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他她日記
-
2 # 小克嘿嘿
膽汁是在肝臟內生成後透過肝管、肝總管、膽囊管進入膽囊內貯存、濃縮,在人進食後膽囊收縮排入十二指參與食物的消化過程。下面,小克說說膽汁的分泌、代謝、功能及生理調節,讓大家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1.成年人的肝臟每日分泌膽汁約800~1200ml,膽汁主要是由肝細胞分泌,約佔膽汁分泌量的3/4,膽管細胞分泌的黏液物質,約佔1/4。膽汁中97%是水,膽汁中的其它成分主要有膽汁酸與膽鹽、膽固醇、磷脂和膽紅素等。
2.膽汁呈中性或弱鹼性,主要生理功能有:
①乳化脂肪:膽鹽隨膽汁進人腸道後與食物中的脂肪結合使之形成能溶於水的脂肪微粒而被腸黏膜吸收,並能刺激胰脂肪酶的分泌並且被啟用,發揮水解脂類,促使脂肪、膽固醇和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的作用。
②膽汁中的膽鹽有抑制腸內致病菌生長繁殖和內毒素形成的作用。
2.膽汁分泌受神經內分泌的調節,當迷走神經興奮時,膽汁分泌增加,交感神經興奮時,膽汁分泌減少。另外,血液中的促胰液素、胃泌素、胰高糖素、腸血管活性肽等激素會促進膽汁分泌,其中促胰液素的作用最強,生長抑素、胰多肽等則抑制膽汁分泌。當胃酸、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產物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後,刺激十二指腸黏膜分泌促胰素和促膽囊收縮素引起膽囊平滑肌收縮和奧狄氏括約肌鬆弛,膽汁進入十二指腸參與食物的消化。
3.膽汁中的膽固醇不溶於水而溶於膽汁。膽汁中的膽鹽和磷脂形成的微膠粒將膽固醇包裹於其中,使其溶解。當膽鹽與磷脂的比例為2~3:1時,膽固醇的溶解度最大。膽汁中還有一種磷脂醯膽鹼和膽固醇按同等比組成的膽固醇磷脂泡,可以溶解80%以上膽汁內的膽固醇。但球泡的數量隨膽鹽濃度的增加而減少,當膽汁中膽鹽濃度超過40mmol/L時,球泡消失。膽汁中球泡愈多,膽固醇愈不穩定容易析出形成結石。
4.膽汁中的膽汁酸(鹽)是膽固醇在肝內合成後隨膽汁分泌至膽囊內儲存並濃縮。人進食時,膽鹽隨膽汁排至腸道,其中95%的膽鹽能被腸道(主要在迴腸)吸收人肝,也就是膽汁的肝腸迴圈,當膽汁中膽鹽減少,或膽固醇增加時,膽固醇析出形成結石。
-
3 # 汪醫生小課堂
人體的膽汁約75%由肝臟的肝細胞生成,25%由肝臟的膽管細胞生成。膽汁主要由膽鹽、膽色素、膽固醇、卵磷脂、鉀、鈉、鈣等組成,但膽汁中無消化酶。可以說膽汁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食物的消化,並且還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
膽汁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膽汁中的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許多微滴,利於脂肪的消化;膽鹽還可與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結合,形成水溶性複合物,促進脂肪消化產物的吸收,同時也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膽汁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通常情況下在非消化期間,膽汁都會儲存在膽囊中,等到攝入食物或者需要分泌膽汁時,膽囊中的膽汁就會直接由肝臟以及由膽囊大量排至十二指腸內。人類所進食的食物經過腸道消化後,還需要經過膽汁的消化進而被人體所吸收,有些人經常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有可能是膽汁分泌不足導致的,長期出現可能會出現營養不良及貧血等症狀。
膽汁的其他作用膽汁還可以維持膽汁酸和卵磷脂膽固醇的比例,使膽汁成分處於溶解狀態,可防止膽固醇結石的形成;其次膽汁為弱鹼性分泌物,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中和胃酸,防止潰瘍病的發生;膽鹽在腸道能抑制若干種細菌生長。
-
4 # 機靈不太懂
膽汁。
膽汁:一種弱鹼性的黃綠色粘液,不是膽囊分泌的,而是肝細胞的分泌液。平時儲存在膽囊內。味苦。當膽汁在膽囊內時水和碳酸氫鹽被吸收,從而轉化為弱酸性。
膽汁:由水、膽鹽(參與消化)、膽固醇、膽色素、軟磷脂、鉀離子等構成。但,膽汁中並不存在消化酶。
膽汁:肝細胞不停分泌,成人每日約1000ML,高蛋白飲食時,膽汁分泌增多。
膽汁在人體中起什麼作用?一、膽汁中的膽鹽、膽固醇及軟磷脂可以乳化脂肪、抑制腸內不良菌生長。
二、膽汁能促進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三、膽汁可以中和一部分胃酸。
膽汁在非消化期儲存在膽囊內,而在消化期直接排入十二指腸。
高蛋白飲食會也會引起膽汁分泌的不正常,而出現消化系統功能紊亂。
建議: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方式。
出現身體不適及時到正規醫院的專科就診。
回覆列表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如果一個人膽囊不好,患有膽囊炎或膽囊結石,就不能吃重油葷的飯菜。否則,你就會出現消化不良或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時間久了大家都明白了這個道理:膽囊不好,就少吃油脂類食物。
針對這個現象,或許有人就想當然地認為:膽囊裡的膽汁就是一種消化液,它在人體的作用就是消化脂肪類物質。
錯!膽汁裡沒有消化酶,它不能消化脂肪。膽汁的作用是把食物裡的脂肪物質,乳化成更小的脂肪顆粒,有利於脂肪顆粒被其他的消化酶消化和吸收。
簡而言之:膽汁分解脂肪物質的過程是一個物理反應,不是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