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武帝消除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罷百家思想,任用酷吏推行嚴刑峻法,在強國弱民上把秦始皇遠遠甩在身後,開疆拓土,奠定東北,西北,西南,東南領土格局,才是他最大功勞,使當時中國土地疆土翻一番,然而弱民政策需要嚴刑峻法,開疆拓土需要戰爭,北擊匈奴,開疆拓土,法家思想,愛和仁義都靠不住,唯有嚴刑峻法,兩面三刀,集權弱民,耕戰強兵才能成就霸業,孟子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幾個君王真心為老百姓著想,漢武帝也需偽裝實行的是法家強君弱民政策,表面上主張王道,仁義,克己復禮,成為偽裝的首選,那就是儒家思想,仁愛不能斂財加稅,富國強兵,只能滿口的仁義道德,才是欺騙老百姓和士大夫最好方法,說儒話,但是主要遵守法制,從古到今中央和地方較量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漢武帝徹底終結西周實行分封制度,因為分封制度最終和中央對抗,要開疆拓土就要發動戰爭,發動戰爭就需鹽鐵錢財,那些商賈富豪,商人家財萬貫,富甲一方,大商人財富可以和一郡相比,小的可比幾個縣,當時鑄錢鍊鐵都在深山或在濱海,生產死亡率很高,很多都不是政府的編戶人民,一般都是亡命之徒,這些法外之地,把鹽賣了當作軍費,鐵鑄成兵器,工人編成軍隊,那就可以適反,所以將鑄錢鍊鐵全部國有化,民間不得染指,煮鹽可以,民間可以生產,但是政府統購統銷,後來酒,土特產也要政府專營,國家全面控制造領域和流通流域,政府成為唯一商人,鹽鐵專營既打擊地方商人富豪勢力,又為開疆拓土政策提供大量稅收,韓非說,民弱才能國強,老百姓還是窮點好,人民都富有,老百姓可以輕易造反,要是人民都富貴,誰還會為朝廷為皇帝賣命,為了一點賞賜拼命上戰場,這種赤裸裸的與民爭利,那些富賈鉅商會乖乖投降嗎?,當然不會,朝廷有殺手鐧,那就是嚴刑峻法,提撥重用酷吏,嚴刑拷打,刑迅逼供,沒有罪可以加罪,要麼砍頭,看誰還敢跟朝廷作對,漢武帝利用巫蠱,就是要除掉太子劉據,衛夫子的兒子,大將軍衛青的外甥,大將軍霍去病的表兄弟,衛肓,霍去病功高震主,如此強大外戚勢力,是否會威脅劉家天下,立劉弗陵為太子,但是必須立子殺母,漢武帝在位52年,認識到自己太多戰爭,漢武帝下罪己詔。兩年後漢武帝去世,太子劉弗陵繼位,就是漢昭帝。

  • 2 # 正是國人

    鹽鐵專賣的制度可以說是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管仲。管仲卻認為:稅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財物,自然會招致人民的不滿。最好、最理想的辦法是“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在具體辦法上,管仲給出了簡單卻影響深遠的七個字:“唯官山海為可耳”。煮海成鹽,開山成鐵,只要把山、海的資源壟斷起來,就可以把鹽鐵的經營買賣控制起來,進而從中獲利,是為“鹽鐵專賣制度”。秦商鞅變法,控制山澤之利,也實行鹽鐵專賣,所以秦朝也是實行鹽鐵專賣的。直到劉邦建立了漢朝後,情況有所改變,漢初開放民營,一部分山澤允許商人開採,這使得經營鹽鐵的商人富比王侯。雖然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漢朝國庫充盈,但是漢武帝多次征伐匈奴,把錢都花光了,想要讓那些大商人援助國家一些,但是那些大商人都不願意。漢武帝迫於財政壓力和對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為了掌握全國經濟命脈,從經濟上加強封建中央集權,抗禦匈奴的軍事侵擾,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於是就同意了孔僅和東郭咸陽提出的鹽鐵官營的方案,不過這兩個人能力不足,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成效明顯,但這兩個人多選用商賈擔任鹽鐵官,所以不但執行的不徹底,還造成了嚴重的吏治混亂現象。桑弘羊掌管財政大權後,增設大農部丞數十人對郡國鹽鐵官分別予以整頓,並增加了鹽鐵官的設定地區,推行了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及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一系列重大財經政策。桑弘羊的經濟措施,雖然適應了當時鞏固西漢王朝政權的需要,為西漢王朝奠立了堅實的財政經濟基礎,但是,卻也給農業生產、中小工商業和群眾生活帶來了某些不便與困難,特別是剝奪了地方諸侯和富商大賈的既得利益,因而必然引起他們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可是漢武帝時期正處於西漢的強盛時期,在實行鹽鐵官營政策前的十幾年,漢武帝多次派遣大軍與匈奴作戰,打得匈奴遠遁,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那些大商人就算心裡再不滿,面對漢武帝也不敢有什麼動作。不過在漢武帝去世,漢昭帝即位後,鹽鐵官營制度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六十多位賢良方正共同討論民生疾苦,其中鹽鐵官營制度是討論的重點,這次會議也被後世稱為“鹽鐵會議”。雖然沒有足夠的史料,但是很難說這其中沒有那些大商人推波助瀾,畢竟那些賢良方正都來自全國各地民間,跟那些大商人肯定有所接觸。

    在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全面抨擊了漢武帝時制定的政治、經濟政策。在經濟方面要求“罷鹽鐵、酒榷、均輸”。他們以儒家思想為武器,講道德,說仁義,反對“言利”,認為實行鹽鐵等官營政策是“與民爭利”,違背了古代聖賢“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的信條,敗壞了古代淳樸的社會風尚,引誘人民走“背義而趨利”的道路。他們提出了戰國以來法家的重本抑末說,認為官營工商業“非治國之本務”,主張“進本退末,廣利農業”,指責官府經營工商業是“與商賈爭市利”。賢良文學還提出“外不障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張。他們的重本抑末說,實際上是要抑官營工商業,而為私人工商業爭取利權。最終會議的結果,廢除了全國的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從結果來看,這次會議可以說是那些大商人的一次反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鐵城citizen手錶怎麼調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