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財資一家
-
2 # 莫事來嗑
嚴格意義上來說,金融科技做得好不好,與資訊化做得好不好沒有必然的相關性。所以把這兩個強行湊一起,沒有太大的意義。
資訊化做得好,只能證明銀行在傳統資訊管理範疇,比如流程管理、資料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得好,執行效率高,但這和金融科技扯不上啥關係——金融科技並不是金融企業的資訊科技——儘管曾經有銀行這麼理解。
金融科技並不是狹隘的系統建設,系統或者平臺是金融科技的載體而已。金融科技給銀行帶來的是獲客模式、經營模式的變化。舉簡單的例子吧,說起來容易明白些:
1、傳統銀行怎麼讓你變成它的客戶?比如你想有個銀行卡,銀行網點離你家近,相對方便,於是你就成了這家銀行的客戶。或者是你的工資卡、公積金卡、社保卡之類的,開在哪家銀行,你就變成了哪家銀行的客戶。傳統資訊化管理的就是你怎麼開戶、怎麼存錢、轉賬,至於你怎麼成為銀行客戶,管不著也無所謂。
2、看看金融科技怎麼讓你變成銀行的客戶。去飯店吃飯,準備用微信付款,沒有優惠。突然發現,旁邊有個小廣告,掃碼下載XX銀行app支付,可以打95折,於是你試著下載App支付,果然打了95折,於是你變成了該銀行的app使用者。金融科技介入獲客過程,且過了變成了線上化流程,非線下流程。
這只是一個小例子,事實上,成為app支付使用者後,和網際網路獲客一樣,還有促活、留存、變現等一系列動作,這些僅僅是金融科技的一個部分。和傳統資訊化沒半毛錢關係~
所以,資訊化做得好的銀行,要想在金融科技領域得到突破,需要做很大的調整:
1、經營思維,金融科技不是傳統資訊管理,而是業務經營手段和模式的巨大變革,還停留在以往的思維中,比如科技引領業務,做不好金融科技的;
2、創新思維,跳出傳統資訊管理的那個圈,金融科技需要更大膽,更敏捷,更迭代。
3、學習思維,學習成為金融科技的常態,不是某種語言技術硬體的學習,而是各種新知識新應用的學習。
-
3 # 餘豐慧
銀行業必須數字化轉型才能應對挑戰。而且這種轉型要徹底轉,拋開歷史包袱的轉型,否則沒有別的出路!
目前大部分銀行都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不過,脫胎於銀行自身的IT部門。怎樣從一個部門變成獨立公司,企業文化、組織架構、研發效能、交付體系建設如何轉變,都將是銀行系科技金融公司面臨的挑戰。
最主要還不在技術層面,而在思想觀念。本質上說,新金融與傳統金融不是一個東西。在轉型中,傳統銀行自覺不自覺就會用傳統金融思維來設計定位新金融,結果弄個四不像。如果傳統金融機構沒有平地起高樓,另打鼓另開槍,重起爐灶的破釜沉舟決心,那麼,轉型很難成功。
怎麼辦?傳統銀行必須破釜沉舟,開啟大門,開放銀行,與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尋求合作,這樣的數字化轉型才能走向成功[銀行進入最新的“開放銀行”階段,我們希望可以提出“共建”的概念。銀行其實很難靠自己的力量去深入瞭解每一個行業,需要藉助金融科技的力量。進一步來說,金融科技已經從單點的合作,走向了從IT架構到網際網路產品,再到開放平臺的多層次的合作。
回覆列表
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的融合,透過構建“以使用者為中心、以賬戶為中心、以交易為中心”的智慧金融基礎設施和資料資源管理體系,並藉助資料智慧,形成生態網路協同效應。
以使用者為中心。透過加強與第三方網際網路公司、科技公司的合作,藉助其獨特的技術優勢和獲客優勢,雙方在客戶資源、科技開發與應用、風險防控、客戶服務等各個領域進行共享。透過優勢互補、相互賦能,互為流量、互為平臺,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最佳化原有的獲客模式和服務模式,共同推進金融科技的應用與使用者體驗提升。
以賬戶為中心。賬戶體系是金融的核心和基石,透過構建以多層級的賬戶體系,連線全產業鏈上的關鍵節點,為產業鏈上的平臺和企業賦能。如透過將銀行Ⅰ、Ⅱ、Ⅲ類賬戶與網際網路使用者賬戶的繫結或融合,有利於商業銀行在獲客、活客、資金運營、交易金融、價值創造等方面發力,並助推商業銀行網際網路化、場景化和平臺化經營。
以交易為中心。透過建立實時、動態地互聯互通,實現全鏈條上的資金流、資訊流、物流和商流的聚合,產生了包括交易資料和交易行為等相關資料在內的平臺全鏈條的“交易大資料”,並基於“交易大資料”提供金融服務的新方法和新路徑。藉助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技術,基於交易和資料在金融服務模式、風控手段和定價機制上的創新,提供了商業銀行公司業務數字化轉型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隨著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一系列資訊科技的成熟、普及和全滲透、全覆蓋,商業銀行充分發揮客戶、資金、牌照、資料等優勢,並藉助金融科技前沿技術優勢,二者的融合有利於拓展商業銀行服務半徑(空間維度)、提高服務效率(時間維度),並呈現出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生態化趨勢。而未來,強調“核心能力輸出”是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一環,透過核心能力的輸出和應用,將突破現有制約,拓展發展邊際,連線更大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