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下千城

    第一步,知道這本書講了什麼事這是讀一本書最基礎的一點,必須要知道這本書講了什麼,是明朝歷史、還是清朝宦官,是軍事系列的書籍,還是科幻系列的書籍,書籍的主人公是誰,幾個關鍵的情節是什麼,故事的結尾是什麼?

    如果是一些非小說類書籍,則關注書籍的幾個大標題是什麼,講述了哪些方面的知識,是人才、心理、工作能力,還是溝通、技能等。透過這步,對書籍有個大概的認識。

    第二步,反向列一個大綱我們都知道作者在寫書的時候是要寫一個大綱的,然後根據大綱再具體填補書籍的內容,而我們作為讀書,自然要反其道而行,先看書籍的內容,然後從書籍內容中再反向列出一個大綱,這就完全和寫作者的模式對上了。

    這樣就能把握住作者寫了什麼,我們就能夠讀出什麼。但此處並不是要求一定要和書籍的內容完全一致,而是有選擇性的一致就可以,比如作者的寫作大綱是10個章節,但我們自己反向列出的大綱有7個章節甚至更少,這就可以了,我們只要把重點的內容列出來就好。

    第三步,做關聯思考

    雖然我們不是寫作者,但我們已經讀完了書,已經自己列出來了一個大綱。針對自己所列的大綱,我們可以假想自己就是寫作者,然後腦補出其他內容。

    這個環節很關鍵,本質就是在讓自己能力去把握這本書的重點。可以非常肯定的說,你能回憶或腦補出來的內容基本也就是寫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雖然我們的寫作能力比不了作者,但在讀完書以後,我們對這本書“核心”內容的理解,其實和寫作者沒有太多差異了,就是我們掌握不了,但至少能夠明白作者寫的書中,最核心的知識或思想到底是什麼。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價值。

  • 2 # 繪小潭讀書

    想要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你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去尋找。

    1.找到作者的核心論點。

    一般作者的核心論點都會在封皮,前言,後記裡面找到。也可以再次翻看目錄,看一下作者的行文邏輯和什麼,重點在論述什麼?還可以留意一下作者在書中反覆提到的觀點,句子或者關鍵詞等等。

    比方說,我們在《這樣讀書就夠了》的簡介中就能夠獲取它的核心論點,那就是如何透過拆書獲取使用的職場或生活技能。

    2.看作者的論據和邏輯是什麼?

    一本書,是由多篇文章組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內部是有行文邏輯在的。尤其是作者想要表達自己的核心論點的時候,他一般都會給出自己的邏輯或者論據支撐。

    當你確定了作者的核心論點,那你就可以再回過頭去看看,作者為了說明這個論點,舉了哪些例子,用了哪些結論,先說的什麼,後說的什麼?把論點論據行文脈絡“挑”(三聲)出來。

    比方說,我們在看《練習的心態》這本書的時候,整本書其實就是在講述專注的力量,如何專注去做事情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這樣才是正確的練習心態。它的邏輯和論據就是:佛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依據以及自己的實際經歷,還用了鮮花的過程做類比等等。

    當我們能夠用論點+論據的方式去重新審視一本書的時候,這本書的知識地圖就會立馬變得清晰。而這部分也是全書的主旨,這樣的方式也能夠幫助你加深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會給自己的寫作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 3 # 無憂精英網

    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寬泛,不同型別的書作者所表達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書的型別、文章的體裁,都可能影響閱讀後的認知。科學類書籍,大家奔著解釋一個現象、證明一個定理,發生理解偏差的可能性很小。而文學類書籍就很難有統一的認知,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閱歷,以此為基礎對文字做解釋,得到的意思與原著者的本意可能相去甚遠。不同的文字體裁也是影響我們理解作者的重要因素經,比如說明文是儘可能讓你明白器物、工藝、建築等,文字表達之外可能還會輔以圖片、結構之類做證明;而詩歌則表達作者的情感體驗、託物言志,可能作者細微的感情體驗是獨特的個人經驗,又或者作者借詩歌表達內心的憤怒、哀樂、抗爭等,故意不讓讀者懂其中的微言大義。因此,文學類的書籍,要真正完全把握當初作者創作時的意思是非常難的,文字一旦創作出來,被解讀或者誤讀是一種宿命。

    如果我們想要接近創作者的原意,儘可能瞭解作者的出身、思想變化軌跡、創作時的社會背景、作者的交際圈等因素,這是我們通常開展閱讀必須瞭解的背景資訊,這些資訊有助於我們體悟文字產生的大時代和小背景;同時,好的書本應該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說得極端,但在不同的心境、年紀、認知格局中重複閱讀文字,也有助於我們體察創作者的初心;讀書需要與人交流,不同立場的人互相交流,把自己的體悟感受與他們做交流,也有助於突破自我的侷限,開啟新視角去看作者、看文字。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 4 # MAYJAL

    老實說,百分之九十五的書都不需要想作者表達了什麼意思。哪有那麼多作者費盡苦心寫了整本書然後想講的還都藏著…

    另外還有好多文學的書連思考都不能思考,就像欣賞一幅畫,非得去指出這畫的是幾塊石頭,分別是什麼品類,大小如何,這完全是糟蹋東西了。文學或者藝術的標準不是沒有,但標準應該是感染力,而不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 5 # 雲朵兒裡的棉花糖

    一般情況下我會自己去揣摩一下這本書所要表達的,然後參考書評,去理解作者的意思。我不認為非要理解作者表達的意思,只要自己在一本書中有所獲得,有所學習,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你讀的雲裡霧裡,就再回頭看一下書的簡介以及其他人的書評,理清思路,再讀一遍,就會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 6 # 騎著毛驢去開會

    讀完一本書首先當小說看,看完以後回憶這個故事。第二遍當散文看,找到作者說的總結性的話,是在隱含什麼意思。第三遍結合時代環境和故事中的背景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夕你準備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