發展,學校作為科舉的附庸地位依然沒有改變。倡廢科舉成為梁氏改革的主要焦點。
1905年,光緒帝上諭:“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實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終於壽終正寢。
倡復科舉,驚世言論
1898年9月21日,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從此開始了輾轉各圖的流亡生活。在流亡生活中,梁啟超堅持改良立場併為保皇派擴大影響。1910年,梁啟超在遊歷歐美,親眼目睹西方國家藉助科舉制度改造成的西方文官考試製度的成效之後,發出驚世之論:“夫科舉非惡制也”、“吾故悍然曰:復科舉便!”、”“科舉弊政乎?科舉,法之最善者也。“認識到了科舉制是一項集文化、教育、政治、社會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體制,它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讀,使整個社會處於一種迴圈的流動之中,在中國社會結構中起著重要的聯絡和中介作用。
可以說,梁啟超一生科舉觀轉變始終伴隨著他對西學認識的過程,這一過程也表現為從傳統儒生到維新領袖,最後思想融合的過程,也是梁試圖從教育角度改造中國的嘗試。在一定意義上,無論是倡廢科舉還是倡復科舉,均顯示出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價值觀念的自我衝突與在矛盾中的艱難抉擇。
回覆列表
科舉制度由來己久!科舉制的首創是在中國歷史上的隋朝,是由隋王朝的建立者楊堅創立。科舉制的施行其目地就是設科取士,不同於漢代狹窄的進士科舉。科舉制的完善經歷了漫長的旅行才逐步形成了整個取士的體系!科舉制度建立的初衷,是想讓天下有才之士皆受所用、盡顯其才。用我們現代說,科舉制就是平民百姓晉升的渠道,一個學有所用的平臺。從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到清光緒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歷經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梁啟超曾經無奈的說過:華人有兩大厄運!很不幸運的都發在孩童時期,女性躲不了纏足的痛苦,男性擺脫不了科舉考試。除非你不接受教育,不讀聖賢。否則縱使你再有才華,也只能卑躬屈膝被囚禁於八股制藝的牢籠之中!意思就是說男性要想得到功名富貴只有科舉一條路可走,別無他法!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梁啟超對當時的科舉制度很失望,在他眼中科舉制就是一個靜止的機械,相對於萬變的世界科舉也只能在那裡原地踏步。這種靜態的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機制最終難逃厄殺的命運,可以想象當時的梁啟超並不是痛恨科舉本身,而是痛恨科舉的僵化機制,痛恨科舉的一成不變。在厭惡之餘興許又有幾分惋惜!如果科舉制隨時代的發展不停的調整,不段的改進,不段的變革符合發展的腳步,迎合突變的時代!我想當時的中國至於發生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歷史!
歷史君們對此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