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鐵鷹劍士
-
2 # 畢大費
春秋時期,除了勾踐、夫差稱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國家也稱王,這個國家就是楚國。
這個問題,需要分二方面來回答:
一,為什麼中原國家的領導,稱公侯伯?因為中原諸侯國,都是周王的分封國。
周王封他們做公,就是公國;封他們是侯,就是侯國;封他們是伯,就是伯國。
周王是他們的最高領導,公侯伯都是臣屬,臣屬的官爵和稱謂不可能和最高領導平起平坐。
好比一個公司,有董事長,下面是總經理,還有一堆副總,總經理和副總可以對員工說,你們也叫我董事長吧。那真是找死,第二天就要捲包袱走人。
簡單地說,這些公侯伯的國家領導人,都是體制內的。
二,為什麼楚吳越的國家領導人,稱王?同樣簡直地說,楚吳越幾個國家都是體制外的國家,不在周王朝的管轄範圍。
換句話說,這幾個國家不在周王朝的佔領和控制範圍。
周王朝當時為什麼不控制這些地方呢?因為這些地方太窮太破,沒幾個鳥人。
而中原區域,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這些地方,要人有人,要糧有糧。
兩相比較,一個是窮山惡水,一個是天上人間,所以周王朝對吳越楚非常不感興趣,也根本想不到這些破地方几千年後會成為中國富饒的長三角,GDP會超過全國的三分之一。
正因為吳越楚存在於周王朝的體制以外,當然想叫什麼就叫什麼,稱王是客氣的,稱玉皇大帝也沒人管。
三,吳越楚稱王的另一個深層次原因。當年周王朝很強大時,吳越楚也就是幾個比較大的部落而已,他們不敢稱王,因為隔壁老周太厲害了,稱王可能要捱打,只好默默地求生存求發展。
到了春秋後期,周王朝已經很衰弱了,不要說是吳越楚,就連手下的諸侯國都不聽周王的話,鄭莊公甚至帶頭搶了周王的糧食,吳越楚一看這情況,那還有什麼好說的?你們互相掐,我又不在你們周家的公司,馬上果斷地稱王!
用《史記》一段原文做總結吧。
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文中楚王的一句話很有代表性:我就是蠻夷,不和你們文明人玩,也不用遵守你們的遊戲規則。
你能怎麼著吧!
-
3 # 林屋公子
稱公、侯、伯代表臣服於周天子,稱王當然就是和周天子並駕齊驅,代表國家有徐國、楚國、吳國、越國等,這些國家一直都不太鳥周天子,不過後來吳王夫差黃池會盟,改稱“吳公”表示接受周天子領導,而越王勾踐會盟後仍稱“霸王”。到了戰國初期,魏、齊、秦、韓、趙、燕、中山、宋等諸侯紛紛稱王,於是周天子徹底淪為空殼。
而在此之前,稱王好像還不太嚴格,比如說周公攝政就被《尚書》視為王,金文中記載也有呂王、夨王,這些應該都是周王朝體系下的諸侯。但是到了西周中後期,稱王漸漸成了周天子的專利。楚國熊渠子曾封三個兒子為王,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這當然表示不服周,但是在周厲王的威懾下最終取消了王號。而到春秋初年楚武王才再度稱王,並且開始北上爭霸。
所以,在西周中期之前,諸侯稱王應該限制不嚴;但是西周中後期開始,稱王就是對周天子的挑釁。這也反映了禮制的加強與王權的下降。
-
4 # 立志成蟲
還真是不怕被揍哈。最早僭越稱王的是好像是楚武王,可週天子封楚國的爵位是子爵,封地不過50裡。楚國在南方開疆拓土不斷征戰,版圖何止上千裡,還滅過其他小的諸侯國,憑的是實力。隨著周天子權威的衰落,無力再號召諸侯維護自己天下共主的權力和控制力,其他膽大的諸侯國也有稱王的。春秋晚期吳國和越國的國君自己稱王了,周天子無可奈何。到戰國時代,稱王的國Lacrosse來越多了
回覆列表
楚國稱王會引來其它諸夏的討伐,比如齊恆公就聯合過諸侯攻打楚國;但是吳國與越國稱王,大家都習慣了,並不會去攻打此二國!原因在於吳國與越國不是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在周朝之前他們就存在了,他們又處在南蠻地帶而不是中原腹心地帶,所以其它國家不會因為吳越稱王而攻打此二國。
越國是夏朝的時候冊封的諸侯,它存在的目的是守護夏朝創始人大禹的陵墓,首任國君是夏王少康庶出子姒無餘。昔時大禹踏勘天下九州,疏通天下洪水,最終死於會稽,且葬在會稽;夏朝建立後,夏的中心區域在中原,為了保證大禹的陵墓有人看護,於是夏王少康分自己的庶出子無餘於會稽,建立越國看護大禹陵。
越國由於遠離中原地區,因此歷史記載並不多,在春秋時代出了一位霸主姒勾踐,他攻滅強吳,北擊齊國,西擊大楚,一時越兵視中原如無物!勾踐死後,越國越來越弱,最終在戰國時代被楚威王攻滅,越國最後一任國君是姒無疆。越國被滅後,越人大部分歸附楚國,小部分南下百越與越南地區,成了當地土著。
吳國的身份是高貴的,他的創造人是周文王的叔父。據說周太公很喜歡自己的孫子姬昌,想把位置傳給姬昌,於是周太公的大兒子與二兒子主動讓位老三姬季歷(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南下姑蘇(南京)艱苦創業。周太公的兩個兒子在南方建立了勾吳古國,後來一分為二:在中原地區的為虞國,在南蠻地區的為吳國。後來虞國亡於晉,吳國亡于越。正是因為吳國的血統高貴,所以他可以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