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素女部落
-
2 # 梁生智
應該說“賦”就是一種文體!
歷史上,中國的文體就文體就分為兩種,凡是講究韻律的即為詩,其他型別的均歸入散文。
賦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歸於散文。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散文均為賦。著名詩人屈原的作品其實過去也為賦。賦興盛於漢唐宋時期,所謂唐宋八大家均為寫賦高手。也因為興盛於漢唐,而且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故有“漢賦”之說。
漢賦,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小說,這應該可以概括中國文學興盛的軌跡。
如果非要把“漢賦”劃為一種文體,應該屬於散文。
-
3 # 做你的知心朋友
歷史上,中國的文體就文體就分為兩種,凡是講究韻律的即為詩,其他型別的均歸入散文。
賦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歸於散文。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散文均為賦。著名詩人屈原的作品其實過去也為賦。賦興盛於漢唐宋時期,所謂唐宋八大家均為寫賦高手。也因為興盛於漢唐,而且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故有“漢賦”之說。
漢賦,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小說,這應該可以概括中國文學興盛的軌跡。
如果非要把“漢賦”劃為一種文體,應該屬於散文。
-
4 # 山水144903882
漢賦是在漢朝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採摛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賦早在先秦儒家荀子時便已是一種文體,《荀子》一書中已有《賦篇》,分別寫雲、蠶、禮、知、針五種事物。那時賦的主要特點是“不歌而誦”,適宜於口誦朗讀。它的抒情成分少,著重鋪敘和描寫,接近於散文;行文時又往往韻散間出,具有半詩半文的性質;在篇章結構上,則多采用問答的形式。 賦是《詩》與《楚辭》演變而來,《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 賦到西漢時,已足以成為漢代文學的代表,乃至影響千年中國文學史。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漢初的賦家,繼承楚辭的餘緒,這時流行的是所謂“騷體賦”,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賈誼的《吊屈原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枚乘的《七發》等;其後則逐漸演變為有獨立特徵的所謂散體大賦,這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興盛的階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揚雄的《甘泉》、《河東》、《羽獵》、《長楊》,班固的《兩都賦》等;東漢中葉以後,散體大賦逐漸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賦開始興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張衡的《二京賦》、《歸田賦》,趙壹的《刺世嫉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禰衡的《鸚鵡賦》等。儘管散體大賦有其華而不實、矯揉造作的弊病,在中國文學史上,漢賦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它在豐富文學作品的詞彙、辭句以及技法方面,在促進文學觀念的形成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賦大致分為五種,也正是五個重要時期:西漢人將楚國詩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視為賦體,沒有一定的限制性,這稱做楚辭體的騷賦;漢賦篇幅較長,多采用問答體,韻散夾雜,其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長的句子,漢賦喜堆砌詞語,好用難字,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卻被後人視為賦體正宗,也稱古賦;六朝賦是東漢抒情短賦的變體,其特點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齊,多為四言、六言拼偶組成,而又講究平仄,通篇押韻,又稱俳賦;唐宋又有律賦,題目,字數韻式,平仄都有嚴格限制;文賦是中唐以後產生的一種散文化的賦體,不刻意追求對偶、聲律、詞采、典故,句式錯落多變,押韻較自由,甚至大量運用散文的句式,文賦實際上是賦體的一種解放。 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屈平、宋玉、司馬相如、楊雄、枚乘等人。 漢賦,無疑是古典文學中一種影響深遠的體裁。
-
5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賦,是中國古代兼具詩歌與散文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
戰國時代的荀子是最早以"賦"名篇的作者。其作《賦篇》,包括《禮》、《知》、《雲》、《蠶》、《箴》等五篇短賦,對漢賦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
至東漢時期,有文學家、史學家班固,善於作賦,在其《兩都賦序》中指出:“賦者,古詩之流也“。其後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講究文采、韻節,兼具詩歌與散文的性質,在當時頗為盛行。
漢賦的主要特點在於鋪陳事物,講究文采。句式多以四言六言為主。雖然講究押韻,但是可以隔三、四句,甚至五、六句押韻。又要求換韻,大體與內容段落相一致。
漢賦又稱古賦,篇幅較長,多采用問答體形式成篇,韻散夾雜,喜用生僻字。
漢代時常把辭(即楚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因辭與賦都兼有韻文和散文的性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獨特文體。結構宏大,辭藻華麗,講究文采、韻律,常用誇張、鋪陳的手法。
至六朝時,賦又稱俳賦,篇幅較短,講求駢偶和用典。
到了唐宋時,把科舉考試時所採用的一種試體賦稱為律賦。其格式要求嚴格,對仗工整,平仄和諧,並且由考官出題限韻,全文不能超過四百個字。有的在題目之外,另出數字(通常為八字)為韻腳,如顏真卿的《象魏斌》,即以”象懸國章道祟政理“為韻。
中唐後,受古文運動影響所作的賦,稱為文斌。句式參差,多以散代駢,押韻也較隨便,比較注意行文的清新流暢,已經與散文較為接近了。
回覆列表
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西漢、東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賦作為一種文體,早在戰國時代後期便已經產生了。它的主要特點是“不歌而誦”,適宜於口誦朗讀。它的抒情成分少,著重鋪敘和描寫,接近於散文;行文時又往往韻散間出,具有半詩半文的性質;在篇章結構上,則多采用問答的形式。
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漢初的賦家,繼承楚辭的餘緒,這時流行的是所謂“騷體賦”,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賈誼的《吊屈原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枚乘的《七發》等;其後則逐漸演變為有獨立特徵的所謂散體大賦,這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興盛的階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揚雄的《甘泉》、《河東》、《羽獵》、《長楊》,班固的《兩都賦》等;東漢中葉以後,散體大賦逐漸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賦開始興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張衡的《二京賦》、《歸田賦》,趙壹的《刺世嫉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禰衡的《鸚鵡賦》等。
儘管散體大賦有其華而不實、矯揉造作的弊病,但在中國文學史上,漢賦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它在豐富文學作品的詞彙、辭句以及技法方面,在促進文學觀念的形成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