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芽芽兒童子
-
2 # 思寶媽媽成長記
首先,讓孩子認識家裡生二胎正常,爸爸媽媽無論如何都愛他。只是爸爸媽媽有二寶一起陪他長大,他就沒那麼孤單。只是現在二寶比較小,需要爸爸媽媽多一點經歷照顧。
他還可以把自己的東西都教給小弟弟或小妹妹。還有責任保護他們。
也要跟爸爸媽媽談一談,每週必須騰出時間陪大寶,讓大寶感受到爸爸媽媽也愛他。
無論如何一定要讓孩子感受爸爸媽媽愛他!
-
3 # 諾善說育兒
一、教師給孩子更多的關心。
比如說,來園時給孩子一個擁抱,拉著孩子的小手說說悄悄話。各種活動中和孩子多一些眼神的交流,對孩子的表現給予肯定和表揚等,都能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關心。
在集體中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能夠幫助孩子淡化來自家庭的影響。
二、和孩子父母進行溝通。
老師對孩子的關心是必不可少的,但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關心。
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對於孩子來說,他來到這個世界這個家庭中,已經習慣了一家三口這樣的生活模式;現在突然多出了一個弟弟或妹妹,而且父母開始不再圍著自己打轉,把關注點也傾向了二寶,心裡又怎麼可能會平衡?
其實,這些矛盾在二寶到來之前,父母都可以透過有意識地引導,讓大寶慢慢接納一個新的小生命;但是眼下你班孩子的情況,卻是他的父母明顯沒有這樣做好準備工作。
非但前期沒有做好準備工作,而且在二寶到來之後,也沒有相應的補救措施。
所以你可以把自己的觀察結果告訴孩子的父母,同時教會孩子父母應做的事情:
在生活中,不能因為二寶年幼就把所有的關注度放在二寶身上,對大寶仍然要關心、甚至要比以前更關心。
兩個孩子如果發生爭執,一定不能強求大寶要謙讓;要知道如果這樣做的話,大寶會產生深深的失落感。很多時候兩個孩子發生爭執了,只要沒有危險情況,父母可以睜一眼閉一眼,讓孩子自行去解決。
儘量不要當著二寶的面批評大寶,相反可以在二寶面前樹立大寶的“威信”;這樣的話,大寶也會當好一個哥哥或姐姐的。
試著和孩子父母溝通一下,相信他們能採納你的建議,讓笑容重新回到大寶的臉上。
-
4 # 閱心老師
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初一新入學的學生中有一個男孩子,12週歲,唇額裂手術後有疤痕,做了正牙手術,帶牙套。剛入學時,表現的非常積極主動的,為班級分擔一定的任務。喜歡和老師親近,閒聊天。對待學習不太積極,表現式完成作業。後來發現不是所有的老師都關注他時開始出現課堂紀律性不好的行為。
在和他談話的過程中瞭解到:在家裡,他是老大,還有一位一週多的小弟弟,。爺爺奶奶和他們沒有在一起生活。父親經常的出門在外做生意。他的母親因為他自身的缺陷,覺得非常的心疼他,所以就比較的溺愛孩子。在和父親的溝透過程中,母親總是報喜不報憂。後來生了二胎之後,因為是自己帶孩子,忙不過來,就把關注的重心放在了老二身上,忽略了對老大的引導,於是這個男孩子就出現了行為上的不良的傾向。
事實上這個孩子的品行還是比較的好的。在他身上出現的這些違紀行為很顯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即求關注,。所以作為二孩的媽媽如何處理好帶二孩的同時又要引導好自己的大寶的問題是非常的重要的。
從母親的角度出發,建議關於二寶的問題,一定要和自己的大寶做一番詳談,讓他認識到多一個弟弟妹妹多一份幸福的道理。當然,同時也要讓他認識到由於二寶年齡比較小,自理能力缺乏,需要給予更多的關心照顧。這時不妨讓自己的大寶承擔一些看二寶的任務。這樣,既拉近了母子的關係,也融洽了大寶二寶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讓大寶參與到母親和二寶之間的交流過程之中,讓他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也培養了大寶的責任心;同時對於大寶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母親也不要漠視他可能出現的問題,還是要多多的溝通交流。最重要的是當由於大二寶的勞累心情產生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不能遷怒於大寶!總之,大寶二寶都是寶,手心手背都是肉,家庭和睦孩子好!
-
5 # 三嘟育兒日記
這種事情發生,應該不止引導小朋友吧,更多的應該跟家長溝通。
孩子有爭寵的心很正常,那在決定生二胎的時候就應該提前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
比如告訴他,希不希望有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來陪他一起玩啊,就像幼兒園的好朋友一樣,你不是一直希望有個小夥伴日日夜夜陪你玩嗎?
如果是班裡的小朋友,那作為老師的話,應該多給予這個孩子一些關注,同時要開導他,爸爸媽媽是一直愛你的,同時讓他注意到弟弟妹妹的好。
回覆列表
家庭二胎孩子的出現,家長的注意力會轉移到新生命中,常常忽略到大孩子,孩子容易出現心裡問題,長期得不到心裡疏導溝通和呵護,可能會出現極端現象。
這種情況的出現,首先要讓父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給予孩子關懷,講一講大孩子小時候的事情,逐漸引到小孩子不能自理照顧自己,需要大人時時刻刻的關注,不是因為大人只關心小的,家裡孩子小時候都需要。
可以讓大孩子和小孩子多接觸,給孩子一些任務,擔一些責任去照顧弟弟或者妹妹,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感覺到他自己是被需要的,這樣不冷落大孩子,還能照顧小的,一起交流的快樂,孩子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