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徐哥

    小麥赤黴病分佈與為害

    【1】小麥赤黴病又名紅頭瘴、爛麥頭, 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以長江中下游冬麥區、西南各省和東北春麥區發生最重,長江上游冬麥區和華南冬麥區常有發生。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華北大流行後,該病逐漸成為江淮、黃淮冬麥區的重要病害,近年來為害有加重趨勢。

    【2】該病主要危害小麥,感病籽粒的千粒重和出粉率降低,作種子時發芽率下降,發芽勢減弱。一般發生年減產10%~20%,大流行年份田間白穗率高達40%以上,並且嚴重度增加,枯死小穗數佔整個麥穗數的1/2以上,減產嚴重。因感染了赤黴病的小麥籽粒含有毒素,病粒超過一定比例時人畜無法食用,因此,一旦發生小麥赤黴病,將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

    小麥赤黴病症狀特徵

    【1】赤黴病在小麥各生育期均可發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後期侵染引起稈腐和穗腐,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穗腐,通常在小麥灌漿期發生最重。最初在小穗穎殼上出現水漬狀淡褐色病斑,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隨即枯死。雨露較多或田間潮溼時,在小麥穎殼合縫處或小穗基部產生粉紅色膠質黴層。當病菌侵害穗軸或穗莖時,被侵害部位及以上部位枯死,損失更重。發生穗枯後多不能灌漿,籽粒癟瘦,千粒重降低。病害發展至後期,多雨溼潤季節,小穗基部或穎殼上發生黑色小顆粒,即病菌的子囊殼。

    小麥赤黴病發病規律

    【1】小麥赤黴病病菌以腐生狀態在田間殘留的稻茬、玉米秸稈、小麥稈等各種植物殘體上越夏、越冬。春天,病菌在一定溫、溼度條件下發育產生子囊殼,成熟後吸水破裂,殼內子囊孢子噴射到空氣中並隨風雨傳播(微風有利於傳播)到麥穗上,引起發病。小麥收穫後,病菌又寄生於田間稻茬、麥稈上越夏、越冬。

    【2】該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性病害,其典型病程是在小麥揚花期侵染、灌漿期顯症、成熟期成災。赤黴病病菌在小麥揚花至灌漿期都能侵染為害,尤其以揚花期侵染為害最重,病情輕重與品種的抗病性、菌源量多少及天氣關係密切。小麥抽穗揚花期的雨日數和雨量是病害發生輕重的最關鍵因素。若抽穗前有降水,揚花期又遇3d以上連陰雨天氣,小麥品種抗病性差,該病害就極有可能流行為害。

    【3】在品種抗病性上,穗性細長、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揚花整齊集中、花期短、殘留花葯少、耐溼性強的品種比較抗病。

    科學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選用穗形細長、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揚花整齊集中、花期短、殘留花葯少的抗(耐)病性強的品種。根根當地常年小麥揚花期雨水情況適期播種,避開揚花多雨期,做好栽培避病。加強肥水管理,合理澆水,及時排澇;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鉀肥,增強小麥抗病性。

    【2】化學防治:小麥赤黴病化學防治的關鍵是在小麥抽穗揚花期及時噴藥預防,小麥抽穗10%至揚花初期是第一次噴藥的關鍵時期,感病品種或適宜發病年份1周後補噴1次。防治藥劑每畝可用8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80g,或40%多菌靈膠懸劑150mL,或5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150g,或30%多唑酮可溼性粉劑100~130g,或30%己唑醇懸浮劑8~12g,或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200g,對水40kg噴霧防治。噴藥時要重點噴灑小麥穗部,噴藥後遇雨需重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具有接近巴菲特投資能力的人,需要多少啟動資金才能全職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