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血壓管家
-
2 # 希瑪眼科
古人一樣會近視。
白居易有一首詩就充分表現了近視者的狀態:
《病眼花》
頭風目眩乘衰老,只有增加豈有瘳。
花發眼中猶足怪,柳生肘上亦須休。
大窠羅綺看才辨,小字文書見便愁。
必若不能分黑白,卻應無悔復無尤。
但古人近視的人不多。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比過重很多,加上各種電子產品的普及使用,現代人近視的越來越多。
影片:《近視的定義》
-
3 # 衛華集團工程師
先來看看近視的起因:
現代人近視大多是用眼過度,不注意用眼不衛生以及長期面對電子產品引起的
從這方面來講,古人患近視的機率少之又少,他們大多從事田間勞作,精細加工比較少,以上幾方面幾乎不存在,用眼比較累的,一般也就是讀書,寫字,刺繡什麼的,那時的書都是毛筆寫的,字型大,看著不累,寫字用毛筆,距離較遠也不易引起近視,但是古人照明條件不太好,富人點蠟燭,窮人點油燈,那些刻苦讀書的人,白天讀,夜晚讀,比如那個囊螢夜讀的,鑿壁借光的,長期的話,引起近視也不是不可能的。相對來說,刺繡引起近視的機率還是很大的
遺傳因素
既然是遺傳,那古人也脫不了干係,生下來視力不好的肯定會有的
相傳韓非子,王安石,白居易,蘇軾,都是近視眼,因此說,近視,古人也可以有,不過沒那麼多罷了
隨著手機、電腦等電子裝置的普及,現在近視的人越來越多,“ 10米外六親不認,50米外雌雄不辨,100米外人畜不分”似乎已經成了近視人群的日常寫照。那麼在沒有手機、電腦、iPad的古代,人們會近視嗎?古人如果近視會怎麼辦呢?
古人會近視,然而很少
◆古代讀書人書寫使用的是毛筆,光筆頭就有一寸長,眼睛距字的距離較遠,寫的字也相對大些,客觀上起一定的預防近視的作用。
◆古代照明技術不發達,夜讀照明成本高。北宋時期秉燭每條400文,按照北宋當時的物價來看,10文錢可以買到一斗糧食,也就是現在的12.5斤。那麼,一條秉燭可以換500斤糧食!一般家庭的讀書人是不可能秉燭夜讀的。
◆當時的讀書人本來就不多,據統計,春秋到兩漢期間,雖然文化上百家爭鳴,但是識字率不超過8%,近視率更是可以忽略不計。
◆“橫豎”不一樣。古代的書籍是豎排的,在閱讀其一豎列時,兩個眼睛往中間集合,使文字看準確。而從上往下閱讀,兩個眼球主要是進行上下轉動,左右運動幅度較小,容易達到雙眼單視的要求,保護了眼睛的集合功能。
◆古代沒有高樓大廈擋視線,出門四周一覽無餘視野開闊,此外,古人行路、騎馬、野外活動都有預防近視作用。
儘管如此,在古代還是有一定數量的人患有“近視”。
歐陽修像
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
紀昀像
據史書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短視”,便是近視。
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諷近視眼的打油詩,詩中說道:“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日透窗欞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畫壁磨傷鼻,為鎖書箱夾著眉。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唇皮。”64個字就將在雲山霧罩中過一生的近視眼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那麼,這些古人近視了怎麼辦?
◇讓眼睛休息
視力下降大都是用眼不當造成的,與讀書過度有關,陸游曾感嘆:“少年嗜書竭目力,老去觀書澀如棘。”古人認為矯正視力的最好辦法是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劉禹錫也在《閒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詩中提議:“減書存眼力,省事養心王。”
◇外洗法
《蘇沈良方卷七治諸目疾》記載了一種外洗眼目法,方法就是打一盆熱水,用雙手灑在緊閉的眼睛周圍,以舒緩眼睛疲勞,有助於視力的恢復。
◇明目方藥
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列出的醫目、護目、明目的藥方多達71方,例如有一種“神曲丸”,“主明目,百歲可讀注書方”。
◇選燈油
古人也從製作燈油的材料入手。他們發現用枸杞子、大麻子榨油來點燈沒有燻眼的油煙,能夠很好的保護視力預防近視。《本草綱目》中也提到胡麻油、蘇子油等燈油可以明目治病,而桐油、豆油、動物油等則對眼睛有害。
◇眼鏡
直到15世紀,眼鏡經海路傳入中國。萬曆年間的田藝蘅描述當時的眼鏡可以讓人“精神不散,筆畫信明”,其形態也與現代的不同,需要用綾絹束縛在腦後才能固定。
在明朝前期,眼鏡是一種極其貴重的物品,大多隻能從外商處購買,而且價格昂貴,普通人是買不起的。直到明朝末期,製作眼鏡的工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眼鏡才開始普及,普通的老百姓終於有了戴眼鏡的機會。
雍正年輕時就近視,戴了康熙御賜的眼鏡才視力清明,大大提高了批閱奏章的效率。據記載,他曾讓造辦處配了35副各式眼鏡隨處安放,隨用隨拿。
不過總的來說,眼鏡這樣精密的光學裝置在現代以前還是昂貴的奢侈品,古代普通的讀書人消費不起,萬一得了近視也就只有“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