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泉合作社

    首先給兩條幹貨資訊,利用國家扶助資金:

    我只能結合自己所在地方,因地制宜(贛東北山區)談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無非是種植、牧、漁和家庭養殖綜合開發利用。現在內陸山區打工經濟為主,山區內陸地區勞動人口向發達地區轉移,留下的老年人口和土地荒蕪怎麼辦?山地四荒地多,年輕勞動力少,但正是進行生態農業最好的選擇,拿地成本低,老年人多的優勢。不利於糧食作物播種生產,有優點和缺點。

    內地山區人口流失除了勞動力減少,同時消費者也減少,糧食效益低,市場消費需求少。如何利用四荒地產出高效益。但糧食蔬菜作物播種要求勞動動多,也沒有效益和市場,如果進行林業果木種植和養殖生態農業綜合發展潛力巨大。林業種植長期效益好,用地成本低,如杉木和珍貴樹木;果樹類:中期效益,可以供應周邊市場;牧業、漁業、家禽養殖短期有效益;種菜主要是給家禽吃。

    生態農業在廣闊山地內地大有前途,人口流失、四荒地可以進行生態農業。

    市場消售因注意周邊市場需求和向發達地區供應需求,還要進行長期效益考慮。

  • 2 # 一尺深雪

    八十年代,是農墾企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我們場也不例外,在眾多的農業企業中,率先完成了農工商牧綜合發展的模式。在農業方面,我們擁有近三萬畝的基本農田,又在全省最先建立了農機站,提前實現了其它地方還當稀罕事的農業機械化。在工業方面,更是走在了全國的先列,籌建了全省唯二的乳粉加工廠,並一舉奪得全國食品銀獎,那時候我們埸的奶粉,走後門都賣不到,真正叫個吃香。在乳品工業的帶動下,我們的畜牧業更是發展迅猛,四個分場,四個牛場,近兩千頭的奶牛存欄,為乳品業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至於商業,咱們先一筆帶過,僅就農牧工三方面展開討論。

    我只所以提到我們埸這個個例來論述我們的生態農業,一方面是因為我對那裡太熟悉了,熟悉得如數家珍。另一方面,我們埸的生態變遷,正是全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濃縮版的現象,很值得人們深思,檢討。

    我們埸始建於1950年,也算是全國農墾企業的老字輩了。當時,埸裡很窮,收購得全是忻定盆地沿滹沱河岸邊荒蕪的土地。由於地勢低哇,又常受水澇災害,土地的鹽鹼化非常嚴重,因此,建埸之初,埸裡的主要任務就是興修水利,治鹼防洪。在全埸職工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下,土地的鹽鹼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土地的捉苗率,成活率,依舊十分有限。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農埸各行各業的迅猛發展,為我們埸土地的改良,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

    乳品的供不應求,導致了畜牧業的空前發展,以荷斯坦為代表的黑白花奶牛大量地被引進,繁殖。農埸的玉米供不上了,周邊村子便跟著沾光。農埸的秸稈不夠用了,四方鄰居一起收割,吃多了,糞多了,堆積如山般地貯存起來,到了開春,就往地裡拉,一年,二年,三年,終於地肥了,捉苗了,產量也由原來畝產數百斤,迅速地提升,終於過千了,有的,甚至接近於破頓。

    可惜得是,這種良性的迴圈並未持續多久。

    (未完,待續)

  • 3 # 夢中翔之夢B

    在網上,我看到了許多關於生態農業的論述,但如何在當前農業現狀下實現之,還望指教?

    中國農業發展的難點,農業基礎很落後,一家一戶生產能力弱,農民整體素質(文化)不高。

    土地雖然逐步集約化,規模化,由家庭農場,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在承包,都處於規模小,單位面積產量低,沒有高效益,形不成品牌的優勢。

    擔負不起上游的網際網路成本,買不起,用不起,眾多的科技化成果,專利發明,分散性強,互補性差。

    農村發展的痛點,有目共睹,無需爭辯的事實。農村大量青年人才的流失,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成了農村的主流群體。什麼是生態農業?什麼是現代生態農業多功能性?這個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有機農產品?

    土壤無汙染、不施化肥、不打無機農藥、農產品無農藥殘留、無致癌物質、保證人們的健康使用。

    什麼叫低碳迴圈經濟呢?

    一個企業生產主產品時,剩下對環保有損害的廢棄物,恰恰是另一個企業生產產品的主原料,主副料。

    這些對農民來說,這只是‘水中月,鏡中花’,根本就不明就裡。

    RFID全流程監控電商化+農業產業鏈的整合、完善+充分拓展農業多功能性現代化大農業。

    鉅額的運營成本,對於現實中連"有機無公害"菜都搞不太清楚,對"低碳迴圈經濟"更是一頭霧水的農村農民來說,一個天方夜譚的傳說。

    中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不是三言兩語的事。

    不懂農業的搞農業,不懂產業鏈的搞產業鏈,不懂產批供的搞產批供,不懂市場運營的搞市場運營,不懂市場營銷的搞市場營銷。

    市場有市場的遊戲規則,經營者有經營者的生存法則,這己經不是我們平常人沒事無聊閒扯的事。

    就目前經濟形勢,中國市場經濟改革步入了常態轉型關健期,抓住契機,做好“升級、轉型”這門課。

    農民+平臺,平臺+農民。瞄準方向,最佳化結構,流通程式“升級”,/農居對接/改變觀念,調整思路,流通程式“轉型”。

    一部手機能上網,學習自媒體,一臺電腦做市場。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中間道路”,走出一條“鄉村振興、時代新人生自主創業”的創新之路。

    @位元組跳動扶貧 新一代的領航人@夢中翔之夢 @文君122夢中翔之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末年的流民大軍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