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羊癲瘋小管家
-
2 # 癲癇小課堂
出現以下任一種情況即可定義為癲癇(國際抗癲癇聯盟定義)
1.至少兩次間隔>24小時的非誘發性(或反射性)發作
2.一次非誘發性(或反射性)發作,並在未來10年內,再次發作風險與兩次非誘發性發作後的再發風險相當(至少60%)
3.診斷為某種癲癇綜合徵
有2次癲癇發作的病人第3次發作的機率大約73%(95%可信區間: 59%~87%)
第一次出現癲癇症狀發作後,並不一定就是癲癇病。有的兒童可以有高熱驚厥,患兒只有在發熱時才出現抽搐症狀,體溫正常時不發作,這種情況就不能診斷為癲癇,也可以不用服藥,只有在體溫正常時也有發作才能診斷癲癇,才需要服藥。
有的成年人發作一兩次癲癇也可以不用服藥,當然需要做一些檢查如頭顱核磁共振和腦電圖等,一般有三次和三次以上的發作才考慮長期服藥。
有的外傷性癲癇,如果只有一兩次發作,可以考慮短時間服藥如3-6個月做預防性用藥,有多次發作後一定要選擇正規系統的服藥。
對於首次發作再發風險60%?包括以下四項任何一項
腦電圖有發作間期癇樣放電
臨床病史或神經影像發現遠期症狀性的病因
神經系統查體異常
睡眠中首次癇性發作
病因分類: 海綿狀靜脈畸形(血管瘤):5年 94%;動靜脈畸形:5年 58%;腦卒中 10年 71.5% ;創傷性腦損傷 :10年 46.6%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10年 63.5%
在有遠期症狀性病因的病人中:表現為 Todd’s麻痺 : 1年 41%, 5年 75%;早期急性癲癇: 1年 60%, 5年 80% ;多次癲癇/癲癇持續狀態:1年 37% ,5年 56%
首次癲癇發作後的用不用抗癲癇藥?對於中高風險的病人來說是值得的!
根據評分,中風險為1分,高風險為2-4分者:隨機化癲癇發作數目: 1次發作0), 2-3 次發作(1), ≥ 4次發作 (2) EEG: 正常(0), 異常l (1), 神經異常: 無 (0), 有 (1)
-
3 # 李新華癲癇病醫生
如果發現有癲癇的病症,建議及時治療,以免耽誤病情以後加重,有疾病一定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回覆列表
目前,有許多藥物可以控制癲癇的發作,我們稱它們為抗癲癇藥。抗癲癇藥物是癲癇治療的常用和首選方法,可以使大約70%-80%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但是,抗癲癇藥種類很多,某種抗癲癇藥可能對特定型別癲癇的效果更好,所以不同的患者會選擇不同的藥物。
醫生通常會向確診的癲癇患者推薦藥物治療。第一次癲癇發作後是否就應該接受藥物治療呢?這個是要根據患者的癲癇型別來決定。
通常第一次癲癇發作的患者在就診時,醫生會先檢查癲癇是否由腦部損傷、感染、酒精反應或其它藥物等明確的因素誘發;
如果誘因明確並已經消除,或者今後可以完全避免,就不必使用抗癲癇藥物進行治療;
如果患者已經發生了多次癲癇發作或者雖然是第一次發作,但是核磁共振或腦電圖等檢查結果顯示再次發作的機會很大,這種情況就需要開始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如果兒童出現一次失神發作,並伴有與之相匹配的典型腦電圖表現,說明既往曾有其他未被察覺的發作,這種情況下通常也推薦使用抗癲癇藥物;
癲癇部分發作的患者在診斷之前其實已經出現過多次癲癇發作,只是患者自己沒有察覺到或者沒有意識到是癲癇發作而已。但患者通常不會因此就診,除非出現了更為明顯、更為嚴重的癲癇發作。這類患者以後再次發作的機會很大,醫生會建議患者馬上開始藥物治療;
強直陣攣性發作(癲癇大發作)的情況比較複雜,根據周圍環境、神經系統或其它檢查結果的不同,再次發作的機會介於16%-61%。
下列情況通常不首選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神經系統檢查正常;
腦部影像學檢查(CT或MR)結果正常;
腦電圖正常;
誘因明確並且可以消除;
睡眠中出現的癲癇發作;
沒有癲癇家族史。
關於癲癇首次發作後何時進行治療,指南(醫生選擇治療方案時會參考的資料,即醫生們總結的治療方案)表明首次發作時就開始用藥治療可以減少接下來兩年內癲癇再次發作的風險。報告還發現:
成年人出現無誘因的癲癇發作後,如果沒有加以治療的話,兩年內癲癇再次發作的機率為21%-45%;
存在腦損傷史(如腦中風或腦創傷)的患者兩年內癲癇再次發作的風險最高,腦電圖可以檢測到癲癇的發作。如果患者存在其他腦部影像學結果的異常或者是在夜間發生的癲癇,則其在兩年內再次出現癲癇發作的風險也很高;
儘管儘早用藥有助於減少初期的癲癇發作風險,但對長期發作的風險影響不大;
抗癲癇藥物的副作用發生率為7%-31%,但通常比較輕微,容易自行消退;
早期用藥不會影響患者以後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