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一年一年復一年年年似

    絕對的權力必然產生絕對的腐敗。東漢末年的確腐敗,東漢哪一個時期不腐敗?東漢社會的經濟基礎就是氏族政治,什麼好事不是可著權力勢力先挑?指鹿為馬只在趙高?否則,也就不會發生社會經濟崩潰,哪有什麼黃巾大起義?

    東漢以降,曹魏兩晉的社會基礎還是氏族,什麼“何不食肉糜”、石崇王愷鬥富就一波一波出來了,什麼時候把社會經濟、百姓民生當回事了?腐敗逼出來五胡亂華,政權都衣冠南渡了,社會基礎還是氏族,結果就是信仰缺失,再談《孝經》也就沒人信了,引入佛教也不過是換一本經書繼續忽悠,腐敗照舊。

    隋能一統天下,楊堅好歹倡導簡樸就是一個重要原因,好歹讓人覺得腐敗差了不少。到了煬帝,大運河大征討導致天下大亂,還是因為氏族政治關心的不是民力。

    東漢腐敗,根子就是權力不受制衡。然後兩極分化,社會階層固化。等到災難出現就會救援崩潰,就會出亂子了。結果呢?興,百姓苦。衰,百姓苦。

  • 2 # 錦鯉小毛球

    東漢末年的腐敗現象極其嚴重既有人性使然的因素在裡面,也有國家政策的失當的原因,也有外戚宦官專權的影響。

    首先,我們從人性角度分析:為官治國的官員其道德水平和個人修養是否能夠超越人類生存第一和希望自己過上更好生活以及趨利避害本性?看看歷史記載及結合我們自己的體驗基本每個人都能夠很明顯的給出答案——不能。

    (當然很多佛家及其它宗教聖人除外,歷史上一些真正嚴於律己的人如海瑞等也可以排除。這部分人在歷史上鳳毛麟角,不適合對我們普通人適用的一般規律)

    而東漢的官員也是普通人,也希望自己的生活過的好一點這是完全體現人的本性的想法。而“貪汙”對當時以及歷代官員來說這都是一條可以迅速過上自己夢想生活以及滿足自己物質/精神慾望的捷徑——它的問題只在於“值”還是“不值”。

    其次,東漢末年的朝廷施行的官員俸祿政策要為當時貪汙的滋生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我們看看東漢後期官員的俸祿情況:一個字——“低”。東漢末年外部胡族叛亂加上內部的嚴重自然災害造成了國家機構極大的財政困難。而當朝統治者為了減少開支施行了“百官減俸”的政策,這在漢安帝、順帝、桓帝時尤其嚴重。在這樣的薪俸制度下一般官員如果不想點其它辦法搞點錢就會面臨被餓死的窘境。這樣一來就逼得那些對自己要求相對比較嚴格的官員也不得不走上“貪汙”這條路上來,更不用說那些真正的貪官了。據史書記載:

    “(朱穆)祿仕數十年,蔬食布衣,家無餘財”。“(太守崔寔)歷位邊郡,而愈貧薄。建寧中病卒,家徒四壁立,無以殯殮”。“長安孫晨,家貧,為郡功曹,十日一炊,無被,有蒿一束,暮臥其中,旦則收之。”

    再次,東漢末年長期的外戚宦官專權造成了各種利益圈子。而利益共同體內歷來都是滋養貪汙腐敗的沃土。權利即利益,在權利庇護下的貪汙腐敗往往更加的肆無忌憚,更加的有恃無恐。尤其是東漢末年朝廷竟然開始公開的賣官鬻爵。上行下效,這也就使得“腐敗”這風險不大但是產出極高的“生意”在當時官場野蠻生長。

    因此總的來看,東漢末年的腐敗盛行基本可以說是當朝的統治者(不僅僅是皇帝)自己一手造成的,屬於“自己玩死自己”那種情況。當然這樣的結果也是“人性”使然,想徹底消滅“腐敗”是不可能的。畢竟“人性”是人稱為“人”的根本。而只有建立合理的施政制度和完善的監查措施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腐敗的發生,才能讓國家機器運轉的更長久一些。

  • 3 # 小毅說歷史

    皇帝帶頭腐敗。

    漢靈帝為了滿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想出了公開賣官的賺錢方法,漢靈帝自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方法,還時不時誇讚自己非常有商業頭腦,只做皇帝可惜了。有一則趣事,漢靈帝把廷尉以500萬的價錢賣了崔烈,廷尉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長,但漢靈帝事後非常後悔,後悔的不是他想了這個賣官的主意,而是覺得500萬這個價錢,自己賣虧了,可見有多麼的荒唐。

    人才選拔制度:徵舉制

    徵舉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由現任官員來推薦人去做官,這種制度就給予了在朝為官的非常大的操作空間。而且由於當時的社會風氣,在A被B舉薦之後,並不是就完事了,A並不是忘記B對他的恩情,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關係圈。這就直接導致了沒錢沒權有才的無法得到施展的空間。有錢有權的卻日益勢力壯大,權錢交易也公開化。

    當官的工資少

    在漢安帝和漢順帝時期都曾減少過官員的工資,在漢桓帝時期甚至曾一度停發過官員的工資,這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官員肯定不幹了,因為靠工資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都不夠了,大多數官員必然會想盡辦法去撈外塊。崔寔曾寫道:“今所使分威權,御民人,理獄訟,幹府庫者,望群臣之所為。而其俸祿甚薄,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父母者,性所愛也,妻子者,性所親也,所愛所親,方將凍餒,雖冒刃求利,尚 猶不避,況可令臨財御眾乎!是所謂渴馬守水,餓犬護肉,其不侵,亦無幾矣。夫事有不疑,勢有不然,蓋此之類,雖時有素富骨清者,未能百一,不可為天下通率,聖王知其如此,故重其祿以防其貪,欲使其取足於俸,不與百姓爭利。”大概意思就是說官員權力很大,但工資卻不足以養活家人,即使有各種限制,但官員肯定還是會掙外塊,為了生活下去,就算有個別官員很清廉,但這也只是個別現象,不可能拿這種標準去要求所有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蛋撻皮怎麼做榴蓮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