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說明,“姓”和“氏”在日本古代,含義是不同的。古代日本的姓,如君、臣、連、直等,類似於爵位。今天的“姓”,那時候叫“氏”。
今天,日本是世界上姓氏最多、最複雜的國家,1997年版《日本姓氏大辭典》收錄的日本人的姓,達291,129個。
在古代日本,姓和刀一樣,是身份和權利的象徵。明治維新以前,平頭百姓是沒有姓的。日本人數以萬計的姓氏,是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
公元4世紀,大和政權開始建立統一國家,並建立了職業世襲的部民制和氏族制。兩者有著內在關聯。例如,養狗的“犬養部”的首領,就姓“犬養”。1932年5.15政變被殺的日本首相犬養毅,祖上就是養狗的。做衣服的“服部”的首領,就是“服部”氏。《大東亞戰爭全史》作者服部卓四郎,根據他的姓就知道祖上一定是做衣服的;打鐵的“鍛冶部”首領,當然是“鍛冶”氏。不久前去世的日本著名評論家鍛冶俊樹,就是“鍛冶部”首領的後裔。除了和“部民制”即職業世襲有關外,也有以官職、地名、神名等作為血緣集團的“氏”名的。
除了“氏”以外,還有“苗字”。前者是“本家”,後者是“分家”。兩者的關係,如同前者是樹幹,後者是樹枝(苗就是嫩芽、分枝的意思)。例如,日本平安時代長期執掌朝政的氏族“藤原”氏,在佐賀地區的分支叫佐藤,在近江地區的分支叫“近藤”,在加賀地區的分支叫加藤,在伊勢地區的叫伊藤,等等。
1870年明治維新後,統治者出於管理的需要,頒佈了《平民苗字容許令》,即平頭百姓也可以有“苗字”。但百姓對此不以為然:要那個東西有什麼用?於是,日本政府又在1875年頒佈了《苗字必稱令》,規定即便平頭百姓也必須有“苗字”。這下怎麼辦?於是很多人“就地取材”,屋子下有口井的,就叫井上,住在村子中央的,就叫“中村”,住在馬場邊的,就叫馬場。巖手縣那邊有戶人家,因為屋子旁有杜鵑花從,乾脆就叫躑躅森(躑躅就是杜鵑花)。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規定不得擅自更改“氏名”。自此,“氏名”最終作為我們理解的“姓”而固定。
首先需要說明,“姓”和“氏”在日本古代,含義是不同的。古代日本的姓,如君、臣、連、直等,類似於爵位。今天的“姓”,那時候叫“氏”。
今天,日本是世界上姓氏最多、最複雜的國家,1997年版《日本姓氏大辭典》收錄的日本人的姓,達291,129個。
在古代日本,姓和刀一樣,是身份和權利的象徵。明治維新以前,平頭百姓是沒有姓的。日本人數以萬計的姓氏,是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
公元4世紀,大和政權開始建立統一國家,並建立了職業世襲的部民制和氏族制。兩者有著內在關聯。例如,養狗的“犬養部”的首領,就姓“犬養”。1932年5.15政變被殺的日本首相犬養毅,祖上就是養狗的。做衣服的“服部”的首領,就是“服部”氏。《大東亞戰爭全史》作者服部卓四郎,根據他的姓就知道祖上一定是做衣服的;打鐵的“鍛冶部”首領,當然是“鍛冶”氏。不久前去世的日本著名評論家鍛冶俊樹,就是“鍛冶部”首領的後裔。除了和“部民制”即職業世襲有關外,也有以官職、地名、神名等作為血緣集團的“氏”名的。
除了“氏”以外,還有“苗字”。前者是“本家”,後者是“分家”。兩者的關係,如同前者是樹幹,後者是樹枝(苗就是嫩芽、分枝的意思)。例如,日本平安時代長期執掌朝政的氏族“藤原”氏,在佐賀地區的分支叫佐藤,在近江地區的分支叫“近藤”,在加賀地區的分支叫加藤,在伊勢地區的叫伊藤,等等。
1870年明治維新後,統治者出於管理的需要,頒佈了《平民苗字容許令》,即平頭百姓也可以有“苗字”。但百姓對此不以為然:要那個東西有什麼用?於是,日本政府又在1875年頒佈了《苗字必稱令》,規定即便平頭百姓也必須有“苗字”。這下怎麼辦?於是很多人“就地取材”,屋子下有口井的,就叫井上,住在村子中央的,就叫“中村”,住在馬場邊的,就叫馬場。巖手縣那邊有戶人家,因為屋子旁有杜鵑花從,乾脆就叫躑躅森(躑躅就是杜鵑花)。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規定不得擅自更改“氏名”。自此,“氏名”最終作為我們理解的“姓”而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