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棟樑151
-
2 # 快樂每一天7496
不管你寫哪個歷史時代某件事或歷史人物,必須尊重歷史,不能主觀隨意改變歷史,要掌握歷史實料,把歷史的精華和歷史實質而藝術加工,讓讀者學習了歷史,學習歷史人物的正,吸取負面的教訓,尊重歷史,展現歷史的精華,要才要藝才可下手動筆。
-
3 # 公明淏
這兒可沒那麼專業!這個平臺還是以娛樂為主,多少能夠涉及點專業知識?僅限於此。
如果像你這樣提問題,我建議你最好去查閱歷史期刊。
-
4 # 全峰山
曹操對建安文學的發展是有貢獻的。許多著名文人經過不同道路,先後都被網羅到他的周圍。他們向民歌學習,繼承《詩經》以來優良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慷慨以任氣″(《文心雕龍.明詩》)的建安風骨,改變兩漢以來″辭賦獨盛″的局面,成為詩歌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至於想寫魏晉時期的文學論文,是個很好選擇。因為該時期的文學才子不乏有人:如曹植的″五言詩″奠基人、陳壽與《三國志》、陶淵等等。根據自己的專業長項,建議選取″魏晉文學發展亮點″這個論文議題。
-
5 # 奇堯最棒
評價歷史人物,應結合當時的背景,客觀真實地面對,並以史為鑑為我所用。
說到曹操,我們受《三國演義》以及舞臺藝術影響,在許多人心目中,曹操是個反面人物、白臉奸臣,實際上,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詩人。他最大的成就是統一了北方,使混亂的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對結束東漢未年的戰亂功不可沒。
曹操在文學上卓有建樹,從詩歌中可看出,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現存的曹操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雖用樂府舊題,卻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
曹操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建,幾乎沒有華美辭藻,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寥寥數語,就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出詩人的胸襟,而毫不加潤飾。
-
6 # 李志勇LZY
別違天地物人客觀存在是,
給正古今中外時代真歷史,
跟著黨政教派續真棄假業,
無論哪個朝代求新都讓寫。
-
7 # 袁聰
寫曹操文學思想與建安文學時代精神的關係:
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文學家,開創了建安文學時代的先河與新風氣。三曹是指漢魏期間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因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文壇上強大影響,史稱‘’三曹‘’。
建安文學: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即公元196年~220年。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指的是建安至魏初的段時間,史稱‘’建安風骨‘’,指的就是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俊爽剛健風格,文學作品以風骨遒勁、剛健有力、鮮明爽朗著稱。
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陳林、徐幹、阮籍、劉楨、應瑒。繼承了漢代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以曹植為首著稱的創作五言詩文人,把文人五言詩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們注重文學作品本身的抒情性,詩歌特點是因事而發,在戰亂動盪的年代,具有鮮時代特徵,悲壯慷慨,或感傷離亂,或悲憫人民,或慨嘆人生,或強烈希望建功立業;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文學作品內容充實、感情豐富。在建安七子中,王粲是最高成就的詩人,他的《七哀詩》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事實為題材,具體描寫了東漢末年戰亂給國家、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難。
建安文學:詩歌、辭賦、散文長足的發展,是興起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詩文高潮,奠定了文人詩的主導地位,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它獨特的文學風格,被後世推崇和效法,尊為典範。
建安七子:是東漢末年建安時期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七子‘’之稱始自曹丕的《典論•論文》。又因七人同居當時的鄴中,故又稱‘’鄴中七子‘’。七子除孔觸外,均在政治上、文學上與曹氏父子休慼與共。他們生活於天下大亂的時期,對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的痛苦有接感受,其文學作品大多繼承、弘揚、開拓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地反映社會實況。
建安七子:一般認為以王粲、劉楨最為優秀。王粲(177~217年),字仲宣,河南修武人代表作《七哀詩》。劉楨(?~217年),字公幹,山東東平人,代表作《贈從弟》。此外,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徐幹的《室思》等。其中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曹植的代表作《白馬篇》、《贈白馬王彪》、《洛神賦》等。‘’七子‘’的創作各有其獨特的風格。孔觸善長於秦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作品長於抒情。劉楨擅長詩歌,作品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瑀,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徐幹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瑒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釆風韻。
回覆列表
曹操一代梟雄,也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愛才如命,知人善任,不過人的對其有偏見,稱其為奸雄,也是符合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觀點的,不論寫這個時期論文,應該用批評吸收的觀點,即批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文明互鑑。