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匠人館
-
2 # 日日悅讀
絲綢及“絲國”
絲綢,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充套件,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絲綢的發源地,以發明“織桑養蠶、繅絲織綢”技術聞名於世,被稱為“絲國”。幾千年來,中國絲綢以其獨有的魅力、絢麗的色彩、濃郁的文化內涵,為中國文明譜寫了燦爛篇章。絲綢催生了“絲綢之路”,作為“絲綢之路”的主角,絲綢產品及其技術和藝術,成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內容,被傳播到世界各地,為東西方文明互建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G20峰會·國禮醉人
2016年G20的召開,不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峰會上各個角落融入的中國文化藝術元素也驚豔了世界 。
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除了爆紅網路的開幕儀式,那便是國宴以及贈送各國首領的國禮。
東盟十國第一夫人們的禮物是用歷史悠久的“絲綢畫繢”工藝製成的手包,“絲綢畫繢(huì)”的製成需要經過完整的70道工序,而能做到這些的僅有一家: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絲綢畫繢傳承人葉家。
葉灃儀,便是這非物質文化遺產絲綢畫繢的第五代傳人。
何為絲綢畫繢?
絲綢畫繢是一種融合染、繪、繡、泥金銀等多種工藝手段的傳統技藝,起源於商周時期,絲綢畫繢技藝流程十分繁複,全憑手工掌握火候。“繢”由一個“糹”和一個“貴”組成,指在真絲上新增融合了染、繪、繡等多種工藝手段的傳統技藝,屬於中國古代最早的平面視覺藝術品種之一。家喻戶曉的《清明上河圖》即是其最為傑出的衍生代表作。
從距今約兩三千年的周商時期出現蠶絲織物開始,畫繢技藝便從民間棉麻織物延伸到皇室的絲綢製品。隨後宮廷設立了專門的畫繢部門,製作皇室貴族的服飾。畫繢師以綢絹為原料,憑經驗和悟性掌握手工技巧和火候,歷經選絹,定型,皂煮,摹稿,刻板,勾蠟,上色,上底漿、中漿、上漿,高溫固色,脫水,貼膜,雕刻,貼金,裁剪,裝裱等70多道工序,做出色感亮眼、觸感細膩、觀感典雅的成品。
手工匠人最頭疼的問題:傳承
葉灃儀祖上多代都是憑絲綢畫繢這門技藝為生,父親也自幼便接觸,並熱衷於這門技藝,曾為了堅持復興絲綢畫繢而抵押過家產。
和很多傳統匠人一樣,在傳承問題上,父輩都不希望斷根,葉灃儀父親亦如此,數次勸說女兒回家繼承手藝。作為89年出生的年輕人,葉灃儀並未妥協。
在她看來: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異的今天,為什麼還要執著於這樣緩慢、繁複的工藝?一直以來,這個冷門而悠久的行業不為大多數人所知,我們被華人輕視的經歷,遠比不懂我們文化的外華人要多得多。此外,從事這行的,都是經歷歲月冼煉的老師傅,一個工藝環節就要花上一天的時間,枯燥至極。
遙遠而宏大的使命感
最後改變她想法的是父親的一句話:“我這輩子也就你和它兩個小孩,你真不願意做就算了。我養它養到我不在了,哪怕最後沒了我也總算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你爺爺和太爺。”
“使命感”這個詞,太遙遠而宏大,但那一瞬間讓葉灃儀有了一種“使命感”。和婭婭零之前接觸的其他匠人朋友類似,“使命感”是他們堅持的初衷。這個世上少一個平庸的事業單位員工,不會有什麼變化,而讓一門手藝自此失傳,從此變為只能在博物館裡供後人觀瞻的物件,這才是天大的憾事。
啼笑皆非的現實問題
盛唐時期,絲綢畫繢傳至海外,如今我們總在感慨日本的和服做工考究、巧奪天工,但,那其實不過是盛唐絲綢畫繢的“學生”。從和服的紋樣中,可瞥見唐代的審美:那些壽紋、回紋、樹紋等都曾出現在中國古代綢絹上。讓人痛心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我們逐漸放棄了,而外華人揀回去,經過改良再拿出來賣,被我們趨之若鶩,視若珍寶。
葉灃儀在碰到這些困境後,也曾考慮過說服父親放棄自己做本土品牌的想法,從海外註冊品牌。但被父親堅決反對,並言辭激烈地教訓,不可為了走捷徑而忽略腳踏實地的把東西做好才是重點,他說:“你要相信,只要我們的東西好,靠著口口相傳也一定能找到生存點。堅持,就一定會勝利。”
父親的固執,也漸漸成了葉灃儀堅守的勇氣。後面他們創立了“繢”品牌,除了將傳統的絲綢畫、絲綢屏風和絲綢扇做到極致,還開發了圍巾、披風、手包、服裝等多個品類,希望讓這一古老手藝迴歸日常。
酒香不怕巷子深
時間證明,酒香不怕巷子深,葉灃儀的堅持在近兩年已初見成效。諸多作品獲邀參加了國內外多個展覽和比賽,斬獲大獎無數,在圈內逐漸聲名鵲起。除了絲綢畫繢界的專業人士,市場的態度也在悄悄轉變。
“匠”僅僅是一門技藝,“心”才是修為。
所謂手藝人,除了因為在歲月中穿梭變得精熟的技藝之外, 更要有一顆在與物件相處中不斷成長的心。父親說:其實“匠”僅僅是一門技藝,“心”才是修為。
如今機器取代工人,人工智慧風起雲湧,眼見時代又是一番新的光景。但在匠人們眼中:機器生產所無法取代的,是那顆活的心和用手工製作的、每一件都獨一無二的產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